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
2、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就是使人的劳动与劳动对象连接起来的媒介物。
3、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即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
4、简答,科技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关系。
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反应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辨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是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就能有效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要求时,生产关系就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们的生产关系,研究人们在不同生产关系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从而揭示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8、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反映了经济过程运行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三种类型:各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9、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即经济规律作为经济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具有不以人们一直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这种客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的客观性决定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任何经济规律都是独立于人们的意志之外而存在的。
任何人,包括任何阶级、政党、国家和领袖人物、精英等,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10、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即自己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
1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
1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13、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交换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量的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既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
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支出了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就无抽象劳动可言。
两者的区别在:具体劳动考察的是劳动的特性,在质上相异,因而在量上无法比较,表明的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考察的劳动的共性,在质上相同,在量上有异,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15、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不同生产条件的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在同一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6、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
差别: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这种差别具有相对性,即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区别的标准是不同的,在一定时期内,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是一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的复杂劳动可以变成简单劳动,整个社会简单劳动的标准会比过去提高。
17、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商品价值量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8、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原因: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9、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一对一)、扩大的价值形式(一对多)、一般价值形式(多对一)和货币形式(兑换右面固定为货币)。
(公式特点)20、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这就是货币的本质。
2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22、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内容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3、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
24、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
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5、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26、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调解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27、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其运动公式如下:W(商品)——G(货币)——W(商品)(2)作为资本的货币,其运动公式如下:G(货币)——W(商品)——G(货币)28、劳动力称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根本条件。
29、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劳动者必须是人身自由,劳动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
30、价值的形成过程既是物化劳动旧价值的转移过程,又是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31、再生产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无偿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
32、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资本的本质。
33、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3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3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这种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36、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尽可能的剩余价值的目的。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要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直至灭亡的全部过程。
37、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38、名义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也称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实际购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公式:39、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划分,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在原有基础上不变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在扩大基础上的再生产。
40、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多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1)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由工人创造的。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创造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41、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来追加投入生产过程,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不能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工人消费,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追加投资,即资本积累。
42、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有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多少。
43、资本有机构成(怎么去核算,例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通常用C(固定资本):V(可变资本)来表示44、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的需求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就是失业人口。
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45、无产阶级的贫困是指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恶化。
4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主要表现: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产品的社会化。
47、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矿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循环可用公式:第一阶段为购买阶段:第二阶段为生产阶段:第三阶段为售卖阶段:48、资本周转时间是指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资本周转的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两部分组成。
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
公式:49、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械、设备、工具的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1)价值转移方式不同;(2)周转时间不同;(3)价值回报方式和期限不同;(4)实物更新方式不同。
50、例如,假定有甲、乙两个企业的预付可变资本相等,都是10万元,两个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也一样,都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