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问题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然后结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课程
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何况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感叹的惊奇过程。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原本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和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籍的华章,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力,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性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管理,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但是,在初中语文
教学中,我发现出现了许多的教学问题,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

新课程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要,不仅搭建了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而且也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这就导致了人格发展的苍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

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

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学生,启蒙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挑战面前应该做些什么,对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一种挑战。

从语文教学现状来讲,我们的教学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就很大程度停留在口头上。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中,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反思,以便对新课程产生的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的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人文学科。

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目的,教导学生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价值观。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我们经常倡导作文要
创新,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从而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成长中的作用。

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

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都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陆续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做法。

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表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才能不断的改革初中语文教学。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

传统的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
粹的工具训练课。

语文课上没有思想和心灵的碰撞。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内涵,展示语文的无穷魅力。

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

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培养。

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

那种人人参与和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主要就体现在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和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

语文的探究学习
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

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

探究性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

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和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

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语文语言的优美。

参考文献:
[1]靳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07.
[2]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