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方

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方

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验方补肾祛寒治尪汤「尪痹」这一新的病名,是我在1981年提出的,主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的疾病(痹病)而言。

以补充行痹、痛痹、着痹分类的不足。

以下这3张处方都是我治疗尪痹的经验方。

补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断12~18克、淫羊藿9~12克、制附片6~12克(用15克时,需先煎10~20分钟)、骨碎补10~20克、桂枝9~15克、赤白芍各9~12克、知母9~15克、羌独活各10~12克、防风10克、麻黄3~6克、苍朮6~10克、威灵仙12~15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松节15克、炙山甲6~9克、地鳖虫6~10克、炙虎骨9~12克(另煎兑入)。

因虎骨已经禁用,可加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6~9克以代虎骨。

功能: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

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

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病。

出现肾虚寒盛证者。

组方医理:本方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虎骨散加减化裁而成。

方中以川续断、补骨脂补肾阳、壮筋骨,制附片壮肾阳、祛寒邪,熟地补肾填精、养肝益血,共为主药。

以骨碎补活瘀祛骨风,淫羊藿补肾阳、祛肾风,虎骨祛风壮骨,桂枝、羌独活、威灵仙搜散少阴、太阳经及肢体风寒湿邪,白芍养血荣筋、缓急舒挛,共为辅药。

又以防风散风,麻黄散寒,配熟地可温肌腠,苍朮化湿,赤芍活瘀清热,知母滋肾清热,穿山甲通经散结,地鳖虫活瘀壮筋骨、伸筋草舒筋活络,松节通利关节共为佐药。

其中赤芍、知母、地鳖虫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温药化热。

牛膝益肾并能引药入肾为使药。

加减运用:上肢病重者,加片姜黄10克。

瘀血明显者,加红花10克,乳香、没药各6克,皂刺6克。

腰腿痛明显者,可去松节、苍朮,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用量,吃药时再嚼服胡桃肉(炙)l~2个。

肢体僵屈者,可去苍朮、防风、松节,加生薏米3O~44克、木瓜9~12克、茯苓15克、白殭蚕9~12克。

脊柱僵直、弯曲变形者,可去苍朮、牛膝,加金狗脊40克、鹿角胶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殭蚕12克,羌活改为12克。

关节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并且再加草乌9克,七厘散(每次1克)随汤药冲服。

舌苔白厚腻者,可去熟地,加砂仁5克、藿香10克。

中运不健、脘胀纳呆者,可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

注意事项:(1)本方以治本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现疗效。

(2)达到显效后,可将此方研细末,每次服3克,温开水或温黄酒送服,长期服用。

验案举隅:任某某,男,48岁,工人,1971年10月28日初诊。

主诉: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僵化,肢体不能自己活动已1年有余。

病史:1970年9月间,因挖地道在地下休息和交接班时,即睡觉,一日,突然高烧40℃以上,继而出现左膝、左踝关节红肿疼痛,行走不便。

虽经治约半年,但病情日渐加重。

两手腕、食指关节亦相继红肿疼痛、变形、僵化,活动严重受限,晨起伸不开。

两膝关节肿大、变形,不能自由屈伸,左腿较重。

两踝关节肿大如脱。

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当时血沉55毫米/小时),即转该院中医科诊治。

眼中药80剂,症状未见改善,血沉增快(118毫米/小时),遂来我院就医。

现症:除上述两膝、两踝及两手腕、指关节肿大、变形、疼痛、不能自由活动外,两髋关节亦强直僵化,固定成一种位置(大腿与躯干呈120度,不能屈伸),两肩肘关节亦僵化不能活动,故来诊时需人背抬。

有间断发烧,身体畏冷,心中烦热,食欲不振,时有恶心,大便一日l~2次,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脉象弦数,经我院放射科X线拍片,仍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地下环境寒湿,久处其地而受风寒湿三邪侵袭致痹。

寒湿最易伤肾,肾虚不能御邪,寒湿乘虚深侵,肾主骨,寒邪入骨,久久留舍,骨失所养,则可致骨质变形,节挛筋缩,肢体不能屈伸,脚肿如脱,温温欲吐,而呈现尪羸之状。

脉证合参,诊为尪痹。

目前虽有标热之象,但实质仍为寒。

治法:补肾祛寒,散风活络。

处方: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

制附片10克,骨碎补12克,桂枝10克,炙虎骨6.25克(另煎兑入),赤白芍各10克,麻黄6克,知母10克,防风12克,威灵仙12克,白朮10克,炙山甲10克,生姜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6剂。

药后诸症均减轻,仍守上方又加伸筋草30克,虎骨改为12克,嘱可常服。

至1972年3月10日来诊时,已能自己行走,不用扶杖。

两手腕及指关节虽仍有变形,但可用力活动,手扶之亦无疼痛,膝关节尚有肿胀,予上方加黄芪30克。

3月17日已能骑自行车上街,仍守上方。

1972年5月3日来诊时,食欲很好,仅腕、背、踝部有时发胀,偶有轻度疼痛,腕、指、膝、踝关节虽外观尚变形,但均不影响活动。

先后共诊22次,服药110多剂,病情已稳定,改用粉剂常服,处方如下:制附片45克,骨碎补54克,川断60克,桂枝36克,炙虎骨60克、赤白芍各60克,知母36克,防风45克,苍白朮各30克,威灵仙120克,麻黄36克,细辛12克,松节45克,伸筋草120克,炙山甲36克,地龙45克,皂刺21克,泽泻30克。

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2次,温黄酒送服。

1973年1月27日来诊,膝肿消退,关节明显变小,仍守上方,加归尾36克、焦神曲30克、片姜黄30克、红花36克,改川断为90克,为细末服。

1973年5月29日四肢功能明显好转,可以自由蹲下、站起,站立1小时多也不觉疲累,能骑自行车上街跑十几公里,脉亦较前和缓有力,舌苔正常,惟左腕及踝关节尚有轻痛。

仍予原方以资巩固。

1975年夏天追访:已上全天班工作年余,腕、指、左膝关节外形虽未恢复正常,但能活动,能工作,无痛苦。

1979年夏季又约他来复查血沉13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仍为阳性。

但一直上全天班,并能胜任比较繁重的工作。

补肾清热治尪汤生地15~25克、桑寄生20~30克、桑枝30克、地骨皮10~15克、酒浸黄柏12克、知母12克、川断15~18克、骨碎补15~18克、白芍15克、威灵仙12~15克、羌独活各9克、忍冬藤30克、络石藤20~30克、桂枝6~9克、红花9克、制乳没各6克、炙山甲9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12克(另煎兑入)。

功能:补肾清热,疏风化湿,活络散瘀,强筋壮骨。

主治:尪痹肾虚标热重证。

尪痹病程较长,再兼体质、年龄、地域等不同,有的则可寒郁化热或从阳化热而出现热证。

但这是其标,其本仍是肾虚受寒所致,故称肾虚标热证。

热家轻者为轻证,热象重者为重证。

本汤所治证为:关节肿痛,不怕冷,夜间喜把患肢放到被外,但时间过长又会加重疼痛,或有五心烦热、低热、咽干牙痛,大便干秘,舌苔黄,舌质红,脉细数尺脉小等。

组方医理:本方取丹溪先生潜行散合自拟的清热散痹汤加补肾强骨之品组合而成。

方中以生地补肾壮水,黄柏坚肾清热,川断补肾壮筋骨,骨碎补补肾祛骨风,共为主药。

以桑寄生补肾强筋,除风通络,地骨皮益肾除劳热,威灵仙祛风湿、除痹痛,羌独活搜肾、膀胱二经之风湿,虎骨祛风壮骨,以骨治骨,共为辅药。

以白芍养血以缓急,知母降火清热、除蒸消烦,忍冬藤、络石藤通经络、祛风热,红花活血通经,乳、没化瘀定痛,炙山甲通经活络,有虫蚁搜剔之能,桂枝温阳宣痹,配羌独活之辛温,可以免除方中大队凉药抑阳涩滞之弊为佐药。

以桑枝通达四肢,祛风湿利关节,共为使药。

加减运用:有低热或下午体温升高,五心烦热者,加秦艽20~30克。

关节、筋肉痛重者,加蚕砂10~15克、海桐皮15克。

晨僵明显或关节僵直、挛缩严重者,可加白殭蚕10~12克、木瓜10克、生薏米30克、地鳖虫9克。

上肢痛重者,加片姜黄9~12克。

尚兼有受凉痛增症状者,可加草乌3~6克、地鳖虫6~9克。

肿痛关节略现轻度发红,用手扪之局部略热者,可加皂刺6~9克、连翘10~15克、白芷6~9克。

瘀血证明显者,可减地骨皮、白芍,加赤芍15克、桃仁10克、活血止痛散1克,一日2次,装胶囊,随汤药吞服。

下肢病重者,加牛膝10~15克、泽兰10~15克、大便干结者,可加桃仁泥10克、酒大黄3~6克。

口渴思冷饮者,可加生石膏30克。

注意事项:(1)肾虚标热重证因为是标热,所以多数病人服补肾清热治尪汤一段时间后,热证消除而又出现肾虚寒盛证,这时仍需投以补肾祛寒治尪汤而渐收全功。

此时仍须参考补肾祛寒治尪汤的注意事项。

(2)本方中的黄柏须用黄酒浸泡3小时以上,捞出入煎药中同煎(此法是仿丹溪先生潜行散的精神)。

验案举隅:李某某,女,52岁,病案号为593365,病房会诊病人,1993年9月7日。

患类风湿关节炎已七八年,手指变形,两膝、踝关节肿痛,左肘关节肿痛,左臂不能伸直,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快(87毫米汞柱/小时),每天下午定时发热,体温37.8C,疼痛的关节夜间喜放在被窝外,但时间长时,则又因冷而疼痛加重,赶紧放回被内。

手腕部肿痛发僵,不能自由转动,用手扪之其肿痛处皮肤略发热,皮肤不红。

舌苔薄白微黄,脉象沉滑略数,尺脉沉细。

四诊合参,诊为尪痹肾虚标热重证。

治拟补肾清热,疏风化湿,活瘀通络,强壮筋骨。

方取补肾清热治尪汤加减。

处方:生地18克,骨碎补18克,川断15克,桑枝30克,知母15克,秦艽15克,银柴胡12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赤白芍各12克,络石藤30克,桂枝6克,威灵仙15克,酒浸黄柏12克,羌独活各10克,红花10克,炙山甲9克,伸筋草30克,片姜黄10克,7剂。

二诊时,体温降到37.2℃,关节疼痛减轻,舌脉同前,上方减银柴胡、威灵仙,加忍冬藤30克、白殭蚕12克,14剂。

三诊时,体温正常,关节疼痛减轻,关节肿处已现皱纹,下地活动增多,夜间不再把患处放到被外,舌苔薄白,脉象沉滑略细。

上方去柴胡、黄芩,改桂枝为9克、桑枝为40克、加川断为18克、骨碎补为20克,加制乳没各5克、生薏米30克,14剂。

药后诸症均减,可自由下地行走,手腕可以稍事活动,手指能自由屈伸,吃饭可用筷子(过去用匙),原方加地鳖虫6克,又进14剂。

药后膝踝关节已不肿,疼痛基本消失,在肘关节亦不肿痛,左臂已可伸直。

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血沉已恢复正常,关节略怕冷,食纳,二便均正常。

舌苔薄白,脉沉滑略细。

病已近愈,投以善后方,带走出院回家服用。

处方:骨碎补20克、生熟地各15克,川断18克,怀牛膝15克,桑枝25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2克,知母15克,炒黄柏10克,防风10克,羌独活各10克,络石藤30克,白殭蚕12克,炙山甲9克,制附片9克,秦艽10克,伸筋草30克,生薏米30克,地鳖虫6克,15剂。

患者于11月上旬高兴地出院休养。

像补肾强督治尪汤熟地15~20克、淫羊藿9~12克、金狗脊30~45克、制附片9~12克、鹿角胶9克(烊化)、川断12~20克、骨碎补15~20克、羌活12克、独活10克、桂枝12~20克、赤白芍各12克、知母12~15克、地鳖虫6~9克、防风12克、麻黄3~9克、干姜6~9克、怀牛膝12~18克、炙山甲6~9克、草乌5~9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