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复习笔记(问答)疾病概论脑死亡的判断标准1. 先决条件:①昏迷原因明确;②排除可逆性昏迷。
2. 临床判定(3项全部阳性):①深昏迷;②脑干反射全部消失;③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暂停不能引出自主呼吸)。
3.确认试验(至少一项阳性):①脑电波平直;②经颅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图形;③体感诱发电位P14 以上波形消失。
4.观察时间:持续12小时无变化。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三种类型脱水的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代偿变化及临床表现☆低渗性脱水(一)概念: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的脱水。
(二)原因和机制:体液大量丢失后补液不当,只补水(或葡萄糖溶液)而不补钠。
1、胃肠道失液:呕吐、腹泻;2、经皮肤失液:大汗;3、体腔积液:胸水、腹水;4、经肾丢失:利尿药物、肾脏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三)机体代偿变化:1、细胞外液的水分向相对高渗的细胞内移动;2、ADH分泌减少,晚期增加;3、醛固酮分泌增加。
(四)临床表现:1、外周循环衰竭(低血容量性休克):细胞外液丢失;2、失水体征明显:细胞外液丢失;3、轻症或早期患者缺乏渴感,晚期可有轻度渴感;4、多尿、低比重尿。
☆高渗性脱水(一)概念: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大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的脱水。
(二)原因和机制:1、饮水不足:水源断绝、饮水障碍、渴感减少。
2、失水过多:①经呼吸道:通气过度②经皮肤:高热大汗③经肾:尿崩症、渗透性利尿④经消化道:呕吐、腹泻(三)机体代偿变化:1、细胞内液移向胞外;2、ADH、醛固酮分泌增加、水钠重吸收增加;3、口渴中枢兴奋。
(四)临床表现:丢失细胞内液为主。
1、口渴明显2、少尿、高比重尿3、脑细胞脱水、脑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4、脱水热☆等渗性脱水(一)概念:水与钠按其在正常血浆中的浓度成比例丢失,或经过机体调节,血钠浓度仍维持在130~145mmol/L,渗透压仍保持在280~310mmol/L的脱水。
(二)原因和机制:1、肠液丢失:腹泻、肠瘘等2、大量胸腹水形成3、血浆渗出:大面积烧伤创伤(三)机体代偿变化:1、细胞内外无水分转移;2、ADH分泌增加;3、醛固酮分泌增加。
(四)临床表现:口渴、尿少、脱水体征、休克。
三型脱水的比较(P146 表9-3)水中毒概念、对机体的影响(一)概念:特点是血钠下降,血清钠溶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因水潴留使体液量(细胞内外液量)增多,因此称水中毒。
(二)对机体的影响:①血液稀释;②组织间水潴留;③脑细胞水肿;④尿量减少、尿钠增加(血容量增加,醛固酮分泌抑制)。
水肿的发病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常见机制为静脉压增高(静脉淤血)和动脉充血(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蛋白减少(合成障碍、丧失过多、分解代谢增强)(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见于各种炎症(4)淋巴回流受阻:常见原因为淋巴管阻塞或淋巴结摘除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球管失衡是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根本原因,由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增强导致。
(1)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原因①广泛的肾小球病变(急性、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面积明显减少;②有效循环血量(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明显下降→肾血流量下降→RAAS兴奋→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下降。
(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原因①心房肽分泌减少②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③肾血流重新分布(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原因①醛固酮分泌增多;②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对骨骼肌、心脏和酸碱平衡的影响(一)概念: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二)原因和机制:1、钾摄入不足:2、钾丢失过多:①消化道失钾过多:呕吐、腹泻②肾脏排钾过多:利尿剂使用不当、肾小管酸中毒、醛固酮过多、镁缺乏等③皮肤失钾过多:大量出汗3、钾分布异常(胞外转入胞内):急性碱中毒、胰岛素过量、β-受体激动剂、某些毒物中毒(钡、棉酚)、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等(三)对机体的影响:(1)神经和骨骼肌:轻者肌肉无力、膝腱反射减弱,重者弛缓性瘫痪,甚至呼吸肌麻痹。
(2)心脏: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增高,收缩性增高(严重时降低);心电图T波低平,U波明显,S-T段压低,QRS波增宽,心率加快,出现异位心律。
(3)酸碱平衡:代谢性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
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对骨骼肌、心脏和酸硷平衡的影响(一)概念: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
(二)原因和机制:1、钾摄入过多:静脉补钾过多过快或过浓、大量输入库存血液2、肾排钾障碍:(1)肾衰竭(2)肾小管泌钾功能缺陷(3)醛固酮缺乏(4)长期应用潴钾利尿剂(5)长期应用RAAS抑制剂3、钾分布异常(胞内钾外移):(1)酸中毒(2)组织缺氧(3)组织细胞崩解(溶血、创伤)(4)糖尿病严重创伤(5)高钾性周期性麻痹(6)某些药物(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三)对机体的影响:(1)神经和骨骼肌:急性轻度时表现有肢体感觉异常、疼痛、膝腱反射亢进、轻度肌肉震颤等;急性重度时表现为肌肉无力、膝腱反射减弱,甚至出现呼吸肌麻痹。
(2)心脏:心肌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减弱;心电图T 波高尖,QRS波压低、增宽,P-R间期延长,S波增深,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3)酸碱平衡:代谢性酸中毒、反常性碱性尿。
酸碱平衡紊乱代偿性/失代偿性代谢性/呼吸性酸/碱中毒、AG增高型/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概念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机体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尽管血浆HCO3-含量减少,但由于机体的调节,HCO3-/H2CO3的比值仍维持在20/1,血液的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称为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经机体调节代偿后,HCO3-/H2CO3<20,pH<7.35,称为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原发性PaCO2(或血浆H2CO3浓度)升高而导致pH有降低趋势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原发性PaCO2(或血浆H2CO3浓度)升高,尽管血浆H2CO3浓度升高,但由于机体的调节,HCO3-/H2CO3的比值仍维持在20/1,血液的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称为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原发性PaCO2(或血浆H2CO3浓度)升高,经机体调节代偿后,HCO3-/H2CO3<20,pH<7.35,称为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是指细胞外液或碱或丢失不挥发酸(H+)而引起以血浆HCO3-原发性增多、pH有升高趋势的病理过程。
代偿性代谢性碱中毒:机体细胞外液或碱或丢失不挥发酸(H+)而引起以血浆HCO3-原发性增多,尽管血浆HCO3-含量增多,但由于机体的调节,HCO3-/H2CO3的比值仍维持在20/1,血液的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称为代偿性代谢性碱中毒。
失代偿性代谢性碱中毒:是指细胞外液或碱或丢失不挥发酸(H+)而引起以血浆HCO3-原发性增多,经机体调节代偿后,HCO3-/H2CO3>20,pH>7.45,称为失代偿性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肺通气增强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血液pH有升高趋势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肺通气增强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尽管血浆H2CO3浓度升高,但由于机体的调节,HCO3-/H2CO3的比值仍维持在20/1,血液的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称为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
失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肺通气增强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经机体调节代偿后,HCO3-/H2CO3>20,pH>7.45,称为失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
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指除含氯以外的任何固定酸的血浆浓度增加的代谢性酸中毒,其特点为AG增大,血氯正常,又称为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见于HCO3-降低同时伴有Cl-浓度代偿性升高的代谢性酸中毒,其特点是AG正常,血氯增高,又称为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呼吸性酸/碱中毒的原因和机制、机体代偿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代谢性酸中毒(一)原因和机制:1、AG增高型:体内氯以外的固定酸增多,HCO3-因中和H+而被消耗。
①固定酸产生过多:乳酸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②水杨酸中毒:阿司匹林③尿毒症性酸中毒:严重肾衰竭患者2、AG正常型:HCO3-直接丢失过多或肾脏不能保留碳酸氢盐。
①消化道丢失:腹泻、肠瘘、引流②肾脏泌H+功能障碍:轻中度肾衰竭、肾小管酸中毒、碳酸酐酶抑制剂③含氯成酸药摄入④稀释性酸中毒:快速输入大量无HCO3-的液体或生理盐水⑤高钾血症⑥其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螺内酯使用过多等。
(二)机体代偿机制:1、血液的缓冲作用:血液缓冲系统2、肺的代偿调节:呼吸加深、加快,CO2排出增多,PaCO2代偿性降低3、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作用:细胞外H+内移,细胞内K+外移4、肾的代偿调节:泌H+、泌NH4+及重吸收HCO3-增加(三)对机体的影响:1、心血管系统:休克(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DIC、心力衰竭(心肌兴奋-收缩偶联功能障碍,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和心律失常2、中枢神经系统:中枢抑制,表现为意识障碍、乏力、知觉迟钝,甚至嗜睡或昏迷。
①GABA 生成增多,抑制CNS;②ATP生成减少,脑组织能量供应不足。
3、呼吸系统:代偿时,呼吸加深、加快;失代偿时,呼吸抑制。
4、水、电解质:血钾升高、血氯降低和血钙升高。
5、骨骼系统:延迟小儿生长,纤维性骨炎,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呼吸性酸中毒(一)原因和机制:1、CO2排出受阻:通气障碍①呼吸中枢抑制;②呼吸肌麻痹;③呼吸道阻塞;④胸廓病变;⑤肺部疾患;⑥呼吸机使用不当。
2、CO2吸入过多:通风不良(二)机体代偿机制:1、急性呼酸的主要代偿方式: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作用,不易完全代偿。
2、慢性呼酸的主要代偿方式:肾的调节,泌H+、泌NH4+及重吸收HCO3-增加,可完全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