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解析及范文5篇

2020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解析及范文5篇

2020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及范文精选10篇(一)2020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克服恐惧,勇敢选择【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将一头活蹦乱跳的驴放置在两堆等质等量的干草中间,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就会饿成一头死驴,只是因为它不能决定该吃其中的哪一堆。

这是的以14世纪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名字命名的悖论——布里丹之驴。

漫长的七个世纪过去后,发生在这头驴子身上看似可笑的情景,正源源不断地重现在人类社会中。

这次,它有了一个更加高大上的名字——选择恐惧症。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许多选择,也常常会不可避免地陷入选择恐惧。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你认为人们该怎样克服选择恐惧呢?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材料后有着明确的指向要求“该怎样克服选择恐惧”,写作时应针对造成“选择恐惧”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如:克服选择恐惧,应不逃避,有勇气直面选择,并有勇气承担选择的后果;克服选择恐惧,应认清自我,找准定位,清楚自己的优势、长处,明白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应增加各种储备,不断提升自我,要有能力克服选择恐惧,正确迅速地做出选择;等等。

【佳作赏析】克服恐惧,勇敢抉择的“布里丹之驴”悖论——即将活驴置于两堆等量干草之间,但驴却因“选择困难”而饿死。

这听起来很荒唐:有两堆干草在面前,驴怎么会被饿死?但我们不要急着嘲笑这只“蠢驴”,因为发生在它身上的场景也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亦饱受“选择恐惧”的苦恼。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会有选择恐惧呢?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客观存在的影响,人在“漫漫求索”之路中,不论是否愿意,我们都要面临许多抉择,正如弗罗斯特所说:“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站在岔路口,抉择不可避免。

二是我们对自己的目标不清晰,正因我们不能清楚地认知自我真正想要的,我们在选择时才会如此纠结。

三是我们患得患失有所顾忌,对未知的恐惧,害怕选错、失去,让我们在抉择面前徘徊。

显然,对抉择的过度恐惧会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寻找良策克服选择恐惧方为正道。

克服选择恐惧,我们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敏锐的洞察力。

人生的岔路口何其多也,既然不可避免便只能坦然面对。

《孙子兵法》中说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正确地分析面临的形势,面临的抉择,培养自身对于问题的洞察力,我们才能在艰难的抉择面前游刃有余,临“择”不乱。

克服选择恐惧,我们要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果敢与无惧。

我们常常在岔路口驻足,不知该往哪走,因为我们害怕失去,也因为我们总想要走捷径快速地抵达目的地。

殊不知,每条路上都有其独特的风景,选择了康庄大道便尽管享受旅途的平坦与舒适;选择了幽深的小路便尽享“窈窕寻壑”之曼妙。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若想欣赏那瑰怪之景,便要舍弃走平坦之路的舒适,不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既择之,则安之”,放下顾忌,领略自己所选道路的风景,时光亦会给予你丰厚的馈赠。

克服选择恐惧,我们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信心与对目标的坚定。

徘徊于抉择面前,是因我们对自己想要的还未有深刻清晰的认知。

这时,我们不妨学学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对内心追求的坚定;学学陶征君在“五斗米”与退居田园间选择归去的自我清晰认知。

知道心之所想,便坚定不移地随心而择吧。

“选择了蓝天,便不要流恋花丛;选择了奔跑,便不要害怕跌倒。

”不惧未来,坚定自我,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克服选择的恐惧。

(二)2020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标配人生”并没有“标准答案”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重点高校毕业、工作体面、有车有房、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被一些网友称为“标配人生”。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多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过半受访者追求“标配人生”,认为“标配人生”目标更清晰。

材料二:韩国《明见万里》的节目制作人介绍,当代中国学生的学习热情令他震撼,无论是在偏远的乡村学校,还是在大学,这些学生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自己的家庭、家乡和祖国变得更美好。

读完以上两则材料,你对“标配人生”有何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写作此题的重点是分析材料之间的联系。

两则材料呈现出相反或互补的关系。

相反关系:材料一关注个人小我,体现竞争激励时代中的物质倾向,材料二青年人的理想着眼于奉献,眼界、胸怀开阔,彰显青年人对精神归属、美好境界的追求。

据此可立意:少年当怀拿云心事,展国家情怀;别为自己的人生设限;和平时代应兼济天下等。

互补关系。

材料一过半受访者肯定“标配人生”,说明有其合理性,合理之处在于规划清晰,目的明确,材料二中学生的一腔热血固然值得大书特书,但也容易陷入空、空谈的旋涡。

所以,材料一目标具体却微小;材料二目标高远却空乏,两者互补,方可兼得。

据此可立意:小目标与大理想,做好规划,不忘初心;物质并非洪水猛兽,精神亦非空中楼阁。

【佳作赏析】“标配人生”并没有“标准答案”重点高校毕业、工作体面、有车有房、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被一些网友称为“标配人生”。

2018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7%的受访者追求“标配人生”,58.1%受访者认为“标配人生”目标更清晰,61.2%受访者认为自己已经过上了“标配人生”。

工作体面稳定、有房有车和婚姻幸福,确实是许多人认为的“人生标配”。

在多数人看来,拥有这三大要素的人生,夫复何求?在我们每个人周围也确实有许多人追求“标配人生”。

不追求“标配人生”,似乎也是没有上进心、没有基本抱负的表现。

不过在我看来,“标配人生”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我们不能认为实现了“标配人生”就等于成功,甚至是人生赢家,也不必为达不到“标配人生”而焦虑不已,觉得自己是人生输家。

每个人起点不相同,这就决定每个人的人生“装配”会有所不同。

比如从农村辛辛苦苦走出来的“城一代”,靠自己寻找工作,靠自己攒钱买房,靠自己在城里经营婚姻与家庭、教育下一代。

仅拿攒钱买房来说,就要举全家之力,再加上四处举债,才付得起首付,接下来便是漫漫还贷路。

若要与“城二代”比较其他人生“配件”,更会让自己疲惫不堪,不如脚踏实地,过一过低配生活,别因不切实际的目标、盲目比较与追求,而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人们对待工作体面稳定、家庭婚姻幸福、有房有车等指标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比如工作体面,有人认为端一个稳稳的铁饭碗就叫体面;有人认为接触的圈子越大、社交越广泛、含金量越高就叫体面……衡量标准不同,认识也就不同。

有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只是“标配”,在他人眼里却是“顶配”。

所以不必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

我们可以追求“标配人生”,但这里所谓的“标配人生”并非指工作、车房等物质“配件”,而是对生活、工作、家庭、人生拥有期许,并为之努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回馈社会、奉献力量。

故有学者认为,自律、行动、努力才应该是人生的重要标配,“对人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开始行动、保持行动,并持之以恒。

”也有人说:“尽自己努力,慢慢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追赶‘标配’,才算没有辜负岁月。

”实际上,的人生不应该要“标配”,而是要“定制”。

把过上“标配人生”当作奋斗目标,虽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但也可能把人生过成“标准答案”,成为庸常的大多数。

有网友就如此举例:马云没有追求稳定工作的“标配”,成了商业巨头;马化腾没有追求有房有车的“标配”,成就了腾讯的传奇;刘强东没有追求拥有多少存款的“标配”,让京?|风光无限……如此看来,“标配人生”确实可能成为“庸常人生”,这值得我们反思与警惕。

(三)2020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握住心灵的微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

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

如果想要取柴,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题解析】材料的关键点在于“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

”初心才是做事的根本。

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确定立意:目的、目标和信念。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明确自己的初心,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

人生的规划。

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

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

明确所需,拒绝诱惑。

人生有许多诱惑,要明确自己所需,不能因诱惑而迷失自我。

【佳作赏析】:握住心灵的微光汪国真在诗中写道:“在人生的旅途上,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

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诗人谈的看似是进退间的从容,我却以为,它实际上囊括了对生命的解读:无论经历几多浮沉,千万不要让繁华落寞湮没了你,你得清楚心里究竟想要什么,心中有光,才能一路坚定不移,执着向前。

其实太多人分不清“我心中想要”和“我需要”的区别,他们因了种种需求,想当然地为自己定下一些目标,却在尝试过后发现难以达到而犹豫放弃。

我想并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没有看清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努力而不倾尽全力,自然也就无所得了。

这大约也是平庸者总是一事无成,而诸如李开复这些人却能始终行走巅峰的原因吧。

刘墉先生说:“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

”心中无山则茫然无措,举步维艰,心中有山则坚守本心,义无反顾,我想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多教条或规则的束缚,要想彻底摆脱这些束缚而追随内心的脚步,诚不可能。

因此,人的状态应是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时都能不改本色,时常叩问内心,让自己不在纷繁中迷失。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无法改变自身所处的环境,但不必逼迫自己去适应,你总得心里有所坚守,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明和人格的独立。

倘若真的选择了追随内心,这个过程很可能伴随着苦痛,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期许与渴盼、欢欣与愿景,又裹挟了太多的克制与欲望、冷眼与嘲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