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效课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高效课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我国的基础教育偏重于功利性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求知能力的培养。

偏重功利性文化知识传授与求知能力的培养,就会忽略做人的教养,轻视或回避现实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指导,就会脱离学生与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一心读书、求得高分,一切为了个人的功利目的,这是我国现实的基础教育让人担忧的倾向,也是障碍基础教育发展的棘绊。

教师教学也是急功近利,采用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甚至让学生背例文,偏面追求高分,偏面追求升学率,说到底也是追求个人名利,其结果,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高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走出教学急功近利的短视,一方面不断学习、吸收现代教育思想,努力树立现代学生观,另一方面还要用现代的学生观检验我们的教育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

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所谓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

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课堂“满堂灌”,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现代教学认为: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1.教师心中有学生,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扩大学生参与的空间。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

然而教育实际中,却常常出现教者自行其事,心中没有学生的现象。

如课上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常常“怒发冲冠”,动辄罚站、训斥、责骂。

虽然,所问问题可能已解说不止一次,但学生仍旧未能理解。

怎么办?我们认为教师能做的和该做只是再向他解说一遍。

因此,可以对他这样说:那不是你的错,是老师没有说清楚,让老师给你再讲一遍,好吗?反过来想一想,训斥、责骂和罚站,对于学生而言,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有损于师生之间的感情。

再比如,找学生面批作业,见到明显“低级”错误时,教师常会十分生气,言语多严厉,甚至斥责学生。

静而思之,面批本是好事,旨在帮助巩固提高。

殊不知,严厉之语,斥责之声,非但不能帮学生,反而伤及学生脆弱的心理,又不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可谓好事没办好。

教育实际中,这一类好事没办好的情况恐怕不是少数。

体罚、变相体罚等现象的存在,不能说与此无关。

如果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那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让他们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

2.教师增强服务意识,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有学者将教育列为服务行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的提法也屡见报端。

我们认为,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就应该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

家长送子女到学校读书,就应该让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服务。

然而,受到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影响的相当一部分教师,一下子难以接受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角色定位,或者嘴上接受而教育教学行为依旧沿袭老一套。

令学生围着教师转,让学生处处听从教师的安排,忽视学生的需要,不顾学生心里所思所想……这些做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没有吗?"怎么办?教师要自觉转变思想,树立为学生需要服务的意识,教师要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

一堂好课应增加群体活动,扩大参与范围,让每个同学都有思考的时间,发言的机会,让课堂四十分钟真正成为学生参与的天地,比如读书时,尽量减少个体读,而把时间匀出来,让学生小组读、群体读,这样在同等的时间里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对于问题的讨论更多地放到小组讨论、同桌讨论,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让大家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变指名回答为“自由发言”时间,既可免去叫人的时间又能形成一种争论的学习气氛……通过种种群体性活动,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再是沉默寡言、洗耳恭听,而是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参与,不吐不快。

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成为学生动口参与的群言堂。

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

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探究学生学习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心理发展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

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就会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措施,鼓动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再辅以教学方法的引导,就能充分发挥教师“因势利导”的作用,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不可估量。

“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我们还应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

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

”(布鲁纳语)3、正确评价学生,把讲台变为展台,搭建学生参与的舞台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水平的估计往往偏低。

当然,我们不否认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

但这种差异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除极少数智力超常和明显迟钝的儿童外,大多数学生都属于“中人之智”,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完全由于智力的差异。

有些被我们判定为“学困生”的学生,在从事他们喜爱的某项活动或游戏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甚至可以超过某些优等生。

可见,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唤醒这些学生的沉睡的求知欲,使他们象喜爱这些活动或游戏一样地喜爱学习,他们肯定不会比那些优等生逊色多少。

教师走下讲台,而把学生请到上边来,特殊的地位会给他们带来自信,面向所有的学生会使他们敞开心扉,让更多的学生在讲台前展示自己,请他们说、请他们演、请他们唱,这样的课堂会为学生搭建展现才华的舞台,这样的舞台上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主角。

4、重视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奥秘,使教学活动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必要保证。

近几年来,把心理学理论的活水引进教学的天地,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认识。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情感手段的主要方式之一;兴趣是人们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它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态度的体验,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

因此我们的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课堂教学心理调控的水平。

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到:强化学生强烈而向上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并达到目的的内驱力。

著名学习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课程本身认识上的需要,以及发现知识的信心。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价值以及新奇、疑难之处,引起学生思维内部的冲突,激发需要,使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地去学习。

语文教育家、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把它作为最可靠、最基本、最主要的依据,迅速而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他一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讲学,但他所任教的学生语文学习正常并成绩优秀。

培养学生浓厚而持续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是构成教学艺术愉悦功能的重要因素。

据说特级教师钱梦龙小学成绩极差,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先后共留过三级,教师们都说他是“聪明面孔笨肚肠”。

他对学习一度完全丧失了兴趣和信心,逃学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当第二次上五年级时遇到了一位自称“终身难忘的好教师”。

这位老师叫武钟英,教国语,当班主任。

这位老师从钱梦龙爱画画看出他并不如大家说的那样笨。

于是就让钱梦龙去买一本《王云五小字典》,说是可以教会他用四角号码查生字。

第一次“玩”字典的新奇使梦龙很快掌握了四角号码查字法。

武老师很满意,又交给他一个任务:每学一篇新课文时都由钱梦龙负责解释生字新词。

这份自豪的工作使钱梦龙干得特别认真,并逐渐对国语课产生了兴趣,也对学习有了信心,其它各科成绩也开始“体面”起来了。

这一教学范例启示我们: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对象,同时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并激发其兴趣,给其信心。

激励学生丰富而热烈的情感。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在缺乏必需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理智处于一个昏睡状态,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因此我们要努力激励学生丰富而热烈的情感,以保证信息的“发送”与“接受”的畅通。

5、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