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修身为政思想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孔子修身为政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言行思想虽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之中,但研究起来博大精深,特别是他的修身之见和德政思想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学习方法孔子出生于春秋末年的一个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3岁丧父,17岁丧母,幼年家里很穷,没有条件进入官学读书。
但他是个很有上进心的人,从15岁确立学习志向开始,就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一个博古通今的着名学者,创立了儒学派。
孔子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
在学习中,它不仅勤奋读书,而且注意总结经验,逐步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
所以,他的学业进步很快,能够取得超乎常人的成就。
大约从30岁开始,他在长达40年之久的讲学活动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作了总结和改进,把它们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把学习的过程概括为学(博学)、思(慎思)、行(笃行)三个大的阶段。
这个学——思——行的学习过程,基本上符合人们学习知识的认识过程,在每个学习阶段,孔子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学习原则和方法。
学识占有感性材料,获取感性知识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孔子主张要“博学”,以便尽可能多地学到一些感性知识。
他所说的博学,既指阅读书籍,从书本上得到间接经验知识,也指广泛接触社会,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直接经验知识,他提倡要多读、多闻、多见、多识、多问。
多读,就是广泛阅读文化典籍,“博学于文”,获得书本知识,“闻”和“见”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孔子认为这是学习的一项基本功,强调要多闻、多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而且要“视思明,听思聪”,仔细看个明白,听个清楚,绝不可稀里糊涂,含糊不清。
据统计,在《论语》一书中,谈闻的有五十七处,谈见的有七十一处,可见孔子对闻、见的重视。
在多读、多闻、多见的同时,孔子还强调要多识即多记,做到“默而识之”,通过记忆把已知的知识随时储存积累起来。
否则,如果只学不记,学过就忘,将会前功尽弃,等于白学。
在读、闻、见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弄不明白的地方,因此孔子又主张多问。
他强调要“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只要别人有一孔之见,一技之长,就要虚心去请教,而且态度一定要谦逊,“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
学是思的基础,只有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活动,提高到理性认识。
孔子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抓好这个学习环节,做到“博学”,打好基础。
否则,“思而不学则殆”,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劳而无功,甚至走上邪路,那是非常危险的。
孔子自己“学而不厌”,对学生也同样要求他们刻苦学习。
他曾多次赞扬颜渊“好学”,而严厉批评白天睡大觉的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粉刷)也”。
他曾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诫学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思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抽象、综合、归纳、演绎,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推理,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抓好这个环节,就不可能把知识真正学到手。
孔子极其重视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作用,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认为学和思是互为条件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他曾批评那些不用心思考的思想懒汉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在学习中如何进行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孔子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提出了“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叩其两端”、“一以贯之”、敢于“明辨”等几个原则和方法。
孔子强调要“温故而知新”,就是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概括推理,产生新的认识和判断,从已知引申到未知。
例如,当孔子的弟子子张问及可否预知今后十代的礼制时,孔子回答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他认为历代礼制的沿革皆有一定的轨迹可寻,鉴往而知来,人们便可由夏、殷、周三代礼制的损益情况,推知其后来演变的大体轮廓。
孔子主张,学习时脑筋要灵活,做到触类旁通,能根据一个事物的道理推出其他同类事物的道理。
例如,一张四方桌,知道了桌子的一角是方形的,要能悟出其他三个角也是方形的。
在教学中,他就是如此要求学生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颜回能“闻一以知十”,便受到他的赞扬。
孔子还主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充分分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切记片面性,这就叫“叩其两端”。
在教学中,他就是运用这个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也。
”如子贡曾问他:“乡人皆好之,何如”他回答说:“未可也。
”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他又回答说:“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认为只有满乡村的好人都喜欢而坏人都厌恶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好人。
孔子又提倡,在学习中,要通过认真的思考,把广博而凌乱的知识材料进行综合归纳,用一个基本的观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这就叫“一以贯之”。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回答说:“然,非与”孔子即纠正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还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习必须有批判精神,对于书本上写的,别人说的,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思考而“明辨之”,切勿迷信盲从,人云亦云。
孔子本人就很有这种批判精神,他“多闻阙疑”,对书本上的东西,并不盲目听信。
例如,书上说商纣王很坏,孔子不以为然,认为只因为他名声不好,人们就把一切坏事都加到他身上。
子贡接受了孔子的这种看法,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种“明辨”精神,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行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这既是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习的目的所在。
孔子非常重视行,主张把学与行结合起来。
他所讲的“学”,往往就包含有“行”的意思。
《论语》中,孔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曾参所说的“传不习乎”,这个“习”字都含有身体力行之意。
所以,他反对言行脱节、学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作风,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
”孔子还主张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人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就不算是学到真正的知识,学得再多也是白搭。
他教学生学《诗》,曾明白地告诉他们:“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就是说读熟了《诗》三百篇,却不能独立从政,也不能去列国进行谈判应酬,那是毫无用处的。
后来的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又强调:“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二、孔子立身之本全面良好的道德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理想的领导者必须有全面良好的道德品质:①恭:待人接物要容貌庄重,态度严肃,说话恭谨。
②宽:领导者要宽容大度,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对人宽,对己严。
③信:诚实有信用才能取得上级的信任和下级的拥戴。
④敏:领导者对工作勤敏,才有高效率。
⑤惠:统治者要学会“惠而不费”的领导艺术,给人民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办法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⑥忠恕: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⑦刚、毅、朴、讷:领导者要刚强、沉毅、朴实、寡言。
不要花言巧语、伪善、两面派。
坚持以身作则。
正己是孔子为执政者提出的首要行为准则,他要求为政者实行德治,必先努力修行自己的品德,端正自己的行为。
一是正己必先自立。
他一再提醒为政者要以德修身、“修己安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在他看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与其碌碌无为一生,还不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是正己才能正人。
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还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还把为政者之德比作风,老百姓之德喻为草,“草上之风必偃”。
为此,为政者必须做到“先之,劳之”;“先有司”。
只有这样,才能“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三是正己要谨言慎行。
就是一言一行要自重,要“言思忠、事思敬、貌思恭”。
孔子把谨言慎行视为人的重要品德之一,要求做到“讷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反对言过其行、言不及义、道听途说,认为“巧言乱德”、“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在“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慎于行”、“行笃敬”、“行之以忠”,真正做到言语忠诚真实,行为“敬事而信”,容貌举止恭敬端庄。
四是正己要自省改过。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要经常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不善如探汤”“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同时,还要“见其过而内自讼”“过则勿惮改”“不贰过”。
只有为政者以身作则、“为政以德”,那么老百姓才能“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做到九思、七戒。
领导者要兢兢业业,深谋远虑,在工作中要有九种考虑:观察一件事情,要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倾听一个情况,要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还要考虑自己的脸色是否温和;容貌是否庄重;言语是否忠诚老实;工作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问怎样向别人请教;发脾气会带来什么后果;有名利可得,要考虑得到的是否正当。
孔子指出,领导者不要主观臆断不要绝对肯定不要拘泥固执不要自以为是少年时血气未定,警惕不要犯男女关系的错误;壮年血气方刚,不要犯好勇斗狠的错误;老年血气既衰,要防止犯以权谋私的错误。
这些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三、孔子修身之忧孔子既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凡人。
翻开《论语》、《孔子家语》等有关记载孔子言论之书,“忧”、“患”、“病”等字眼触目皆是。
尤其是他的修身之“忧”,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他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等至理名言,成为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修身之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