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政治思想史》
作业
题目: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学号: ***********
*名:***
2014年 11 月 16 日
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姓名:胡玉霞学号:20121105635 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
一、摘要
孔子与老子在共同的时代和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反思“礼崩乐坏”和大道隐退之后的世道人心问题。

总体而言,就不同之处来说,孔子强调礼治与德治,提倡仁礼并重,以维系社会,安定民生。

孔子认为,在“礼崩乐坏”之后,需要人为地提倡、规定一定的道德规范。

老子则认为应该遵循大道自然无为的原则,实行“无为而治”。

而相同之处,为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民生,他们都提出了优良的民本思想,譬如孔子的富民、平均主义思想,老子的均平思想。

但是他们的思想也有消极的地方,负面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最终都为后来极端专制的体制所利用,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为政以德无为而治克己复礼
不同点
(一)核心价值追求不同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是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

他曾说:“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统治者自身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依据优良的道德品质治理国家,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影响民众,就可以获得民众在心理上的支持。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并不否认刑政之于治理国家的有效性,但是,刑与政也只能使民众免于犯罪,并不能使社会大众的道德良善。

所以他把道德的良善视为政治目的,而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

主张“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善良最有效的途径。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的政治态度。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

老子认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理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

一旦颁布制定以后,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

但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为,其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二)政治哲学基础不同
孔子的哲学基础是“仁”和“礼”,即借助伦理道德与政治道德的规范,抑制或缓和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阶层与阶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种种矛盾,以求得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关于“仁”的概念,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基本含义有二,一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爱,相互帮助。

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

二是“克己
复礼”为仁,当学生颜渊问孔子什么
是仁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顺焉,这句话,重点在于克己,即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

关于“礼”的概念,孔子认为“礼”是从天子到庶人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一个人能否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主要决定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决定于他人的影响,而优良的道德品质,就是厚重敦朴,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所以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把礼作为最高的信念,甚至把礼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

老子的政治哲学基础是“道”,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其构建宇宙论、人生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基础与核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在老子看来,被称之为“道”者事实上可以分为二,一种是常道,即一般的道。

另一种是非常道,即特殊的道。

凡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都不是“常道”,常道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所以,常道无名,而非常道有名,常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在老子看来,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即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又是物质世界的本源。

但此道,非物质的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阳而抱阳,充气以为和”,道是价值判断的标准,道不仅可以用于区分自然界万物的良否,而且也可以用于判断人类社会生活的良善,只有与道德基本精神相符合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因此,老子的主张与道认同,固守道的基本精神。

(三)对战态度不同
孔子主张正确对待战争,孔子说“子之所慎:齐、战、疾”。

即我们所慎重对待的其中一件事既是战争。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候,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以不教民战,是谓之弃之”,不对人民进行军事训练,叫做抛弃他们。

老子主张“反战”。

老子认为:“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在任何时候,战争都是天下无道的表现。

“兵者,不详之器,不以兵强天下,以道辅之。

胜而不美,而美之,是乐杀之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天下”。

兵器是不详的器件,国家不能以战争来夺得天下,而是以道来治理天下,凡是乐于在战场上取胜的人,都是乐于杀人者,而乐于杀人者则不得天下。

所以,想要得志于天下的统治者,就不能轻易发动战争。

“师之所处,荆棘生也,大军所处,必有凶年”。

战争的直接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凋敝。

(四)视才态度不同
孔子主张“举贤才”。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

哀公问:“何为民而服?”,孔子曰:“举直措诸枉,举枉措诸直”。

如何才能使民众诚服于统治者的管理,孔子说即选正直的人才放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则臣服,而选拔不正直的人放在管理位置上则民众不服。

“先有过,赦小过,举贤才”,即当政者应该率先垂范,赦小过就是对人要宽容。

孔子把举贤才放在与这两个方面同等的位置上,可见他对人才的重视。

老子主张“不尚贤”。

老子认为,社会道德的沦丧,在于有争夺之心,而纷争之心的根源则在于尚贤,如果不尚贤,就可以收到制止社会纷争的效果。

即所谓“不尚贤,使民不争”。

(五)对礼态度不同
孔子主张“礼治”、“克己复礼”,他认为。

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妇,兄弟之间,还是君臣之际,都应该以礼为基本准则。

礼一方面是个人行动的规则,人的一举一动都不能超出礼的界限。

同时,遵守礼的规范应该是每个人的道德自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是每个人的立身之基。

“不学礼,无以立”。

礼也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

在家庭内部,孔子有些时候把事亲尽孝解释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在君臣之际,孔子也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总之,礼可以规范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礼对于国家的政治事务尤其重要,统治者应该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

“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以来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专制国家政治秩序日益受到破坏,社会动乱。

再这样的情况下,孔子对于制度文明予以了高度的重视。

在他看来,只有在周礼的规范下,春秋时期的社会才能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优良秩序。

老子则主张“无礼无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他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不安,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的礼仪制度和文化知识。

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不仅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反而在客观上导致了人类道德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动乱。

另外,老子还渴望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同点
(一)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都对我国传统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

正面方面,孔子的政治思想态度是积极的,有为的。

老子的不过分有为思想,有利于生产。

负面方面,他们的政治思想为以后政治上的极端专制体制所用,为其奠定了基础。

(二)孔子与老子都提出了民本思想,其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如孔子的“平均主义政策”,老子的“均平政策”,都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而孔子的“富民政策”,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纵观历史长河,无论是孔子的仁政,还是老子的无为,也无论是孔子与老子的相同点亦或不同点,他们的政治思想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影响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也对后来历朝历代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我们也应该客观地去评价儒学与道学,对我们老祖宗的思想批判地加以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为我们所用,为当代甚至将来的各方面发展做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