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一词最早由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特尔内在1870年提出。
他提出应该区分纯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在他的著作中, 应用语言学是相对于理论语言学而言的, 其对象是把理论语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
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人们使用的是语言学的应用这个术语。
直到20世纪40 年代, 人们才正式使用应用语言学一词。
密歇根大学早在1946年就开设了应用语言学课程(Engels, 1968:5)。
该大学的英语学院在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弗赖斯(Charles C. Fries)和拉多(Robert Lado)都曾在该学院从事过将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研究。
该学院还于1948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应用语言学刊物:Language Learning—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自那以后,尤其到了50和60年代,应用语言学便在美国和西欧各国逐步发展起来了。
1958英国爱丁堡大学率先建立了应用语言学院。
1959年在美国华盛顿也相继成立了应用语言学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其负责人是弗格森 C. Ferguson)但是应用语言学真正的学术地位是在1964年确立的。
当年, 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在法国Nancy 召开, 成立了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
同年, 英国的韩礼德(Halliday)等三人创作了第一本应用语言学教科书《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The Linguistics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美国的里弗斯(Rivers)出版了《心理学家与外语教师》(The Psychologist and the Foreign-language Teacher)。
从此, 应用语言学开始蓬勃发展, 目前,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已召开过17次会议并有拥有40 多个成员单位。
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学科点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发展并不断扩大影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在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起步最早,他们开创了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先河。
广外于197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开设了应用语言学和语言学课程。
1979 年与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应用语言学专家合作, 举办了我国第一个一年制的应用语言学文凭班。
1980年6 月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召开了“第一届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讨论会”,许国璋、王宗炎、李赋宁等外语界知名专家出席了会议。
1984年成立了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开展本学科的研究工作; 1985年成功地举办了中国首届应用语言学国际会议; 1986年成为我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科学领域中的第一批博士授予单位;1988年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桂诗春先生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应用语言学方面的专著《应用语言学》。
1989年我国又举办了首届语用学会议, 从此, 应用语言学研究在全国各重点院校遍地开花, 研究热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