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教案摘要患者,64岁,多年来反复出现腹部阵发性胀痛不适,程度时轻时重。
2天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此症状,自诉腹胀,腹部呈阵发性的疼痛,伴恶心、呕吐,2天以来未解便排气;遂急诊来院就诊,查体: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脐周扪及5×6cm大小包块,边界清楚,中等硬度,活动度固定,听诊肠鸣音亢进,拟“肠梗阻”收治入院。
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肠粘连松解术”,术中留置腹腔引流管一根。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患者康复出院。
通过本教案,学生可以学习肠梗阻的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围手术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腹膜刺激征(peritoneal irritation sign)胃肠减压(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主要学习目标】1.掌握肠梗阻的临床表现2.掌握肠梗阻的分类3.掌握胃肠减压的护理要点4.掌握肠梗阻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的护理5.掌握肠梗阻术后并发症的护理6.掌握肠梗阻的健康宣教【次要学习目标】1.熟悉肠梗阻的病因2.熟悉肠梗阻的鉴别诊断3.熟悉手术治疗的指征4.了解肠梗阻的辅助检查【教师注意事项】本幕描述的是肠梗阻患者发病时就诊的情形。
通过本幕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腹部体征,判断患者发生了何种疾病,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该疾病的鉴别诊断、病因、分类及辅助检查。
【学习目标】1.掌握肠梗阻的临床表现2.掌握肠梗阻的分类3.熟悉肠梗阻的病因4.熟悉肠梗阻的鉴别诊断5.了解肠梗阻的辅助检查【提示用问题】1.根据本幕所给出的信息,你认为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如何鉴别?2.该疾病的病因和分类是什么?3.哪些辅助检查可以诊断该疾病?【教师参考资料】1.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tion):指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
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
当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时,可产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排气排便障碍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肠壁血供障碍,继而发生肠坏死,如不积极治疗,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甚至死亡。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尤其患者高龄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常为死亡的主要原因。
单纯性肠梗阻的病死率为3%左右,而绞窄性肠梗阻则可达10%-20%。
所以对于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尤为重要。
(1)症状:不同类型的肠梗阻虽然病因和病理生理变化不同,但是共同的特点是肠腔受阻,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所以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
腹痛,肠梗阻的患者大多有腹痛的表现,在发生机械性肠梗阻时腹痛往往是最先出现的症状。
腹胀,一般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后出现,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
高位肠梗阻由于呕吐较频繁,腹胀不明显,但有时可见胃型。
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为全腹性胀气,中腹部最明显。
局限性腹胀,腹部隆起不均匀对称,是肠扭转等闭襻性肠梗阻的特点。
恶心、呕吐,肠梗阻早期,主要为反射性呕吐,呕出物为食物或胃液。
此后,呕吐随梗阻部位高低而有所不同,高位梗阻呕吐出现早而多,呕吐较频繁,吐出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
停止排便排气,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但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由于肠蠕动增加,可出现少量的排气排便,为梗阻以下肠管内残存的粪便和气体,所以不能因此而否定肠梗阻的存在。
(2)体征:肠梗阻患者早期全身症状不明显,随着发病时间延长,呕吐频繁出现,体液持续丢失,可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严重脱水等休克症状,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全身症状最显著,早期即有虚脱,很快进入休克状态。
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是腹膜炎常出现的主要体征,为腹膜刺激征。
一般可由腹部感染,穿孔,梗阻,内脏损伤出血等原因引起。
2.肠梗阻的分类(1)按发生的基本原因: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2)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3)按梗阻的程度:完全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4)按梗阻的部位:高位肠梗阻、低位肠梗阻3.肠梗阻的常见病因(1)机械性肠梗阻:粘连、肠扭转和肠套叠、肿瘤、疝嵌顿及蛔虫、粪块、结石、异物等。
(2)血运性肠梗阻:多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3)动力性肠梗阻:肠壁本身无病变,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功能紊乱,导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可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肠梗阻。
嵌顿肿瘤扭转4.鉴别诊断(1)结肠癌:早期可无明显异常症状体征,进展期多有低热,贫血,消瘦,乏力纳差,大便性状改变,粪隐血阳性表现,肠镜+活检可明确。
(2)急性肠炎:常有腹痛,腹泻,发热,可有水样便,粪常规可见白细胞,粪培养可见细菌,血象常升高。
(3)十二指肠肿瘤:可表现为高位梗阻,可伴有右上腹痛及右侧背部疼痛,可伴有黄疸;十二指肠镜或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5.辅助检查(1)化验检查:单纯性肠梗阻的早期,各种化验指标变化不明显。
随着病情发展,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因缺水、血液浓缩而升高,尿比重也增高。
频繁的呕吐可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应常规测定血清钠、钾、碳酸氢盐、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并监测其动态变化,以指导补液措施。
(2)X线片检查:X线片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十分重要,通常可以证实临床判断并确定梗阻位置。
腹平片可见肠管胀气。
(3)钡剂灌肠:钡灌肠可用于怀疑有结肠梗阻的患者,它可显示结肠梗阻的部位性质。
(4)腹部超声和CT:超声检查的优势是简单方便,而CT诊断的准确性优于超声。
【教师注意事项】本幕主要描述患者在完善相关检查后,因病情发展,需要立即行手术治疗,护士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的经过。
通过本幕,主要引导学生学习目前肠梗阻保守治疗的护理,主要手术方式和术前护理。
【学习目标】1.掌握胃肠减压的护理要点2.掌握肠梗阻保守治疗的护理要点3.掌握肠梗阻术前的心理护理4.熟悉手术治疗的指征【提示用问题】1.在护理胃肠减压患者的时候,护士该注意些什么?2.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该做好哪些护理?3.在医生告知患者需立即手术的时候,患者出现了复杂的心理活动,责任护士如何做好心理护理?4.患者此时为什么需要立即行手术治疗?【教师参考资料】1.胃肠减压的护理(1)胃肠减压:胃肠减压术是利用负压吸引和虹吸的原理,将胃管自口腔或鼻腔插入,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及液体吸出。
适用范围很广,常用于急性胃扩张,肠梗阻,胃肠穿孔修补或部分切除术,以及胆道或胰腺手术后。
(2)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食、禁饮,一般应停服药物。
如需胃内注药,则注药后应夹管并暂停减压0.5-1小时。
适当补液,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3)妥善固定: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移位或脱出,尤其是外科手术后胃肠减压,胃管一般置于胃肠吻合的远端,一旦胃管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切勿再次下管。
因下管时可能损伤吻合口而引起吻合口瘘。
(4)保持胃管通畅:维持有效负压,每隔2-4小时用生理盐水10-20ml冲洗胃管一次,以保持管腔通畅。
(5)观察引流物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液总量。
观察胃液颜色,有助于判断胃内有无出血情况,一般胃肠手术后24小时内,胃液多呈暗红色,2-3天后逐渐减少。
若有鲜红色液体吸出,说明术后有出血,应停止胃肠减压,并通知医生。
引流装置每日应更换一次。
(6)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保持口腔和呼吸道的湿润及通畅。
(7)观察胃肠减压后的肠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12小时即鼓励病人在床上翻身,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8)胃管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可拔除胃管。
拔胃管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吸气并屏气,迅速拔出,以减少刺激,防止病人误吸。
擦净鼻孔及面部胶布痕迹,妥善处理胃肠减压装置。
2.非手术治疗和术前心理护理(1)一般护理:生命体征稳定者应采取半卧位,禁食禁饮、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维持体液平衡,待病情好转、梗阻解除后12小时,可试进少量流质饮食。
遵医嘱使用有效、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禁用吗啡、哌替啶等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而延误治疗。
做好呕吐护理和手术前常规准备。
(2)心理护理:护士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手术的安全性、风险性及必要性,结合患者的病情,全面讲解疾病的知识以及手术方式、术后效果等,使患者对手术和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对医护产生信任感,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3.手术指征:(1)腹痛发作急骤,起始即为持续性剧烈疼痛,或在阵发性加重之间仍有持续性疼痛,呕吐出现早、频繁而剧烈。
(2)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抗休克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显著。
(3)腹胀不对称,腹部有局限性隆起或触及有压痛的包块(肿大的肠袢)。
(4)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体温上升、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高。
(5)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
(6)经积极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7)腹部X线检查见孤立、胀大的肠袢,且不因体位、时间而改变位置。
【教师注意事项】本幕主要描述了患者术后安返病房,护士为患者实施术后护理以及患者病情稳定,逐渐康复的过程。
通过本幕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学习肠梗阻术后的护理要点,健康宣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出院指导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1.掌握患者现存的护理问题及护理要点2.掌握肠梗阻术后的观察要点3.掌握术后并发症的护理4.掌握肠梗阻的健康宣教【提示用问题】1.在此幕中,根据患者的情况,患者现存的护理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2.作为责任护士,术后如何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做好术后护理?3.患者术后可能发生哪些并发症,如何预防?4.患者病情稳定后,护士对其做的健康教育包含哪些内容?【教师参考资料】1.患者现存护理问题:(1)疼痛(2)活动无耐力2.患者术后的观察要点及护理:(1)生命体征:给予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变化,尤其关注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
(2)疼痛:给予心理护理,安慰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取半卧位,可以减轻腹部张力。
还可从患者面部表情进行评分,如无法忍受时,告知医生给予药物止痛治疗。
(3)活动无耐力:告知术后6h生命体征平稳后可以开始活动,手握拳运动,按摩下肢,屈膝伸展运动,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有效咳嗽。
(4)肠功能恢复情况:询问患者肛门排气情况,排气后可进食少量流质。
(5)引流通畅,引流液的色、质、量:随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结合生命体征判断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及时汇报医生引流液的情况。
病人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禁食,继续胃肠减压以及静脉补充营养。
鼓励病人早期活动。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伤口敷料及引流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
3.患者潜在的并发症及护理(1)出血:手术后观察患者伤口敷料情况,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