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渗致密气藏开发机理研究

低渗致密气藏开发机理研究


在25MPa生产压差下内压6升6降应力敏感性曲线(0.223mD)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K/Ko
0.98
初始
0.95
0.92
0.89
生产压差5MPa
0.86
生产压差10MPa
0.83
生产压差25MPa
0.80
0
1
2
3
4
5
6
7
升降压次数
•不同生产压差下(1.46mD)开关次数对初始渗透率的影 响
K/Ko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1.050 1.000 0.950 0.900 0.850 0.800 0.750 0.700
26 30 34 38 42 46 50 54 净有效覆盖压力,MPa
生产压差5MPa 第一次降内压
生产压差5Mpa 第一次升内压
生产压差10MPa 第一次降内压
生产压差10MPa 第一次升内压
气体渗透率 ×10-4μm2
渗透率,mD
10
第一次升压
9
第一次降压
第二次升压
8
第二次降压
7
6
5
4
3
2
1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有效覆压 Mpa
致密岩心变围压, 常温测试
650
第一次升压
第一次降压
第二次升压
第二次降压
600
第三次升压
第三次降压
第四次升压
第四次降压
550
0.1-1
10-15
致密 <1
<0.1
<10
全资源量38万亿方,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天 然气储量6.2万亿方,其中低渗致密气储量所占比例 在40%左右,比例最大。
一、前 言
低渗致密气藏开发特点及问题: 特点:低孔、低渗、低丰度,低产、稳产期短
由于低产,一般采用大压差开采,有无应力敏感性问题? 其典型表观特征如何?一般需压裂投产,应如何对裂缝考 虑应力敏感性问题? 低渗致密油藏有启动压力影响,对气如何?因为直接影响 单井控制储量及井距; 没有水层,实验测试饱和含水量较高,原始条件超低含水 饱和度情况下还有水采出,其原因是什么? 低渗气藏有凝析水采出,会不会产生水锁问题,凝析水有 无污染? 低渗致密气藏凝析油污染情况如何?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相关标准 温度:室温,变外压方式增大净上覆岩层压力,作孔 渗校正,1条线,净上覆压力由小变大;
开发实际差异: 定上覆压力,变流体压力; 高温高压条件; 气井经常开关井,不同生产压差对储层物性影响,因 此采用多次升降内压来模拟气井多次开关井情况;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应力敏感研究(早期研究)
500
450 0
10
20
30
40
50
净上覆压力,Mpa
高渗岩心变围压, 常温测试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渗透率,10-3μm2
5
第1次降内压
第2次降内压
4
第3次降内压
第4次降内压
第5次降内压
3
第6次降内压
关井过程
2
1
第1次升内压 第2次升内压 第3次升内压 第4次升内压 第5次升内压 第6次升内压
开井过程
100
10000
1000000 100000000
无因次时间
考虑启动压力下的典型压力恢复曲线
二、启动压力梯度
启动压力影响及应用 目前低渗透气田从压力恢复曲线上无法直接观察到特 征,因影响因素是综合的; 低渗透气藏井间干扰实验很难进行可能与启动压力影 响有关; 启动压力明显影响气井控制储量(波及半径) 启动压力测试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建立规范标 准来进行分析;
第一次降内压 第一次升内压 第二次降内压 第二次升内压 第三次降内压 第三次升内压 第四次降内压 第四次升内压 第五次降内压 第五次升内压 第六次降内压 第六次升内压
低渗致密气藏开发机理研究
汇报内容
一、前言 二、Biblioteka 动压力梯度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四、可动水研究 五、凝析水析出对生产的影响 六、低渗致密气藏衰竭过程中凝析油污染 七、滑脱效应 八、结论与认识
一、前 言
低渗致密气藏标准
根据气藏分类SY/T6168-1995如下:
Ka(mD)
Ke(mD)
φ(%)
低渗 1-20
生产压差25MPa 第一次降内压
生产压差25MPa 第一次升内压
苏里格气田5、15、25MPa下第1次升降压时的应力敏 感性曲线(1.46mD)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K/K0 K/K0(0. 223mD)
1
1.2
0.9
1
0.8
0.758mD变围压
0.8
0.7
0.758mD变内压
0.6
3.14mD变围压
0.6
3.14mD变内压
0.4
0.223mD变围压
0.5
0.223mD变内压
0.2
0.4
0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净上覆岩层压力(MPa)
不同渗透率岩心在25MPa压差下变围压与变内压测试对比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1.000 0.900 0.800 0.700 0.600 0.500 0.400
二、启动压力梯度
启动压力梯度定义 及测量原理
测试方法:渗流法 与气泡法
测试系列压差与流 量的关系曲线,从 而确定
v
Q
10
K
(
p
2 1
p20 )
A
2 p0L
二、启动压力梯度
DP/DR
压力波传播的动力---压力梯度
二、启动压力梯度
渗流法:认为很低压差均有气流动,但只是到一定梯度后才 产生线性流。显然这两种方法有明显区别。
气 体 流 量 , mL/s
0.6
0.5
0.4
渗流法
0.3
0.2
0.07mD
0.1
0
0
0.01
0.02
0.03
0.04
0.05
压力平方梯度,MPa2/cm
二、启动压力梯度
气泡法(没有标准),测试即使在相对较高渗透率下也 有启动压力存在,老外有些不承认启动压力,国外商用 数模软件均只有高速非达西,而无低速非达西功能。
0
0
10
20
30
40
50
60
内 压,MPa
变内压测试方式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K/K0
1.000 0.950 0.900
0.850 0.800 0.750
初始
0.700
0.650 0.600 0.550
28 31 34 37 40 43 46 49 52 55 净有效覆盖压力,MPa
第一次降内压 第一次升内压 第二次降内压 第二次升内压 第三次降内压 第三次升内压 第四次降内压 第四次升内压 第五次降内压 第五次升内压 第六次降内压 第六次升内压
气泡法
启动压力梯度(MPa/m)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1
0
0.5
1
1.5
2
2.5
3
渗透率(mD)
二、启动压力梯度
100
无因次拟压力
10
1
0.1
0.01
0.01
1
启动压力梯度—不动边界—压力 启动压力梯度—不动边界—导数 启动压力梯度—流动边界—压力 启动压力梯度—流动边界—导数 无启动压力梯度—压力 无启动压力梯度—导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