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朝皇帝的故事】康熙皇帝的故事(6)

【清朝皇帝的故事】康熙皇帝的故事(6)

康熙皇帝的故事(6)
梅珏成是大数学家梅文鼎之孙,自幼受到康熙帝的赏识,入值南书房,考订数学方面的书籍。

乾隆年间,他官至左都御史,后退休家居。

乾隆第三次南巡,他到清江浦(今江苏淮阴)接驾,乾隆念他家计清贫,几个儿子都未做官,特赐他的长子为举人。

还赐诗曰:"推恩缘念旧,皇祖内廷臣。

"钱陈群、沈德潜是乾隆所赏识的文学侍从,乾隆前几次南巡,他们都前来接驾,君臣之间诗酒唱和,乾隆多次给他们加官进爵。

沈德潜是乾隆四年进士,中进士时年已67岁,乾隆称他为老名士。

乾隆南巡时,他退休家居。

传说他曾陪乾隆游览西湖,时值严冬大雪,乾隆戏吟诗曰:"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沈德潜请求接续此诗,吟出"飞入梅花都不见"的句子。

乾隆击节赞赏,脱下所穿的貂裘赏赐给他。

血浸《康熙字典》
但凡大部头的书,都会牵连一些士人因字获祸,《四库全书》有,《康熙字典》也有。

乾隆时期,江西的举人王锡侯就因为改编《康熙字典》,编写《字贯》,遭遇了杀身之祸。

《康熙字典》于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一月十三出版,总纂官是陈廷敬,此人颇得康熙皇帝的赏识。

康熙曾经给他写过"春归乔木浓阴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

陈廷敬原来的名字是陈敬,中间一个"廷"是因为"才高一筹",殿试第一名,顺治皇帝特别赐予的。

因为才华横溢,为官正直,陈廷敬从廷试那一刻开始就步步高升。

康熙四十二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1710年,康熙皇帝命他与张玉书一起主持编纂一部字典,本来张玉书担任总纂官,陈廷敬辅助,第二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继任总纂官。

王锡侯因善于考证字音字义,所以对《康熙字典》做了精深的研究,看多了,就发现《康熙字典》收字很多,但按照笔画查字,使用者总是会查到字却不能知其所有组词用法,而且字与字之间没有联系。

于是他就想把读音或意义相同、相近的字,汇集到一处编写一部名为《字贯》的新字典,并很快出版了。

因仇家寻衅告发,江西巡抚海成上奏乾隆皇帝,建议革去王锡侯"举人"头衔作为惩罚。

乾隆看到奏折,初定为是妄行著书立说。

然而待他翻看《字贯》后发现,王锡侯竟然把康熙、雍正、乾隆的名讳直书无所避讳,不禁勃然大怒,下谕说王锡侯罪不容诛,应该按照大逆不道的条例定罪。

斩了王锡侯,就连王锡侯的儿子、孙子也一起被处决;江西巡抚海成,因上奏所拟刑罚太轻,替罪人说好话,也被治罪,判为斩监候,秋后处决;原江西布政使周克开、按察史冯廷丞等人因为看过《字贯》一书,却没能检查出其中悖逆而被革职……上上下下牵连近百人。

康熙怒斩吴应熊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扯起叛旗,他的儿子吴应熊在京师与许多奸人勾结在一起,为吴三桂通风报信。

康熙帝听了大学士王熙的建议,把吴应熊囚在狱中。

几年之内,吴三桂占据了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气焰十分嚣张。

他给康熙来了一封信,提出要划江为国,二帝分治,更要求康熙释放在狱中的儿子。

康熙阅后,龙颜大怒,马上召集王公大臣,宣布处死吴应熊,让吴三桂断了这念头,并把京师的禁卫军也调去征伐叛军。

散朝后京城到处都贴出告示,明日午后当众处斩吴应熊,以示国威。

消息传到了吴应熊的额附府,吴应熊的夫人和硕长公主(康熙的姑姑)换上黑衣素服,直奔畅春园的慈宁宫,见到额娘孝庄太皇太后,哭拜在地,求孝庄太皇太后看在两个孩子的份上向康熙求情。

太皇太后本是个明晓大义的老人,但一见女儿这样悲恸,也揪心断肠般地滴下了老泪,双手扶起女儿,答应去跟孙儿说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