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高二___班 第___小组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学习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重难点】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使用说明】1.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16-25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及图文详解一书中相关内容,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探究题目。
〈注:1.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2.课后作业:(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针对性训练;(3)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课前预习案【教材基础知识梳理】一、荒漠化的概念内涵1.概念:指发生在 及一些 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2.形成:是 等自然因素与 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由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 _______和 。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 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 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 、 、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地形以 和 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 ;西部(新疆境内)是 和 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
(1)干旱成因:深居_______,高原山地阻隔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西 东________递减,_________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水汽难以到达 干旱位置本区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气候。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多。
③动力条件---- 。
④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加剧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来自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4)3(1)由于耕作技术落后,措施不当;(2)干旱气候条件下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因地制宜地对、的地段进行综合治理。
2.措施:(1)合理利用;(2)利用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5)控制_________增长。
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1)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创造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
(2)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课内探究案探究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原因?2.如何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P17)探究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 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中,首要因素是什么?其次是什么?具体表现有哪些?2.解释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原因。
探究三、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
2.分析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转化,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加,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4.人口和贫困是本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生态恶化,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课后巩固案一、选择题1.2019年3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表明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因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2.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绿洲形成的重要条件是A .平坝的高原B .人口密集C .有绿色屏障保护D .交通发达区3.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4.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①植被破坏 ②气候变异 ③海面上升 ④酸雨危害 ⑤风沙侵蚀 ⑥水土流失 ⑦过度开发 ⑧太阳活动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⑦D.④⑤⑥⑦⑧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
据此完成5--6题5.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A.旱作农业区——减少用水数量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C.干旱地区——改革耕作和灌溉技术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6.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持、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B.绿洲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 亿元。
据此回答7--9 题。
7.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 % ,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8.西部地区沙化面积超过1600万公顷,占全国的90%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地区草原面积广阔B.西部地区毁林开荒严重C.西部地区水蚀严重D.西部地区鼠害严重9.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二、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左图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同内蒙古某县人口增长与其荒漠化发展统计图材料二:右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表形态图(1)统计图中反映3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人口、耕地与荒漠化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农作侵入牧区 草地变旱地 草场超载 劳动力需求(2)西北地区易出现土地荒漠化,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决地区荒漠化问题必须使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在______和______承载力之内。
(4)读材料二下图可知该地区盛行风的是_________风。
(5)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请判断图中哪条线附近最有可能引起沙尘暴天气:______。
2.1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参考答案预习案:一、1.干旱、半干旱;半湿润 2.气候异常;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3.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4.西北地区二、1.大兴安岭;新疆、宁夏2.高原、盆地;高原;山脉、盆地3.干旱;(1)内陆;身居内陆;高大山脉;草原、荒漠、降水、干旱三、干旱、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四、1.人口激增;水资源2.过度樵采、燃料;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3.灌溉;蒸发五、1.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2.水资源;生物措施;农、林、牧;能源;人口3.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三北探究一、1、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2、课本P17第2自然段探究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 人口压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2.探究三:1、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全年的高温,蒸发量大,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是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2、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营模式;而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单一,大规模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4、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选择题:1—5 CCCAD 6—综合题1. (17 分)⑴人口增长快,耕地扩大,荒漠化面积扩大⑵自然原因: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强;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过度放牧与垦殖;片面追 求经济增长,农业、牧业发展超过环境承载力。
⑶资源、环境 ⑷西北(2分) ⑸MN 荒漠化加剧农作侵入牧区 草地变旱地 草地面积缩小 草场超载 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 劳动力需求 人口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