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愉快教学案例分析

中学语文愉快教学案例分析

中学语文课堂愉快教学案例析“愉快教学”这个名称虽然近十年来才有,但愉快教学的思想却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在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探索始终不断。

“愉快教学”的实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经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青睐,从此,这项实验迅速遍及全国城乡,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一大批全国著名中学语文教师也对愉快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身体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下面笔者举几个实例加以阐述,以求得同仁的赐教。

案例描述1:在《丑小鸭》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其实美不美跟不同人的不同审美标准有关系”。

在做了一系列铺垫后,即认识雄吐绶鸡、小鸡小鸭、女佣们对他的不认同就是来自他们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衡量小鸭,认为不同于自己的都是丑的。

学生们都无法理解不同审美标准的问题,因此我设计了“如果将小鸭放入天鹅湖中,天鹅妈妈和兄弟姐妹们会怎么看他”的情景写作。

一、片断师:你们觉得,在雄吐绶鸡(火鸡)眼里,怎么样才算美呢?生1:头上有红色的鸡冠。

生2:尾巴是五彩的高高翘起的旗帜。

生3:像他一样脚上有距。

师:你说到了一个要点。

总而言之就是要以谁为准呢?生4:就是要像他一样的长相。

师:哦,原来美不美是以自己为标准的阿。

那其他对象呢?小鸡们会觉得怎样才算美呢?生5:和他们一样的体形,淡黄色的毛,尖尖的嘴巴,有像竹叶一样的脚印。

师:恩,你描绘的很具体。

小鸡又有小鸡们的一套审美标准。

那看来“美”这种东西也不一定,众口难调。

那如果我现在帮小鸭回到天鹅湖,那些大大小小的天鹅会觉得他丑吗?生:不会。

师:那你就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吧,比如天鹅妈妈或者天鹅姐姐、天鹅哥哥,自己挑角色。

说出你看到我们的小鸭后想说的话。

(学生们自可自己动笔写起来,一分钟后我请学生起来读所写的,大家争先恐后。

)生6:我是天鹅妈妈。

(生笑)哇,这是我的孩子!看看吧,这是我的孩子!瞧我的孩子多可爱啊。

看他灰褐的毛色、宽大的璞、高亢的声音简直就是传接了我的优良传统。

这是我的孩子。

师:我也为你有这样优秀的孩子而高兴。

(学生都笑了。

)生7:天鹅姐姐对小鸭会说,我的弟弟你去哪里了,我们到处找你。

还好你回来了。

让我看看你有没有受伤,还好你美丽的毛没有掉下。

我们是高贵的鸟,你长大后一定会使我们中间最出色的。

(学生都频频点头)师:看来我们的小鸭在亲人面前完全受欢迎嘛,同学们都这样认为?(生纷纷赞同)审美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看来周围对小鸭的不认同,原来是不同审美标准造成的。

二、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并且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悟自得,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我觉得这点做得还不够,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还太少,应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理解、感悟。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就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个情境下的刺激也就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

对于这些,教师都要恰当地给予肯定,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个性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

案例描述2:在《猫》的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认识到对第三只猫的不公平对待其实是由于各人的喜好所引起的偏见造成的。

这个时候我并没有停止,试图通过“我”的忏悔心情加深这种偏见的不公平性,从而唤起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文中的“我如针扎一样的心情”可能无法联系到自身,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连续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一、教学片断师:当得知自己误会了第三只猫后,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生1:后悔吧。

师:你觉得就是这样的程度?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误会你身边人这样的经历?(很多学生颇有感受地点头,有点进入状态了,我继续追问。

)师:当真相大白以后,发现我错了,我误会了他或她,你是怎样的心情?生2:深深地自责。

生3:像心里有块铅一样。

师:恩,很难受。

生4:我会忏悔,也许会难过好几个月。

师:现在故伎重演了,你又误会了一位叫“花猫”的朋友。

幸运的是,你现在有一个机会向他忏悔。

请你,也替作者说出你的心声。

(两分钟后,进行交流。

)生5:亲爱的花猫,我实在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我因为你难看就怀疑你,实在是我的不对。

请你原谅我的无知,我实在感到很后悔。

师:花猫应该能听见。

生6:我的朋友,我知道我的错是从平时开始积累的。

我不应该因为外表就对你又成见。

让你含冤而死,我的心就像死去一样。

但是我还是要挣扎着告诉你我心中的悔恨。

你原谅我好吗。

(有些学生已经很动情了)生7:我知道语言是苍白的,但我不知道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让你听见我的心声。

你不要误会,我不是求你的原谅,我知道自己是不可饶恕的,我对你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公平。

我觉得自己才是丑恶的,心灵上的肤浅和丑陋。

而你一直默默无闻。

我想告诉你,如果有来世,我会重新平等的待你。

希望你此刻的灵魂能够得到些安慰,一路走好。

师:如果有来世,他还会找你做朋友的。

你又一颗美丽的心。

心有多近,距离就有多近。

逝者如斯,生者需自勉。

二、教学反思课讲完了,并没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原本就没把它当作负担。

身为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会因为有人来听课而显得异样。

听课老师评价不错,有的说我显得轻松,“跟玩似的”,有的说我教学语言丰富,还有的说我“有内涵”,再多的褒奖之词也激不起我的骄傲,我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越来越淡然了。

案例描述3:《爱莲说》一、课堂教学片段:生:课文中写“莲”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谁来说说莲所具有的特点?生:“莲”生长在污浊的环境中却不受沾染。

生:“莲”外表笔直,香气飘得很远。

师:如果“莲”让你想到了某类人,你认为这种人又具有什么特点?生:君子。

书上不是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吗?师:“君子”又具有什么高贵品质?生:从“莲”的外在形象的描写看,把“莲”比喻成“君子”,它,不受污浊环境影响,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生:他概括出了几个要点,但还不完整,“莲”还仪态端庄,通达事理,从书上“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中通外直”可知。

生:我在想,题目提到“爱莲”,作者爱莲的原因是什么?生:前边提到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亵玩焉”就是。

(加以解释)生:文章作者主要要写“莲”,为何又提到“菊”和“牡丹”?(讨论)生:(归纳牡丹与菊的象征意义后)为了烘托写莲。

写“菊”正面烘托写“莲”,写“牡丹”反面烘托写“莲”。

……④学生自己归纳主题⑤小组探究本文写法,推举代表补充发言3、朗读,交换阅读体验:师:研习了本文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请谈谈。

生:我感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我的启示太深了。

(坐下)生:你谈谈其中原因吗?生:人好比莲,人也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倘若不受环境影响,这也太难了,譬如,我们有的同学受别人的引诱,到游戏机室里玩游戏,直至天亮,这都是因为他们意志力薄弱,受不了诱惑的缘故。

生:看来,我们要学习莲,坚持使自己不轻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生:人们都说“近墨者黑”,看来“近墨”者也可以不“黑”呀!……师:他的体验有新意……4、学生总结这节课内容5、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节课后的心得生:学了本文,我感觉一个人对待生活要象作者那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做人才会乐观,不那么辛苦,生活才有乐趣。

生:我觉得“托物言志”的写法好,文章写得含蓄,却意味无穷。

生:我觉得作者有独特个性,不随大流,感于逆环境而行,他的生活追求值得我们称道,学习。

生:我认为人逆环境而行也是十分辛苦的,因为人毕竟是环境中的人,也该努力去适应环境,才会将环境好好利用。

生:怎样利用环境?能举个例子说吗?生:比如,你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学习条件好,能很好利用,学习就可能更上一层楼,否则,再好的环境,也只是浪费。

师:分析深入,有独到见解,他们积极思维值得大家学习……二、交流阅读体会(略)三、畅谈学后心得(略)四、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课堂,因讨论而精彩本节课,我让学生以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质疑,积极动脑思维,探索问题的实质,以讨论的方式展开了探究交流,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将自己体验到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交流,分享,使得自己的“成果”公诸于众,从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愉悦的美好感受,尝到了成功的幸福感,这也使得他们更乐于讨论,乐于交流,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浓烈,学生积极投入,各抒己见,大胆直言,这是学生乐学而有热情的学习的一种体现,课堂,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我想,这是本节课的可取的一点。

再者,学生在课内,由于采用了合作探究与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比如:对文本内容的探索,看书本素描的荷叶图后的讨论,学生的讨论研究的积极性都挺高,因为有着共同喜爱的话题。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已经不仅局限于课文本身,还延伸到生活实践中的事例,延伸到做人的法则,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体验,谈学习本文的感受,他们的情感真实的流露,都在一节课的讨论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热烈,因热烈而精彩,因精彩而见成效。

教学点评“美”点,贵在发现本节语文课,老师让学生多朗读,多讨论,学生与学生更多地交换自己阅读后的思想认识与情感体验,大多数学生都能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去挖掘书中蕴涵的奥秘,提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来。

比如:“谁来概括一下莲的特点?”,“由莲的形象,你想到了什么?”,“环境对人的影响,你又是怎么看的?”等问题的提出,都可见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和深入,书本上的许多“美”点都让学生给找寻出来了,学生们那一双双明亮而敏锐的眼睛是多么善于发现问题啊!课堂上,因问题的提出,争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热烈,学生在探索和讨论中生成了新的东西,这,正是新课堂所带来的。

再者,不仅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老师(或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常常会表明自己不同的看法来。

譬如:提到“环境”与“人”的关系,大多数人都认为,人不应该受环境的影响,受环境的束缚。

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人要受环境的影响,并且要很好的利用环境因素,使之为自己的发展服务。

观点新,看法别致,使得课堂的讨论更活跃,更深入,善于“找别人的茬”,这有利于大家对问题更深层次地把握,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美”点。

“美”是无处不在的,随处可见的,“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节课,学生个个在创造着美,老师“借题发挥”也是在创造美,只要我们能做课堂的有心人,多发现问题,像本节课,那么,我想,课堂效果应是极好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