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知识点1 平型关大捷
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2.时间:1937年9月。
3.交战双方:林彪指挥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和日军板垣师团一部。
4.结果:歼灭日军1000多人。
5.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知识点2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3)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
(1)军事上: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
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
(2)政治上: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3)经济上: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3.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作用: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知识点3 百团大战
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时间:1940年下半年。
4.指挥者:彭德怀。
5.规模: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
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
多个团,在华北
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例1.“它是对日抗战期间太原会战中的一场战役,历时一个月,战场绵延数百里,一举歼灭板垣师团辎重部队1000多人,击毁汽车80余辆……它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材料中主要论述了()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辽沈战役
解析:由材料中“太原”,“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不难看出反映的是平型关大捷。
答案:A
例2.“地道战、庄稼汉,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他个人仰马也翻……”这首歌词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A.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B.采取恰当战略战术
C.海外侨胞大力支持
D.两大战场密切配合
解析:此题选项中均属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但抓住题干中“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等信息可以看出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答案:B
例3.“因念抗战中,华北阻寇骑。
平型雁门捷,阳堡显奇迹……”这是陈毅元帅的诗作《过太行山书怀》中的名句。
以下选项与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最为相似的是()
A.南京大屠杀
B.血染卢沟桥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和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阅读题干诗句,抓住关键信息
“抗战”“华北”“平型”,判断出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大捷,与此相似的是抗战中彭德怀指挥八路军组织的百团大战。
答案:D
地道战
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对保护广大的战区群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