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救国军歌素材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救国军歌素材 北师大版

救国军歌
《救国军歌》
枪口对外,
齐步前进!
不伤老百姓,
不打自己人!
我们是铁的队伍,
我们是铁的心,
维护中华民族,
永做自由人!
枪口对外,
齐步前进!
维护中华民族,
永做自由人!
装好子弹,
瞄准敌人,
一弹打一个,
一步一前进。

我们是铁的队伍,
我们是铁的心,
维护中华民族,
永做自由人!
装好子弹,
瞄准敌人,
维护中华民族,
永做自由人!
歌曲背景资料——五六分钟创作的抗战名歌
这首由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救国军歌》,堪称中国抗日救亡第一歌。

这首歌的词作者陈凝秋(笔名塞克)早在日寇侵华初期,就在东北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和抗日英雄周保中(后授将衔)同在宣传部门。

1935年,已经奔向抗日文艺中心上海的陈凝秋,一天晚饭后,独自一人在昏暗的马路上散步。

他走着走着,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军人状态的步伐,而随着军人的步伐,他在东北救国军时的感情、思想,一起涌起。

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写一首抗日的军歌了。

当时,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正在一浪高过一浪,共产党还发表了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八一宣言”。

于是,“枪口对外”,就成了他腹稿歌词的第一句,而抗日战争必然胜利、中华民族必然解放,“永做自由人”就成了他腹稿歌词的词眼,作为每节的尾句。

歌词的腹稿就在马路上的散步当中孕育了。

回到住处,趁热打铁,陈凝秋将《救国军歌》的歌词完成,并且署名为“塞克”。

“塞克”,即俄语“布尔塞(什)维克”的简称。

第二天,塞克拿着抄写好的歌词稿,去了冼星海的住处。

恰巧,冼星海正在吃饭。

塞克将歌词向冼星海面前一扔,自己则点上了最后一根香烟,把空烟盒也扔在了冼星海的桌子上。

冼星海端着饭碗看了一遍歌词,连声叫好。

是抗日的责任,是创作的欲望,是灵感的火花,促使冼星海顾不上寻找铅笔橡皮和五线谱纸,便立即掏出了随身带的钢笔,又随手将塞克那个废弃的纸烟盒拆开来,一边吃着饭,一边用鼻子哼着旋律,又一边用筷子敲着碗边打击着节奏,还不时地停下来在烟盒上记些什么。

就这样,一支后来风靡全国的抗战名歌,塞克抽完了一根烟,冼星海也谱完了曲子———仅仅用了五六分钟的时间!
这支《救国军歌》经新生合唱团的首唱并在上海抗日救国会组织的群众大游行中歌唱后,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支抗战名歌。

曲作者介绍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1905年 6月13日生于澳门,1 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
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词作者介绍
塞克,原名陈秉钧,1906年出生在河北霸县(今霸州市)后卜庄一个农村家中。

20年代后期从事话剧电影活动时改名陈凝秋。

30年代中期取苏共“布尔塞维克”谐音“塞克”为名,沿用一生。

我国声名卓著的艺术大师、诗人、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也是我国早期话剧、歌剧及电影艺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更是抗日救亡歌曲歌词创作的第一人。

他的一生经历坎坷,倍受挫折,但他始终满怀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以艺术为武器战斗不懈,在人生和艺术的道路上苦苦探索,最终成为一个无产阶级的艺术家。

塞克富于传奇的一生,是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新旧交替时代的一个典型,一个缩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