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微流控芯片实验室
所需样品微量,适合高通量筛选反应和某些样品来源有限 的反应
2)样品无扩散
3)反应条件稳定
除了消除样品分子的扩散之外,水分子的蒸发也因油相的 包围而受到抑制,液滴内的反应条件几乎不受外界影响
4)样品间的交叉污染得以避免
5)混合迅速
液滴在通道中运动时,在液滴内部将以运动方向为 轴,形成两个循环回流。
固相萃取富集
定胰 化蛋
体定 柱化
蛋 白
多孔膜富集 胰 白
胰酶
纳米通道富集 蛋 酶 白
蛋 白
在线衍生
酶
酶
蛋白质衍生 柱后衍生
蛋白质酶解
固定化酶反应器
2)蛋白质分离
芯片电泳
芯片区带电泳分离
蛋
白
质
芯片色谱
分
离
芯片筛分电泳分离
芯片二维分离
3、在离子和小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1)离子分离 微流控芯片离子分离分析现阶段多以芯片电泳为 分离手段,以电化学检测作为主要检测方式。
包括电渗控制和微阀控制。
微阀控制
特征:低泄露、低功耗、速度快、线 性范围广、适应面广。
举例:双晶片单向阀
原理图
六、进样和样品预处理技术
1、芯片实验室各种进样方式一览
A、简单进样
B、悬浮进样
C、压缩进样
D、门进样
2、样品预处理
七、微混合和微反应技术
1、微混合
由于一般微流控装置流体状态以层流为主,
微反应器分类
微型生物反应器主要的应用对象有:聚合 酶链反应(PCR)、免疫反应、各类酶反 应及DNA杂交反应等
八、微分离技术
早期的微流控芯片,在某种意义上说就
是一种微分离器件,电泳是芯片微分离中
采用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自由溶液区带芯片电泳
自由溶液区带电泳是在开关通道中直接
利用物质的质荷比差异实现分离的一种电
胶束电动芯片色谱
在含有胶束的缓冲溶液中,实际上存在 着类似于色谱的两相,一是流动的水相, 另一相是起到固定作用的胶束相,溶质在 两相之间分配,由其在胶束中不同的保留 能力而产生不同的保留值。
芯片自由流电泳
自由流电泳是指在样品随缓冲液连续流动的正交 方向加一直流电场,使被分离物质在流动的同时 顺电场方向作电迁移,按电泳倘度大小分离,并 在流体末端被接取的一种技术(图7-22 )。其分离 度取决于流体向下流动的速度和电场的大小。
电渗流测定(可反映表面的电荷情况)
五、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1、常见流体驱动技术分类
机械驱动包括:离心力驱动,气动微泵驱动,压电微泵驱 动。
PDMS气动微泵驱动
常规状态下,阀门敞开 施加动力鼓入空气,薄 膜在气体压力下发生形 变,堵塞通道。撤销压 力,恢复原状。三个阀 依次如图顺序开启闭合 便可驱动流体流动。
十、检测技术
1、微流控芯片对检测器的特殊要求
灵敏度高 响应速度快 体积小
2、激光诱导荧光检测
基本原理
优点:是最灵敏的检测方法之一,其检测 限可达到10-9~10-13mol/L,对于某些高荧 光产率的物质甚至可以达到单分子检测。
缺点:分析物需要具有荧光或含有可通过 衍生反应得到荧光信号的官能团;荧光标 记有可能会造成分析物质生化学活性的改 变,影响结果的可信度
因此微流控的微混合主要依靠扩散
提高层流条件下混合效率的主要原则为:
拉伸或折叠流体以增大流体的接触面积;
利用分散混合设计,通过管路几何交叉设 计将大的液流拆分并重新组合,从而减小 液流厚度,实现更有效混合。
微混合器的分类汇总
2、微反应和微反应器
微反应技术是一种将微结构内在的优势 应用到反应过程的技术,体现这种技术的 设备或器件被称为微反应器。微反应器是 一种单元反应界面尺度为微米量级的微型 反应器。
优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装置简单, 成本低,可以与微加工技术兼容,具有微 型化和集成化的前景。
劣势:被检测物质需要有电化学活性(安培 检测),重现性较差。
十一、微流控芯片的应用
1、在核酸研究中的应用
核酸研究的技术如DNA萃取/纯化、PCR扩 增、分子杂交、电泳分离和检测等都可以 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
介电电泳
电中性颗粒被放置于非均匀电场下时, 会产生诱导极化并与电场相互作用而产生 介电泳动现象
九、液滴技术
1、液滴的形成
水溶液和油同时从不同的微通道中流出, 当通道疏水时,油浸润通道,包裹水溶液 形成油包水(W/O)型液滴;若通道亲水, 过程相反,形成水包油(O/W)型液滴。
2、液滴的优点
1)体积小
2)PDMS
a、本体掺杂:在预聚体中引入特殊性质分子
b、共价偶联:利用等离子体、紫外、臭氧等物理方法完成如下反应
c、聚合诱导接:
d、吸附-交联:
5、表面改性的表征技术
表面红外漫反射吸收光谱(可以快速测量表面化学组
成变化)
原子力显微镜(直接观察表面分子,考察表面欧联的聚合物
分子层状况)
荧光照片(可测试表面连接聚合物涂层对表面蛋白的吸附情况)
2)液滴的融合和分裂
A、液滴融合 两种液滴融合的思路:现在芯片的不同位 置平行的形成不同的液滴,控制好各液滴 生成的速度,在芯片特定的位置汇合,在 表面张力或静电力的作用下,两液滴融合。
B、液滴的分裂
液滴分裂主要依靠通道结构实现
5、液滴的应用
随着液滴技术的发展成熟,对液滴的研 究逐步转向应用,比较成功的例子包括: 蛋白质结晶研究、酶分析、细胞分析、材 料制备和复杂过程模拟等。
图解微流控芯片实验室
---------读书报告
内容提要
绪论 芯片材料与制作技术 表面改性技术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进样与预处理 微混合与微反应 微分离技术 液滴技术 检测技术 应用
核心技术
一、认识微流控芯片实验室
1、什么是微流控芯片实验室
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又叫微流控芯片或芯片 实验室。
电渗驱动:优势:构架简单、操作方便、流行扁平、无脉动等。 劣势:易受外加电场强度、通道表面、微流体性质
及传热效率等因素影响,稳定性相对较差。
2、微流体控制
微流体控制是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的操作核 心,在微流控芯片实验室所涉及的进样、 混合、反应、分离、检测等过程都是在可 控流体的运动中完成的。微流体控制主要
2、芯片的制作
玻璃等芯片制作的主要步骤包括:涂胶、 曝光、显影、腐蚀和去胶。
高分子聚合物芯片的制作技术主要包括热 压法、模塑法、注塑法、激光烧蚀法、 LIGA法和软刻蚀法等。
四、表面改性技术
1、为什么要表面改性
微流控芯片中比表面积大,表面效应显著, 表面重要性被强化。
微流控芯片材质多样,增加了芯片表面的 复杂性。
离子分离模式包括:区带电泳、等速电泳、等速 电泳-区带电泳、离子色谱。
2)手性分子
A、手性拆分 目前在微流控芯片上有所尝试的拆分方法 有:酶法拆分、色谱拆分、电泳法拆分, 其中电泳法是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拆 分方式而言,以直接法居多。
B、手性合成
微流控芯片进行手性合成的研究处于研究 阶段 ,报道较少但前景光明。
3、质谱检测
优势:能够提供试样组分中生物大分子的 基本结构和定量信息。在涉及蛋白质组学 研究中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劣势:现行仪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不 符合芯片微型化的特点,只能用于芯片外 检侧;芯片同质潜的接口仍然是发展的重点 与难点
4、电化学检测
电化学检测是通过电极将溶液中的待测 物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以实现对待测 组分检测的分析方法。微流控芯片电化学 检测可分为安培法、电导法和电势法。
C、手性合成-手性拆分集成
手性合成与手性拆分集成使反应和评估系统 处于同一量级,具有发展高通量的潜力, 目前已报道的集成模式有游离酶水相反应 与区带电泳手性拆分的集成。
4、代谢物
代谢物分析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病 变过程及机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在药物 开发,疾病诊断与预防等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泳模式,它也是各种电泳分离中最基本的 一种,影响因素相对较少,容易在芯片上 实现。
介质筛分芯片电泳
筛分电泳是利用生物大分子和筛分介质(高 分子溶胶或凝胶)之间的动态交缠作用,把被
分离物质按照分子质量大小分开的一
种技术,它是传统的平板电泳和毛细管电泳 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电泳分离模式
电色谱
基于被分离物荷质比差异的自由溶液区带电泳分 离,对一些强疏水物质不是很有效。这就需要在 电泳过程中引入色谱分配的概念,利用不同组分 分配系数的差异强化分离。芯片电动色谱就是芯 片电泳和液相色谱在某种程度的结合,充分利用 了MEMS技术的高精确度、设计灵活等优势,突 破了某些传统电色谱加工模式的束缚,以电渗驱 动代替压力驱动。芯片电色谱有几种基本模式:开 管电色谱 ,填充电色谱和整体电色谱。
微流控芯片中的芯片分离、反应和细胞培 养等单元技术对表面性质的需求不同。
2、改性目的
减小表面非特异性作用 增强表面特异性作用 提高表面稳定性
3、表面改性的方法分类
4、不同材质芯片的改性方法分类
1)玻璃、石英
动态改性 静电引力
静态改性
硅烷化反应
聚丙烯酰胺
常用于核酸、蛋白质电泳
聚乙烯醇
常用于小分子快速分析
电渗流速计算公式
V=/4
ζ 是zeta电势,ε 是介电常数,Φ 是外电场, μ 是流体粘度
电渗驱动的特点:
流速大小可由外电场线性调节 外加电场电极可以集成在芯片上,从而缩
小了芯片流体驱动系统体积 各种芯片材料都可以诱导电渗流 流体前沿为扁平状
三、芯片材料和芯片制作技术
1、制作材料
常用的芯片材料有单晶硅片、石英、玻璃 和有机聚合物如PMMA、PDMS、PC以及 水凝胶,他们具有良好的生化相容性、光 学性能,其表面具有良好的可修饰性。下 表为常见芯片制作材料的基本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