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工作实施
方案
为贯彻落实好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我县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补贴政策目标和资金兑现原则
(一)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调动我县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鼓励多产粮、多调粮、产好粮,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统筹考虑2016年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预计增支的影响,坚持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农业结构调整成果的原则;
(三)稳定补贴面积,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兑现办法。
二、补贴范围和对象
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的补贴范围原则上为全县适宜种植粮食的区域(包括国有农场),已实行退耕还林的区域不予补贴;补贴的对象为补贴区域范围内的种粮农户。
三、补贴资金总额的确定
(一)粮食直补资金总额的确定
1、按照中央2016年粮食直补资金规模要达到粮食
风险基金包干规模的50%以上的要求,2016年全县粮食直补资金总额为1146万元。
2、继续执行2016年的粮食直补资金分配办法。
(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总额的确定
1、2016年市财政分配我县农资综合直补资金8873万元,保持2016年水平。
2、继续执行2016年的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分配办法。
四、对农户补贴资金额的确定
(一)以县为单位统一单位面积补贴标准,补贴标准按亩计算。
(二)农户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额,根据农户补贴面积和县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单位面积补贴标准计算。
农户补贴面积,根据农村税费改革时核定的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扣除其中的按规定转为非耕地的土地面积、退耕还林土地面积,再加上具有合法手续新增耕地的实际种植面积确定。
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单位面积补贴标准,分别根据全县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资金总额和全县补贴总面积确定。
(三)农户承包集体机动地和农户承包地转租转包的,原则上对承租(包)者进行补贴。
原承租(包)合同有
约定的,尊重农民意愿,按承租(包)合同的约定补贴。
(四)国有农场执行全县统一的单位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面积在有关统计资料反映的耕地面积内,根据补贴的区域范围确定。
五、补贴资金的管理
(一)粮食直补资金按规定从现行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纳入粮食风险基金专户管理。
(二)为便于统计和监管,在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中,要将粮食直补资金与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分账核算,单独反映。
六、补贴资金对农户的落实
(一)各乡镇要充分利用中国农民补贴网管理发放补贴资金,提高兑付效率。
乡(镇)财政所向农户兑付直补资金,采取“一折(卡)通”的形式,禁止发放现金。
(二)向农户兑付补贴资金,应发放补贴通知。
通知中应明确补贴资金的金额、标准等,合并发放给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粮食直补资金要在补贴通知中单独列示,让农民清楚国家已对2016年全年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预计增支给予了补贴。
(三)补贴资金兑付要实行阳光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补贴标准以县为单位向社会公布。
各乡镇在补
3 / 5
贴资金兑付前,要以村为单位,对补贴标准、核定到户的补贴面积和补贴额等主要政策和内容张榜公布,取得广大农民的认可。
要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补贴资金原则上在2月20日前一次性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不准抵扣任何款项。
七、继续坚持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直补工作取得实效
(一)认真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
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要对本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工作负全面责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工作顺利实施。
县粮食直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县的粮食直补工作。
各乡镇粮食直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和协调本乡镇的直补工作。
(二)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实施方案和具体操作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具体办法报县财政局备案。
(三)切实搞好政策宣传。
为进一步做好补贴落实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委、农业、粮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的宣传,尤其要做好对农民的宣传解释工作,让农民
完整准确地了解政策,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四)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补贴资金的专户管理、财务公开、村级公示、补贴旬报、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加强补贴资金监管,确保补贴资金尽快直接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现象的发生。
(五)严格落实考核内容。
要严格落实《沧州市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工作考核办法》(沧财建【2016】20号)中各项考核内容,增强责任感,做细、做实、做深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工作,切实将上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落实到农民手中。
今年将继续对各乡(镇)直补发放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予以通报。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