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
带有大量泥沙的水排放掉。是我国泥沙专家和工程技术 人员从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库运用方式,可使多泥 沙河流上水库的大部或全部兴利库容得以长期保留。并且三门峡水库上游来水量和来 沙量在年内分配是很不均匀的。
以寸滩水文站为例,每年主汛期7~9月的来水量和来沙量分别 占全年的52.3%和78.2%。根据这一来水来沙特点,每年汛期水 库水位保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运行,使含沙量较大的洪水 (俗称为浑水)能够顺畅地排至下游;汛后水中的含沙量小了,变 清了,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
一、其发展形式与库水位的降落情况有关
1、当库水位降落后比较稳定,变幅不大,或者放空水库时,冲刷的发展
是以冲刷基点为轴,以辐射扇状形式向上游发展。
2、当冲刷过程中库水位不断下降,冲刷是层状地从淤积面向深层,同时
也向上游发展。
二、与前期淤积物的密实抗冲性有关。
当前期淤积有压密的抗冲性能较强的粘土层,则在冲刷发展过程中,库区 床面常形成局部跌水。
水位还未达到340米时,就这样,高坝变中坝。
渭河
1964年10月,三门峡水库330米水位以下的库容已由
58.9亿立方米减少到22.1亿立方米,损失库容62%。
1969年,当时经由周恩来总理批准,三门峡开始第二 次改建工程。确定的非汛期水位为310米,主要工程是
将大坝内低高程的、已封堵的导流底孔打开,改建成
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三峡水库汛期排出"浑水"(实际上
是排沙),汛后蓄满"清水",这种运用方式就叫做"蓄清排浑”。
溯源冲刷
是当库水位下降时所产生的向上游发展的冲刷。其冲刷强度随 库水位降落到淤积面以下越低而越大,相应向上发展的速度越 快,冲刷末端发展的也越远。溯源冲刷也是水库冲刷的重要方 式之一,冲刷时间短、效率高。
淤积在水库内,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淤积末
端向上游延伸的速度很快,在渭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入黄河的堑口
抬高,河底淤积的渭河成了悬河,导致了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
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严重影响了陕西关中平原
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一场大雨后,渭河淹没农田25万亩。如此,水库
THANKS
苗世玉
黄麟浩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大 漠 孤 烟 长 直 河 落 日 圆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工程:
1957年4月—1960年9月,三门峡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期
1960年9月建成后水库开始蓄水,并经常保持在高水位
1962年,当水库水位为332.5米时,黄河流量为2000秒立方。黄河水受到 拦截后,在水库底部造成回水顶托,流速减缓,泥沙沉降,造成泥沙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