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意!静脉滴速需控制 !

注意!静脉滴速需控制 !

注意!静脉滴注速度要控制!
作者原创,首发医学界
在临床查房时,发现一些患者随意加快静脉药液的滴注速度,这是很危险的。

一些医院就发生过因静脉滴速过快,如氨茶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过快,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现将静脉滴注快慢情况总结如下。

一、静脉滴速的计算:
1.已知输入总量与计划使用时间,计算每分钟滴数。

每分钟滴数=输液总量×每毫升相当滴数(15滴)/输液时间。

例:患者需输入头孢曲松2.0g用100ml生理盐水配液,需1h输完,求每分钟滴数。

计算出:每分钟滴数=100×15/60=25滴/分。

例:患者需输入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50ml,需1h输完,求每分钟滴数。

计算出:每分钟滴数=250×15/60=62.5滴/分。

2.已知输液总量和每分钟滴数,计算每小时输入量。

每小时输入量(m1)=每分钟滴数×60(min)/每毫升相当滴数(15滴)。

例:每分钟滴数为60滴,计算每小时输入量。

计算出:每小时输入量(m1)=60×60/15=240(m1)
二、需要快速静脉滴注的情况:
1、治疗脑出血、脑疝、颅内压增高的疾病时,使用甘露醇滴注速度应快,一般要求在15至30分钟滴完20%甘露醇注射液
250毫升,否则起不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甘露醇的输入速度以10ml/min~15ml/min为宜,根据个体情况,适量调整。

2、腹泻、呕吐、出血、烧伤等引起人体严重脱水而出现休克者,静脉滴注的速度要快。

如有必要甚至可在手、足同时静脉滴注(多通道输液),以尽快增加血容量,促使病情好转。

注意有时候要根据治疗要求去调节滴速,如脱水患者补液应先快后慢,输注血管活性药的速度应以既能保持血压的一定水平(80--100/60--80mmHg)又不致使血压过分升高为宜,例如去甲肾上腺素滴速可维持在4--20μg/min,间羟胺维持在30--800μg/min等。

3、阿托品等抗胆碱药在用于治疗有机磷酸酯农药中毒时,为了迅速发挥作用,尽快实现阿托品化,需要加快滴速(严重心功能障碍或肾功能不全患者除外)。

三、需要慢速静脉滴注的情况:
1、特殊人群需滴速减慢:儿童、老年人、孕妇等患者滴速须慢,滴速过快会因短时内输入大量液体,使心脏负担过重,甚至导致心力衰竭。

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严重肾功能、肝功能不全患者,注意减少使用药品的品种,特别注意减少静脉滴注的品种,减少使用天数,控制液体总量,以免加重心肺的负担,加重肝肾负荷。

使用静脉药品时滴注应谨慎,需要控制滴速,滴速要慢30--40滴/分为宜,同时要密切观察心、肺、肾、肝功能变化。

2、不同药物的滴注速度要求也不一样,如高渗氯化钠注射液、含钾药、升压药、抗肿瘤药物、脂肪乳、氨基酸、抗菌药物、中成药注射液等药物的滴速宜慢。

①治疗窗窄的药物:有氨茶碱、林可霉素、氨基糖苷类抗
菌药物、胺碘酮、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多卡因、普
鲁卡因胺等药物。

这些药物治疗窗狭窄,治疗安全范围
较小,药动学个体差异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
近,是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对象。

而这类药物滴速
过快会使血药浓度超过治疗范围,引起药物毒性反应的
发生。

②易引起静脉炎的药物:有红霉素、诺氟沙星、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

大多数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时,如果浓度过高或滴速过快常可导致静脉炎,表现为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和静脉变硬。

③损害肾功能的药物指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若静脉输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浓度过高,可致药物性肾损害。

如:膦甲酸钠、大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及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异环磷酰胺、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药物
④有心脏毒性的药物:林可霉素、咪康唑、两性霉素B等
⑤神经毒性药物:喹诺酮类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

⑥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药物。

⑦氨基酸、脂肪乳等肠外营养药物。

⑧中成药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血栓通、血塞通等
⑨其他药物:肝素、普萘洛尔、硝普钠等。

3、治疗脑血栓常用药的渗透压较高,输入体内后,会在短时间内使患者的血容量快速增多,导致心脏负担过重,甚至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等。

每分钟滴速应多少滴为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成人以每分钟40至60滴较为安全,但最佳滴速应由医护人员根据用药者的年龄、病情和药物性质来控制。

总结:注射液静脉滴注速度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患者的病情变化、药物的药理特点、患者需要输液的总量等情况确定。

输液过程中,应告知患者输液不能自行调节滴注速度,因为滴速过快会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而滴速过慢会影响疗效。

1、基层常见用药问题300例,王树平。

2、静脉输液无小事,熊立雄。

3、朱萍,蒋正立,赖海丹.药物静脉滴速的合理控制[J].海
峡药学,2011,23(9) :174-176.
4、张晓曼.药代动力学与合理用药[J].医药导报,2001,
20(12) :785.
5、石浩强等.合理控制不同药物的静脉滴速以保证用药安
全[J].上海医药,2011,9(32):431-43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