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心理学发展
1879年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它起源于纯粹的西方文化,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和美国的社会、文化、历史、种族直接演进而来的,是西方国家的本土心理学,并不是全人类的心理学,其理论学说也不是普遍适用的真理,用此解释其他国家国民的心理和心理行为是有局限性的。
中国心理学家立足于本国的文化、运用适合于中国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理。
心理学的本土化是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结果,是心理学研究追求科学化的要求。
它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文化多样性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然而,导致本土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还是来自于心理学内部,具体来说,是对主流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和缺乏文化敏感性的不满。
第一,主流心理学为了追求心理学的科学化,实证主义倾向明显,采取元素分析和物理还原的立场,注重客观方法和量化研究,完全放弃了心理学的文化传统。
[本土心理学反对心理学的这种客观主义倾向,主张心理学的人文性,采取质化的研究方法,如传记、观察、民俗分析、个案研究和访谈等方法分析文化差异及其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第二,主流心理学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客观的,是超越文化和历史的主力,可以推广到世界其他围家和地区。
正因为它对文化的忽视才导致其在普遍应用上的严重缺陷。
实际上,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并不是无关和矛盾的,而是相关和一致的。
强调科学化就是要推进本土化,强调本土化也就是要确立科学化。
心理学的科学化是为了更为合理和有效地揭示和干预人类心理,包括以文化样式体现的人类心理。
那么,心理学的科学化还必须通过本土化来完成。
科学心理学早期是排斥文化的存在来保证自己对所有文化的普遍适用性,而目前则应是心理学本土化中包容文化的存在来保证自己对所有文化的普遍适用性。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之路:
●建国以前,随着早期赴西方学习心理学的中国留学生的回国,开始了全面输入西方科学
心理学。
基本上是对西方心理学的复制和模仿。
●建国以后,国家将政治生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心理学也从西方化开始走向苏联化和政
治化,并开始脱离出了学术的轨道。
●文革期间,对西方心理学的完全否定。
祖国心理学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大踏步的社会改革,并向世界开放了自己的大门。
而这一时期,
西方心理学在非西方文化圈中的普遍适用性已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并面临着非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发展的严重挑战。
中国的心理学家开始了本土化的改造。
中国本土化研究工作立足中国人的独特性,考察中国人的心理行为而试图修补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理论概念和理论框架。
这类研究涵盖了相当广泛的课题,主要包括像社会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一党)、集体主义、面子、人情、孝道、价值观、自我观、成就动机、宗教心理、组织行为、慈善观念、心理病理、体罚现象、助人行为、中医心理学、书法心理学、佛教心理学。
而西方心理学中的观念:个人主义倾向,以个人为出发点来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
显然不符合中国的观念。
发展出路:中国心理学者藩寂明确提出了中国心理学要走自己的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心理学理论体系。
他指出实现这一目标有四个途径、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
2、密切联系我国建设实际
3、继承我国古代思想中有关心理学的可贵观点、论断和学说(研究方法)
4、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借鉴创新
“实事求是、本土定向、求同存异、与时俱进”
近期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热点
一、有关个体过程的研究
元认知、启动程序、内隐社会认知(人格因素)
二、有关人际过程的研究
中国人的人际信任过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动力学(“人情”和“面子”的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三、有关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的研究
群体决策(信息取样偏差)、组织承诺(心理契约)
四、有关文化及意识形态差异的研究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海外华人的社会认同、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
举例: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反映了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认知特性。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思维作为高级的元认知活动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人们普遍假设所有人群都具有相同的诸如归类、学习、演绎、推理、归因等基本的认知过程。
但事实上,文化对思维方式存在巨大的影响,从而表现在人的心理与行为上。
研究举例:
①思维方式、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关系的研究;
②思维方式和大学生的自尊体验;
③思维方式与社会适应性;
④思维方式、应付方式与健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