2.1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考点再现:1、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治理。
二、知识结构:三、主干知识梳理:考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因素发生变异与人类过度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按荒漠的成因分类:有风蚀沙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碱荒漠化等。
其中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
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此外,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青藏高原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
全国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千米。
3、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迹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迹象类型主要表现生物迹象①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②生物生产能力下降;③主要植物物种丧失;④植被覆盖度下降;⑤主要动物物种丧失;⑥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土壤迹象①壤紧实度增加;②土壤盐碱度升高;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其他迹象①沙丘活化;②地表反射率增加;③沙尘暴频率增加。
考点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起伏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同纬度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位置干旱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本区水分条件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东部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呈草原景观,受水分条件制约向西逐步变为荒漠草原。
西部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荒漠景观。
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⑴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
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自然地区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贺兰山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气候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地理位置深居内陆气候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化作用荒漠化平地沙质沉积物覆盖深厚物质基础⑵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
统计表明: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荒漠化的发展:(1)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历史时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古代(唐宋以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的古绿洲近代(清代)农垦规模扩大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现代(建国以后)人口压力、管理失误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地区西部荒漠地带东部荒漠草原、草原地带人为因素战争(破坏水利设施)、上游大量灌溉用水和砍伐山地水源涵养林(造成水量减少或河流改道,危及绿洲农田和天然植被)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乱垦滥牧)、农牧之间的频繁更替、战争等发生机制植被破坏打破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形成荒漠化土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植被退化,使地表覆盖物减少,在风力作用下,局部地表发生风蚀,下伏沙质沉积物被吹扬搬运,出现斑点状分布的流动沙丘,进而连接成片,形成沙质荒漠化土地考点三. 荒漠化的防治1.荒漠化的防治:2.治理措施与经验:我国西北地区的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同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修建坎尔井等农田水利设施,毛乌素沙地南部引水拉沙造田,利用水土和植物资源建设人工草场等)。
现在又在植被恢复、草场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治理经验和措施(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带的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设置沙障造林技术,固沙植物物种选育技术等)。
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宁夏中卫县铁路沿线的带状沙障——这种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又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但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将水分条件较好,并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进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这是改造利用荒漠的好方法。
“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建立立体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才能使更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彻底遏制荒漠化发展。
答案:A ⑤ B ⑥ C ④ D ② E ① F ⑦G ③解析:注意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因果关系。
[例2] 我国东部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西部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西部牧区主要分布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自然植被主要为草原和荒漠。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西部牧区畜牧业主要是利用天然牧草放养马、牛、羊、骆驼、牦牛等牲畜。
(1)根据你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图文提供的地理信息,试确定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和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的分界线大致是—阴山—。
(2)图中牧区①受自然因素影响,畜种的分布主要呈____________地带性变化。
限制牧区②和③的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中,牧区②是____________,牧区③是____________。
(3)东部农区牧畜头数约占全国总数的80%,其饲养和放牧牲畜的有利条件是______和________。
东部农区,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鸭、鹅数量和放养规模远远大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其自然方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无论东部农区和西部牧区,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矿区周围的畜牧业都为当地居民供应____________等禽畜产品,其生产布局主要受____________因素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仔细阅读材料,注意材料中提到我国牧区与种植业区分界线为400mm降水量线。
由此可知(1)题答案应为大兴安岭—阴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
(2)题,看图可知在①牧区内,自西向东畜种从牛马羊过渡为骆驼。
畜种越来越耐干旱,应为经度地带性变化。
牧区②地处新疆内陆,气候干旱。
牧区③地处青藏高原,高寒是其主要特征。
(3)题则是要具体分析我国东部种植业发展牲畜饲养业的有利条件。
要注意秦岭南北在降水方面的差异。
(4)题则考查了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大中城市及大型工矿区周围,由于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多分布以肉、乳、蛋为产品的饲养业。
答案:(1)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东缘(2)经度;气候干旱;高寒(3)饲料丰富;南方山区山地草坡众多;河网稠密(4)肉、乳、蛋;消费市场一. 选择题(单项选择题)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据此回答1——3题。
1、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A.6月 B.7月 C.8月D. 9月2汉代以来,塔里木河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B.从中上游向下游方向迁移C.往返迁移D.向两侧迁移3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下列方案合理的是()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4 我国荒漠化土地形成的作用,首要的是()A. 风蚀作用B. 盐碱化C. 水蚀作用D. 冻融作用5. 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荒漠化就是沙漠化B. 荒漠的形成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C.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也存在荒漠化问题D. 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形势是:整体逆转,局部扩大6. 我国已经荒漠化和潜在荒漠化面积最大的省区是()A. 新疆B. 内蒙古C. 甘肃D. 青海7.我国下列及其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A.江南丘陵——红漠化B.黄土高原——盐碱化C.云贵高原——沙漠化D.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漠化8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雨强度大,多暴雨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二. 读图综合题9. 读图,分析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1)①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我国正在西北地区进行的巨大生态工程是:,这一工程的巨大作用主要是:。
(2)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人为原因是:,治理的根本措施是。
新疆地区面积广大,但水土流失面积小,原因是:。
(3)图中酸雨区发生酸雨危害的原因是:,治理的根本措施是:。
10. 根据我国降水和干湿区分布图回答问题:(1)从干湿状况看,我国西北内陆区属于气候区,在这种气候区自然景观多为和。
其中贺兰山以东多为景观,贺兰山以西多景观。
(2)西北地区降水分布特点是。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是。
(3)从地质地貌角度来看,西北地区西部的农牧业多分布在地区,称为绿洲农牧业。
影响绿洲规模大小和稳定程度、制约绿洲农业发展的因素是,近年来,绿洲环境趋于恶化的具体表现有:;;。
[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1. C2. A3. D4. A5. C6. B7.A8.B二. 综合题7.(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盛;过度放牧、不合理垦荒,导致植被破坏;“三北”防护林体系,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原,保持水土(2)③;土质疏松,降水变率大,多暴雨;乱砍滥伐,乱垦滥供,导致植被严重破坏;种草种树,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3)南方地区工业发达,尤其是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气体;加强废气的回收利用,制成硫酸8.(1)干旱、半干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2)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受海陆位置及地形的影响(自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且西部有高山及青藏高原的阻隔)(3)山前冲积扇绿洲冲积平原;水资源;风沙危害加大,沙尘暴连续发生;盐碱地面积有增无减;污染日趋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