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规范(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推动输血医学学科建设,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浙江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制定《浙江省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规范(试行)》。
第二条本规范包括输血科(血库)组织与管理、基本配置、业务管理、质量管理及附则五方面。
第三条本规范是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的基本标准,是对医院输血科(血库)检查评价的基本依据。
二、组织与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设置输血科(血库)应向负责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并定期接受用血资质审核后,与采供血机构签订供血协议,医疗机构方具有用血资格。
第五条医院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输血科(血库)负责人为本科室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输血科所有员工对
其职责范围内的质量负责。
第六条有临床输血治疗需求的医疗机构应成立由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临床用血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指导和监督临床用血工作。
第七条输血科(血库)在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下,协助医务部门管理医院日常临床用血工作,配合临床开展输血及输血治疗工作。
三、基本配置
第八条三级综合医院或年红细胞用量大于5000 单位的医院应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其他有临床用血需要的医院应设立血库。
承担辖区内临床用血储存任务的医疗机构应设立输血科或独立血库,履行储血点和输血科(血库)功能。
第九条人力资源配置要求
(一)输血科主任应具有丰富的输血相关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级卫生技术职称,从事输血专业工作五年以上;血库负责人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卫生技术职称,从事输血专业工作五年以上。
(二)输血科(血库)应设置质量主管。
质量主管应具有与输血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输血专业工作五年以上,定期接受质量管理培训,具备临床用血质量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毕业于输血医学、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等专业,其它岗位人员应符合相关管理要求。
所有人员均应
定期参加输血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和考核。
新入职人员培训内容,至少应包括工作职能、质量体系、输血信息系统及安全教育。
(四)输血科(血库)人员可根据医疗机构床位数、年手术例数和红细胞用量及实际工作情况确定。
输血科人员最低设置不少于8人,人员配置与床位数或年红细胞用量参考比例为1:100(床)或1:1000单位(以红细胞成分计算),每增加一个执业点增加6人;血库应设置不少于2人的专职工作人员。
(五)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无精神病史;无色盲、色弱;无影响履行输血专业职责的疾病或者功能障碍。
第十条房屋设施与卫生学要求
(一)输血科(血库)业务用房应满足科室工作的需要。
输血科业务用房:储血室、发血室、血液处置室、血型血清学实验室、输血治疗室、值班室、办公室和更衣室等,承担教学任务的单位应配备示教室;血库业务用房:储血室、发血室、血液处置室、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等。
(二)生活区与工作区相对独立,应配备适宜的卫生、休息、更衣等场所和生活设施。
(三)输血科(血库)的房屋设置应远离污染源,便于手术室、急诊和病区取血,应有可靠的双路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温度调节装置、监控设施和畅通的通讯设施。
(四)输血科(血库)业务用房应能满足其任务和功能的需要。
年红细胞用量达到2万单位的,使用面积应不少于500㎡;1-2万单
位的,应不少于300㎡;5千-1万单位的,应不少于200㎡;血库用房面积应不少于50㎡。
(五)输血科(血库)生物安全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仪器设备要求
(一)仪器设备的配置应能满足输血业务工作的需要(见附件1)。
(二)应建立和实施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校准和持续监控管理制度,所有设备必须满足其预期使用的要求,实行专人负责管理。
(三)关键设备应具有唯一性标识,明确维护和校准周期及记录,专人负责,标明使用状态。
(四)凡属强检的设备必须按规定进行检定,并有合格证书。
计量器具应符合要求,有明显的定期检定合格标识。
(五)制定关键设备发生故障时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措施实施的人员及职责。
第十二条试剂与材料要求
(一)试剂与材料生产商和供应商应具有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相应资质。
选用的试剂与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能保证供给和质量保证服务,并对外部服务质量进行定期评审。
(二)建立和实施试剂与材料的认购、入库、保存、领用和质量管理制度。
试剂与材料使用前应按相关要求进行确认并记录,记录应包括确认的人员及相关标准等。
四、业务管理
第十三条建立用血管理和实验室检测标准技术规程,确保相关要素(人员、设备、物料、方法、环境及信息)涵盖业务工作的全过程。
(一)建立血液管理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
——做好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
——制订用血计划、常规储血量和安全储血量
——血液储存应按照《血液储存要求》(WS 399-2012)执行——血液预警的响应和用血调控
——血液报废
(二)建立实验室管理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
——红细胞相容性检测
——血小板和血浆输注监测
——疑难血型鉴定和疑难配血
——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
(三)建立临床用血管理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
——患者血液管理
——临床用血的评估评价
——输血指征控制
——紧急用血的安全控制
(四)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
——输血传染性疾病
——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
——严重超申请量用血
第十四条输血科开展的业务范围应包括,但不限于(血库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开展):
(一)输血相关检测
1.血型血清学检测
——红细胞血型抗原抗体检测: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抗体筛选、抗体鉴定、交叉配血、血清抗体效价、新生儿溶血病的免疫学试验等项目
——输血相关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检测: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血小板抗体检测、HLA-Ⅰ类抗体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等项目
——输血相关白细胞血型抗原抗体检测,如HLA相容性检测等项目
2.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
——红细胞血型测定
——血小板血型测定
——白细胞血型测定
——疾病相关血型基因检测
3.凝血功能相关检测
——血小板功能检测
——凝血因子检测
——抗凝治疗相关检测
——血栓弹力图检测
——其他凝血病相关检测
(二)输血相关治疗
——病理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和全血置换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制备、储存
——自体输血
——细胞治疗
——其他输血治疗
(三)血液成分合理使用的监测评价
——红细胞相关
——血小板相关
——血浆相关
五、质量管理
第十五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制定相关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标准操作规程和相关记录表单,文件应覆盖整个工作过程,保证临床用血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第十六条建立输血相关记录制度,建立和实施记录管理程序。
记录体系必须完整,应包括从血液入库、储存、检测和发放的整个过程;对受血者应包括从标本采集、血液相容性检测及血液输注完成的整个治疗过程,使临床输血治疗具有可追溯性。
第十七条建立和使用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临床输血,实行输血全过程(闭环)管理,具有良好的追溯性。
第十八条配合做好无偿献血、临床用血政策等的宣传。
及时向采供血机构反馈血液质量和服务质量等问题。
第十九条积极开展和推动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新项目,参与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与诊治,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和指导。
六、附则
第二十条本规范解释权归浙江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第二十一条本规范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1:仪器设备
备注:1.“√”表示科室必备基本设备。
2.“*”表示根据科室功能和任务以及开展的业务范围选配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