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说明文10篇 正文)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说明文10篇 正文)

说明文阅读传统文化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纺织工艺①什么是纺织?纺织的原意是“纺纱”与“织布”。

中国的纺织行业起源于养蚕缫丝。

据说..我国先民在采集食物的时候,发现蚕茧是一道相当美味的食物,放于口中反复咀嚼之后,蚕茧就只剩下了一团团的丝线。

这恐怕就是最早的“缫丝”过程了。

②我们已知的纺织工具最早起源于1930年中国考古队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骨针。

到了新石器时代,纺轮的发明使得冶丝更为便捷。

世界上最早的纺轮出现在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

纺轮是纺锤上的小轮,圆形,中心有一小孔。

孔中插以两端尖削的直杆,即成为纺锤。

人们利用其自重和连续旋转原理来纺纱。

虽然这种纺纱方法既原始,又吃力,而且产量还不高,但是极大推动了人类纺织工艺的发展。

③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缫车、纺车和织机的相继出现,使得纺织行业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那么,起初的这些纺织工具究竟是什么样子?考古发掘并没有留下什么重要依据,所以目前很难判断其具体形制。

其实想要了解也不难,《诗经·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和《诗经·曹风·鸤鸠》里的“淑人君子,其带伊丝”这些句子就间接告诉了后人,西周时期的人们已经在用优良的工具冶丝织锦了。

而且,从《礼记·祭义》中“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fŭfú)文章。

”这句话可以了解到当时完整纺织工序。

④西汉时期,出现了提花织机。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西汉的古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4台提花织机模型。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提花技术的核心就是编织提花程序,把它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相连接的综线上,来重复控制提花机的动作,可以说是电报、计算机等近代科技的先声。

”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原料一般都为毛、麻、棉三种短纤维,而中国人在使用这三种短纤维的基础上还大量利用了长纤维—蚕丝,再利用提花织机编织成精美的丝绸。

那条东起长安,西至罗马的丝绸之路不正就是以中国的精美丝绸作为主要的贸易手段来打开贸易之门的吗?⑤元末明初,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又在原有的纺织基础上对纺织工艺进行了新的改革,使更加先进的纺织工具和纺织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后来,明人宋应星也在《天工开物》中对古时先进的纺织工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纺织工艺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

而今,传统的纺织技术已经被新型的无纺布技术、现代三维编制技术以及现代经典纳米技术等取而代之了。

1953年,经国家批准,在西安的郭家滩先后起建了国棉三、四、五、六厂,由此逐步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现今,这些工业基地也逐步消失了,再一次让轻纺工业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是流淌在一丝一缕、一针一线、一经一纬中,五彩斑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通过“纺织非遗”这个新鲜的名词,让中国的四大名绣和三大名锦走出了国门,同时也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了解到了后人无法超越的纺织工艺在中国的悠久历史。

1.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2分)2.文章第①段加点的“据说”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3.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4.请你说说应该如何更好地有效地传承“纺织非遗”。

(3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中国篆刻艺术沈浩①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瑰宝之一,是记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前行的历史印记。

②中华五千年文明中蕴含着先人的无穷智慧,印章的起源亦是其中的体现。

从诸多历史文献资料和不断被发的实物来看,印章无疑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定程度的产物。

《释名》载:“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

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

”早在周代,人们通过钤盖印章来确保商品货物在流通中的安全运送及保存,凭信的实用功能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的功用不断拓展,除了被用来钤保管物品文书的封泥之外,还有物勒工名、器物标明、佩戴饰物、死后殉葬、烙马等。

同时,在社会阶级分化的过程中,印章从称“玺”到不同社会阶层以玺、印、章、印章、印信等分称,印章也成了权势的象征。

官印、私印、肖形印、吉语印以至书画鉴藏印、文人印盛行,印章的制作,既为信用之举,又得美观之需。

印章艺术在从实用走向审美的过程中,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明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审美的点滴信息。

③从春秋战国的印章起源到两汉之际印章发展的巅峰,再到明清流派篆刻的百花齐放,传统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方方承载岁月磨砺的印章,更是印人在艺术风格探索、继承和创新过程中精神的接力。

④“印虽小技而非小道。

”篆刻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技术的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形、势、神、韵在刀法笔意的熟练驾取,和谐相生中得到实现。

印技锤炼的背后是印人对印道的感悟。

此道是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是世界万物生成、发展的客观规律。

辩证的方法、矛盾的分析、普遍的联系、系统的思维……印人在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汲取养分,总结实践的经验,在生活的感悟中体会印道的规律。

清代吴昌硕法乳秦汉,巧借自然界风蚀残损之法,营造苍浑而不乏虚灵之境的印风,便是印技与印道共成的典范。

⑤传统的篆刻艺术实践重视“技道”“源流”,将篆刻技能与文化素养、人品修为相统一。

强调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传统、渊源和创造的观念,在追求艺道合一、技道双进中感悟人生与万物之道。

其文化和社会价值对于今天这样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而言就更显弥足珍贵。

⑥中国五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新时代文化奋进和发展的源头活水。

丁敬《论印绝句》:“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此诗集中展现了中国艺术所倡导的既“与古为徒”又“与古为新”的实践路径和创造精神。

⑦自古以来,科技与艺术,物质与艺术皆相辅相成,篆刻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

现今,高新科技的应用又拓宽了篆刻艺术的传播媒介和创作技法。

篆刻元素渗透在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奥运会标志、汽车标志、服装面料纹样、建筑造型等等,都展现着东方民族审美的别致和特色。

⑧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

篆刻艺术这一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视觉文化必将获得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更好地续写时代的精神,从而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点亮一盏时代的明灯。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结合文章第②段,说说“印章的起源亦是其中的体现”一句中的“其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2分)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分)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3.(3分)举例子,(1分)通过列举清代名家吴昌硕法乳秦汉,巧借自然界风蚀残损之法,营造苍浑而不乏虚灵之境印风的例子,真实有力地说明了印技与印道是共成的这个事实,使“印虽小技而非小道”这个观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分)【解析】细读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根据“便是印技与印道共成的典范”可知,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例子的一般作用是真实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结合“印虽小技而非小道”可知,这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真实有力地说明了印技与印道是共成的这个事实,使“印虽小技而非小道”这个观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阅读本文,请具体说说你对篆刻艺术有了哪些新的的了解。

(3分)4.(3分)示例:篆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数千年的发展史,其漫长的演绎过程,不仅折射出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特征,而且其古朴浑厚的审美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质朴而含蓄的审美心理,成为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中国年画:民俗文化的一种图解①在春节传统习俗里,年画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②学者冯骥才曾把木版年画称作“中国民间美术的源头”。

这一“源头”确实历史悠久。

汉代民间已有人在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

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致夜不成眠。

秦叔宝、尉迟恭两位大将就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平安无事。

李世民遂命画工将他俩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作“门神”。

民间便纷纷效仿。

③宋朝时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使得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

此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门神从镇宅消灾演变为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后又逐渐形成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习俗。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典籍,都记载了宋代京城春节期间出售年画之类吉祥装饰品的景况。

④明中叶以后,随着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更为成熟,使得木版年画雨后春笋般飞速发展,出现了诸如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等著名的年画产地。

⑤年画在清代进入鼎盛期,康乾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俗小说的风行,又为大量的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清代年画题材多,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受西洋绘画风格的影响,明暗透视的技法也在年画创作中得到应用,有的作品在画面上还直接印上“仿泰西笔意”等字样,年画也因此成为清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

⑥年画的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宋代被称为“纸画”,明代被称为“画贴”,清代被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朝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始见“年画”一词。

与此同时,年画拥有了固定含义,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画作,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

⑦可以说,中国民间年画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图解。

因为,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大量的人文和自然信息。

年画虽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呈现出相对固定的价值取向与特征。

第一,吉祥的主题是中国各地年画创作的共同观念。

第二,年画的造型来源于中国古老文化千百年的积淀,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

第三,想象力在年画艺术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各地年画工艺都有固定的传承方式和工艺流程传统。

1.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2.简要分析文章第②~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分)3.请简要概括年画的价值取向与特征。

(2分)4.有人说过年贴年画是一种迷信、封建思想的体现,觉得贴年画庸俗不堪,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3分)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窗牖之美乔兆军①窗,也作“囱”“通孔”,即通风和采光。

《说文解字》中有:“在墙曰牖,在屋曰囱”,也就是说,牖和窗意义相同,但位置不一样,窗专指天窗,是开在屋顶上的,而把开在墙壁上的窗子叫“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