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科版2017班小学科学一上教材解读 何彧芊
教科版2017班小学科学一上教材解读 何彧芊
1、在比较中观察
观察中有比较; 不同角度的比较有可能会带来 比较结果(比如大小)的不同; 比较时要公平。
2、终点和起点
比较(赛)要公平。
公平需要共同的起点, 不同 的终点是比较的不同结果。
一定要提前做预实验,摁跳纸 青蛙时,需要注意控制方向
3、用手来测量
有些比较(如比长比短)是可 以测量的。
测量的工具有很多,比如手脚 等。
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
•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 (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 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 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 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 如:哲学(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科学(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学生在完成各学段学习时, 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以及应达到的具体水平的 明确界定。 学业质量标准的结构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确定本学科具有哪些核心素养,并对其内涵 进行界定; 二是对每个核心素养不同的表现水平进行界定。
分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 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 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简单 问题 与他人交流研究 过程、观察结果 和解释 在构建解释中协 调观察到的证据 和科学知识 作出相关 研究计划 运用恰当的 工具和技术 收集资料
在教师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 得出结论 结论的意识。 在教师指导下,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 表达交流 交流。 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 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探究兴趣: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 物表现出探究兴趣。 实事求是: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 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 话的意识。 追求创新: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一个主题做出 猜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合作分享: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 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 习。
注:科学素养评估
课程基本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式学习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标设计思路
分为三个学段: 1-2年级;2-4年级;5-6年级 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 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均分为总目标与年段目标) 18个大概念,分解为75个具体概念
6、校园里的植物
运用前几节课学习到的观察方 法再次走入校园中去观察植物, 是对单元学习的整体回顾 综合运用观察、 记录、 描述 方法
让学生感受植物多样性,以及 植物是活的, 有生命的
比较与测量
单元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 的重要技能。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 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的诸如长度、体积、重量 和温度等属性。实际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 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
观察叶中的图示记录则要求学 生画一片叶,尽量画的完整。
指导学生用画的方式呈现描述 植物叶的细部特征。
4、这是谁的树叶
游戏,控 制时间
这是谁的叶,画的像才能找的 准,给图示记录新的用武之地 。 孩子们再次感受科学课的图示 记录不是涂鸦画画
5、植物是“活”的吗
课题 ——核心概念 (植物是“活”的,有生命的。) 1.植物是“活”的,我的依据是…… 2.植物不是“活”的,我的依据是…… 观点 1.自己种养植物观察所得 2.生活经验 3.科普阅读 ....... 论证 证据
手有长有短(非标准的测量单 位将导致结果的不同。 测量中,测量单位要首尾相连 不断重复。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测量结果 是多种多样。
物体作为测量工具,与手相比, 它的长度保持不变(标准单 位)。 测量结果要标明所使用的测量 单位
引导学生去发现,对比,产生 矛盾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学习周期清晰 2.探究过程显性化 3.减轻使用者负担 4.有利于教师理解设计意图
3、问题很聚焦
4、探索很明确
过程步骤明晰
5、研讨很集中
6、配图很有内涵
突出被观察的 物体 放大细节,重 视观察方法的 引导
3
学情分析
从科学概念发展看小学低段科学教学
从科学思维发展看小学低段科学教学
探索流念
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 与此相对应,用于特定观察和实验的称为小概念。
对比:
蚯蚓能很好地适应在泥土中的生活 生物体需要经过很长时期的进化形成在特定条件下的功能
2
教材特点
1、编排很儿童化
2、结构很合理
探索
研讨
聚焦
拓展
课程总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 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 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 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 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 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 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我们知道的植物
第1课《我们知道的 植物》是单元起始课, 也是一个调查。便于 了解一年级的孩子关 于植物有哪些认识。 本课设计了学生感兴 趣的种植活动,也是 科学长期观察的首次 尝试,孩子们非常喜 欢。 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特别是第五课
重视学生活动手册 画图记录
这一课中关于自己种植的植物 图示记录需要孩子至少坚持六 周,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是不容易的,也是值得老师们 关注与重视的,后续的每一节 课最后都应提示孩子们照顾好 前面种植的小植物,适时展示 交流孩子们的种植记录或者实 物展示。
教科版(2017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教材解读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蜀都分校
何彧芊
目录
1
2 3 4
课标解读
教材特点 学情分析 单元解读
1
课标解读
新课标制定背景
中国高中课标修订的思路
三个关键词—— 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 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 能力。 • 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 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是 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 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 合性表现。(基本品格与关键能力)
2、观察一棵植物
1、选择秋季参见的一种植物观察 2、注意观察顺序和方法 3、掌握科学的词汇
在观察一棵植物时,教师示范先 画地面,再画茎,然后画根,最 后画叶。有顺序的画是指导的关 键。
科学 词汇
3、观察叶
观叶——说叶——画叶 ① 我观察的是什么叶子 ? ②它是什么颜 色的? ③ 它的形状像什么? ④ 其他发现。
7.1.1 知道植物都是生物 。
7.3.1 说出周围常见植物 的名称及其特征。 8.1.1说出植物需要水和 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在《植物》这个学习大单元中,各课虽然各有 侧重,但都围绕着“植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 是‘活’ 的、有生命” 这个核心概念,体现 了单元学习的连贯性、综合性,及概念与探究 协调发展的特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3.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意识到保 护环境的重要性。
植物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植物是“活”的,有 生命的
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1~2年级)
7.1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 ,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 特征。 7.3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 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 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 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8.1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 养分的结构。
统一用小立方体(标准单位) 测量,测量结果可以比较,方 便交流。 小立方体可组合起来,方便测 量(测长物体,测竖直高度, 方便计数) 继续引导学生讨论改进
6、做一个测量纸带
测量纸带可以替代立方体测 量。
纸带更方便(携带方便,可测 圆形的物体)。
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尺子是一种通用工具,测量更 方便和准确。
低年级教学建议
低年级的目标以培养兴趣、能力和习惯为主, 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乐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进行教学。 可以适当借鉴幼儿园大班的游戏、活动式学 习方式,做好幼小衔接。
4
单元解读
科学探究目标(1-2年级)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收集证据 处理信息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 兴趣的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 在教师指导下,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 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
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很多: 0 刻度(起点);标志线的间距 等长(相标准长度);标志线 重复出现(标准单位首尾相 连);数字标记(标准单位的 数值)。
不同点可能有:材质不同;标 志线的间距长度不同;纸带0 刻度可能未标;尺子有更细的 标准线;数字标记方法不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