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2节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班级: 姓名: 座号: 第 组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认识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认识放射线的本质。
2.理解α衰变和β衰变的规律,掌握半衰期的概念。
3、根据衰变规律书写核反应方程,利用半衰期的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
◆知识梳理
一、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
___________发现天然放射现象,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人们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所有天然存在的元素都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现在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制造___________元素.
1.物质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___________. 2.放射性:物质放出___________的性质. 3.放射性元素:具有___________的元素. 二、放射线的本质和特点
三种射线在电场磁场中偏转情况的比较:
(1)在匀强电场中,α射线偏离较______,β射线偏离较______,γ射线不偏离,如图所示.
(2)在匀强磁场中,α射线偏转半径较______,β射线偏转半径较______,γ射线不偏转,如图所示.
三、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由于释放出像α、β这样的射线而转变为新核的现象.
2.衰变形式:常见的衰变有两种,放出α粒子的衰变为_________,放出β粒子的衰变叫_________,而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产生的.
3.衰变规律:
在衰变过程中,_________数和_________数守恒.
(1)α衰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β衰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α衰变和β衰变的理解:
(1)α衰变:在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中,2个中子和2个质子结合得比较牢固,有时会作为一个整体从较大的原子核中抛射出来,这就是放射性元素发生的α衰变现象.
(2)β衰变: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且放出一个电子即β粒子,使核电荷数增加1.但β衰变不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
(3)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就说明它发生了一次α衰变,同理放出一个β粒子就说明它发生了一次β衰变.
4.衰变次数的计算:
(1)对象:一个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变成新的原子核,而新原子核仍有放射性,可能又会发生某种衰变.经过若干次变化,最终变为某一稳定的原子核.在此过程中共发生了多少次α衰变和β衰变,是经常面临的问题.
(2)依据:_________数和_________数守恒.
(3)方法:根据β衰变不改变质量数的特点,可依据反应原子核与最终原子核的质量数改变确定α衰变的次数,然后计算出电荷数的改变,由其差值可确定β衰变的次数.其中每发生一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每发生一次β衰变,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
四、半衰期
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2.公式:N余=N原(1
2
)t/τm余=M(
1
2
)t/τ
式中N原、M表示衰变前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数和质量,N余、m余表示衰变后尚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数和质量,t表示衰变时间,τ表示半衰期.
3.影响因素: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原子核_________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温度、压强)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合物)无关.
4.适用条件:半衰期是一个统计概念,是对_________原子核衰变规律的总结.
合作探究
主题一、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与放射线的本质
1.关于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α射线是原子核自发发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B.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力
C.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穿透力最强
D.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力最弱
2.如图甲是α、β、γ三种射线穿透能力的示意图,图乙是工业上利用射线的穿透性来检查金属内部的伤痕的示意图,则图乙中的检查利用的射线是( )
A .α射线
B .射线
C .γ射线
D .三种射线都可以
3.将α、β、γ三种射线分别射入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图中表示射线偏转情况正确的是( )
主题二、原子核的衰变与衰变次数的分析计算
4.放射性元素232
90Th 经过________次α衰变和________次β衰变变成了稳定元素208
82Pb.
5.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X 经α衰变得到原子核Y ,原子核Y 经β 衰变变成原于核Z ,则 ( ) A.原子核Z 的中子数比 X 少2 B. 原子核Z 的质子数比 X 少1 C 原子核Z 的中子数比 Y 多1 D. 原子核Z 的质子数比 Y 少1
6.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九级大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在泄漏的污染物中含有
131
I 和
137
Cs 两种放射性核素,它们通过一系列衰变产生对人体有危害的辐射.在下列四个式子中,有两个
能分别反映131
I 和
137
Cs 的衰变过程,它们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131I 和
137
Cs
原子核中的中子数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_.
A .X 1→137
56Ba +1
0n B .X 2→13154Xe +0-1e C .X 3→137
56Ba +0
-1e D .X 4→131
54Xe +1
1H
7.放射性原子核发生衰变时,下列叙述中不.
正确的是( ) A .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而产生的
B .半衰期的大小不随外界的压强、温度及化学状态而变化
C .某核放出一个粒子后,就变成了新的元素
D .若某放射性原子核有10个,经过一个半衰期,该放射性原子核只剩下 5个
8.用大写字母代表原子核,E 经α衰变成为F ,再经β衰变成为G ,再经α衰变成为H ,上述系列衰变可记为下式:E ――→αF ――→βG ――→αH ,另一系列衰变如下:P ――→βQ ――→βR ――→αS ,已知P 和F 是同位素,则( )
A .Q 和G 是同位素,R 和H 是同位素
B .R 和E 是同位素,S 和F 是同位素
C .R 和G 是同位素,S 和H 是同位素
D .Q 和
E 是同位素,R 和
F 是同位素
9.放射性同位素钍232经α、β衰变会生成氡,其衰变方程为232 90Th ―→220
86Rn +x α+y β( )
A .x =1,y =3
B .x =2,y =3
C .x =3,y =1
D .x =3,y =2
主题三、对半衰期的理解和计算 10.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
A .是原子核质量减小一半所需的时间
B .是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C .与外界压强和速度有关,与原子的化学状态无关
D .可以用于测定地质年代、生物年代等 11.一个氡核222
86Rn 衰变成钋核218
84Po 并放出一个粒子,其半衰期为3.8天,1 g 氡经过7.6天衰变掉氡的质
量,以及222
86Rn 衰变成218
84Po 的过程放出的粒子是( )
A .0.25 g ,α粒子
B .0.75 g ,α粒子
C .0.25 g ,β粒子
D .0.75 g ,β粒子 12.碘131核不稳定,会发生β衰变,其半衰期为8天.
(1)碘131核的衰变方程:131
53Ⅰ→________(衰变后的元素用X 表示). (2)经过________天有75%的碘131核发生了衰变.
13.静止在匀强磁场中的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当它放出一个α粒子后,其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
测得α粒子和反冲核轨道半径之比为44∶1,如图所示,则( )
A.α粒子与反冲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原来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为90
C.反冲核的核电荷数为88
D.α粒子和反冲核的速度之比为1∶88
14.放射性同位素14
6C 被考古学家称为“碳钟”,它可用来断定古生物的年代,此项研究获得1960年诺贝
尔化学奖.(1)宇宙射线中高能量的中子碰到空气中的氮原子后,会形成14
6C ,14
6C 不稳定,易发生衰变,放出射线,其半衰期为5730年.试写出有关的核反应方程.(2)若测得一古生物遗骸中14
6C 的含量只有活体中的12.5%,则此遗骸的年代约有多少年?
15.如图所示,静止在匀强磁场中的6
3Li 俘获一个速度为v 0=7.7×104
m/s 的中子而发生核反应:6
3Li +1
0n ―
→ 31
H +42He ,若已知42He 的速度v 2=2.0×104
m/s ,其方向跟中子反应前的速度方向相同.
(1)3
1H 的速度为多大?
(2)在图中画出粒子3
1H 和4
2He 的运动轨迹,并求它们的轨道半径之比. (3)当4
2He 旋转了3周时,粒子3
1H 旋转了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