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教案
东汉与大秦的交往: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出示板书。
作业设计
第二课集中练习与评讲学程导航50-51页的作业。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共几课时
2
课
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2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
学
重
难
点
《丝绸之路示意图》和相关图片。
两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沟通中西,张骞起了重要作用。他对中国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
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现了汉代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
学
资
源
预
习
设
计
学程导航第49页1-5页
施教日期年月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引入
今天的新疆,两汉时属西域。西域在哪里?大家可知道历史上的张骞、班超通西域?请听本节两汉对内对外关系。
二、预习讨论
分组讨论回答
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通了“丝绸之路”,进而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
结合图表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向皇上(学生)上奏各自出使西域的情况。
“丝绸之路”(陆上):长安→()→()→()→欧洲。
调整与反思
文化交流既是班超经营西域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重要一笔。
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四、小结
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斯里兰卡。
学生对照预习题阅读课文,
讨论预习情况。
三、自主学习
对外关系
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何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
汉通西域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转运欧洲,被上层社会视为珍品。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一种时尚。中国也被称誉为“丝国”。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