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突亮点,寓教构新见——浅谈《劳动与技术》新教材【摘要】:作为一线的劳动与技术课教师,我们要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把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上好。
新教材的推出,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新教材的几个亮点“聪明泉”“交流坊”“操练场”“巧手站”“金点子”“评价苑”,重视了学生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欣赏能力的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认为应做好开发想象、发散思维、强化合作、体验成功四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新教材 思考 实践 创新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劳动体验,形成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它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道德情操,提升劳动技术素养,促进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线的劳动与技术课教师,我们要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把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上好。
新教材的推出,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的亮点精髓是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好好学习借鉴的。
上好劳技课,首先要读懂新教材。
一、新教材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劳技课堂需要实践操作,但是操作完成的作品本身并不是最终目标,劳技探究不仅在乎是否有动手形式的参与,更在乎是否有动脑参与的理解过程,我们应将思维的培养与具体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只有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
1、“聪明泉”——思考的摇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现在的学生爱思考,课堂上学生会问各色各样的问题,“老师我这个材料没有,能不能用其他东西代替?”,“老师这个作品是怎么做出的”等等。
根据制作需要,认识和选择不同的材料,是一项基本的技术能力。
但在以前的课程中,老师都是将现成的材料提供给学生,或者开出制作作品所需要材料的明细清单,丝毫不让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认识材料,有的还提供了已做好的成品供探究。
这就让学生失去了一次接触材料、认识材料、挑选材料、优化材料的过程。
因为技术初步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初步的技术学习形成包括材料认识、工具使用、简单设计、简易制作、简单评价等在内的基础能力,让学生在整个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自己去认识、辨别、比较和选择不同的材料,在认识中获得感性认识,这是教师所不能代劳的。
新教材中的“聪明泉”很好地达到了让学生针对材料进行选择质疑的目的,是学生思考的摇篮。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主题三《奇妙的绳结》活动一中“聪明泉”的内容是:不同的绳线打出的结,效果也不一样。
看一看,摸一摸你带的绳线(中国结绳、麻绳、毛线、塑料绳),比一比他们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这些不同材料的绳线各有什么用?出示了一张关于不同材料的光滑、弹性、牢固的思考表格。
教学时,我先出示这四种绳线,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再出示中国结图片问学生,你会选择用什么材料来编制,为什么?毛线衣,礼品盒呢?又该选择用什么材料?让学生在对比中观察、思考,有选择地使用材料。
活动三中的“聪明泉”让学生用编织网兜的方法编织其他作品。
简单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除了教材中的方法,能不能创造出其他的作品呢。
在教学时,我问孩子们:“你为篮球编织了网兜,你还想为谁编织?”在此基础上,再次提问:“除了这种网兜,你还能编织不同的网兜吗?”。
爱思考的孩子各抒己见,不亦乐乎。
2、“交流坊”——思维的碰撞劳技需要交流。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单一的方法,无法创造的完美的作品。
通过集思广益,你的方法,我的方法,大家的方法共同分享,才能找出最优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材中,“交流坊”出现的虽然只是一两句简短的话语,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你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样剪得对称平整,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短短的话语,处处需要思考。
在教学时,对于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可以适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亦或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二、新教材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1、“操练场”——技术的指导劳动技术课,顾名思义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懂得书本理论,而不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亲身实践,那就成了纸上谈兵,犹如一个不会游泳而当游泳教练的理论家。
当今的许多教师上劳动技术课,就是为了本着完成任务,照本宣科,课文一念完,问同学们会了没有?记住了没有?同学们答道:“记住了”,就算完成一节劳动技术课,这明显是知识与实践的分离,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应使二者有机地接合起来,做到知行并重,劳动技术课要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劳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培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得到发展。
新教材中,“操练场”就是学生掌握基本技术的实践环节。
新教材注重技术的指导,每个主题中都会出现“操练场”,这部分是每个主题的基本知识,要求全部学生都要掌握,其他活动是在此技能基础上的延伸,只有掌握基本才能创造出不同的作品。
例如:三年级下册的主题二纸杯小创意,活动一“操练场”就出示了裁剪纸杯时要用到的几种基本技法,横着对半剪,竖着四等分剪,拉卷,搓卷。
这四种技能是完成创意纸杯的基本技法,只有在学会这些技法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精致的纸杯桌椅和各具特色的纸杯娃娃。
2、“巧手站”——操作的过程“巧手站”顾名思义是学生在动手时,以自己设计的方案为前提,展示制作过程中的各详细步骤。
要想学生创造出不同的作品,首先应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方案,再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制作。
在劳动技术课程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有差异,他们各自的认知能力与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自我设计方案正好提供了学生适合的展示平台。
例如三年级下册主题二纸杯小创意,活动二纸杯桌椅的“巧手站”,教材对制作方案的每个步骤都做出了详细的介绍,a、取一个杯子,用尺子从杯底向杯口方向量出桌子的高度,并用“横着对半剪”的方法剪出桌身,b、用“竖着四等分剪”的方法剪出桌脚;c、取另一个纸杯,用尺子从杯底向杯口方向量出椅子的高度,并用“横着对半剪”的方法剪出桌身。
(跟桌身的制作方法相同)d、将椅背外形画好剪下,并粘贴在椅身上。
详细的介绍,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自己要做的过程。
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你可以选择和玲玲一样的设计方案,也可以选择自己创设方案,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三、新教材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金点子”——设计的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新的劳动与技术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劳动技术教育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技术问题,激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
”尽管创新是人的基本特征,但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需要后天的培养。
“金点子”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例如在教学《纸杯娃娃》这课时,先让学生思考纸杯娃娃是有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再简单设计纸杯娃娃的外形,而后介绍玲玲的设计图,最后再是学生自己的创造时间。
经过交流思考,让学生绘制出自己的设计图,让学生了解、感受玲玲设计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新教材重视学生欣赏能力的提升“评价苑”——比较中的欣赏“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评价,在评价中发展”是新世纪少年儿童全新的学习方式。
交流有利于相互促进,有利于取长补短;评价有利于互相感染,有利于共同提高。
新教材的“评价苑”让学生明确对作品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不是毫无目的的随意评价,不同的作品,要求达到的目标也是不同的,所以评价的方向也是不同的。
评价的方式以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态度情感价值观。
通过评价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和欢乐,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让评价作为再一次学习的资源,帮助学生公正地认识自己,充分体现自主精神。
通过评价,增强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当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自评,应让学生逐步养成做完了一件事后,自觉地反思、总结,肯定自己、欣赏他人、自找差距、激励自己。
例如三年级下册纸编花篮中的“评价苑”,评价内容包括:“平整紧密、色彩搭配”,让学生做着两个方面做出评价,然后要求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或和伙伴合作完成的作品。
再如:纸杯桌椅中的“评价苑”,评价内容为让学生对裁剪平整、粘贴牢固整洁、外形美观、椅腿桌脚平稳四个方面做出评价。
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投票,评选出“最佳创意奖”“制作精美奖”等。
通过这样的交流与比较,必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释放,使得审美体验更加深刻,审美情感更加丰富,从而更好地欣赏劳技活动带来的美并受到美的陶冶。
针对新教材的亮点特点,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劳技的教学工作:一、开发想象想象力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动力,想要创新就必须先学会想象。
在劳动与技术的课实践操作及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拓宽思路,张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创意手缝课上,学生的手缝作品非常多,其中不乏精品,不但美观而且实用。
这时,如能适当对其给予肯定和鼓励,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发散思维问题的解答或解决方法往往不限于一种,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典型。
在整个劳动与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实践操作是重中之重。
我们要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改革创新课本上一成不变的制作方法,获得本质上的突破。
同时,我们要注意不断积累点点滴滴学生的创意闪光点。
三、强化合作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强化合作意识,激发竞争活力至关重要。
这时,一种以合作学习为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手段,以团体成绩为评价导向的活动形式就凸显其优势,那就是小组活动。
通过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既能有效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又可以给学生一个发扬个性的空间,使其特长得到发挥。
授课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通过评评比比的方式激励学生,这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形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谨记时刻顾及集体的利益,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四、体验成功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得到老师的赞赏,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依靠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和满足感。
课堂上,我们要对学生为作品付出的努力劳动给予充分肯定,再作适当的指正和教导。
适当的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能使他们终生受益。
上好《劳动与技术》课,我们任重道远。
在教材使用中,我们要融入自己的思想、实践与探索,不断将生活中的点滴经验融入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破教材,使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1]贺明菊.《设计、技术、创新——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育人价值概述》.现代教学.2013.02[2]陈德钢.《在劳动技术课程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与探索》.新课程学习(中).2013.03[3] 董颖.《提高劳动技术教学成效之途径探究》.辽宁教育.2014.01[4] 邓芳.《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途径》.科学教育.2012.12[5] 王艳利.《劳动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青春岁月.2012.11[6] 杨晓文,刘金刚.《谈小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组织》.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