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
《吕氏春秋.用民》:“禹之时,天下万国, 至于汤而三千余国”。
《汉书.贾山传》:“昔者周盖千八百国”
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年)据司马迁说, 春秋时期:有52个诸侯国灭亡了,有36个君主被他 们的臣子杀死。其中有名的是“三分公室”、前391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战国时代:仅剩下
④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 恭、宽、信、 敏、惠。” 。
⑤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Ⅰ 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 107
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仁的实质:
爱人
爱人的根本之道(“忠恕之道”,亦称“体仁之方”):
《礼记》说:“所求乎父,以事子。…所求乎臣,以事
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Ⅰ 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 107 4. 时中
中庸之道: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
“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过犹不及” 《先进》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
㈡ 、孔子的天命观
3、性
《论语.阳货》说:“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易传》言性有六条:
辞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 性也。
同篇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 义之门。”
《说卦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义的始要: 尊贤为大
《礼记》说:“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
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Ⅰ 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 107
3.礼是仁义的表现形式
礼的实质:
体仁行义的行为规范
仁的亲亲之杀和义的尊贤之等自然产生礼。 《礼记》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勿 以事上。所恶于前,勿以先后。所恶于后,勿以从前。所 恶于右,勿以交于左,所恶于左,勿以交于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 肯定方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
爱人的始要: 亲亲为大
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Ⅰ 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 107
2.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义的实质:
适宜
适宜的根本之道:符合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主要是就人与人 的社会关系而言的。
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Ⅰ 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 107 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②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乘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③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①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 ②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 ③ “阴阳者家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 ④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 ⑤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⑥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 ⑦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⑧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 ⑨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 ⑩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
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
㈠.百家之别 冯友兰说: ①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②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③道家者流盖出于隐士 ④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⑤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⑥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为什么叫“儒家”?
①“儒”,蔑称,懦弱;
②“儒”,术士,濡,祭祀的人,先要淋浴。 ③“儒”,从人从需,《说文》:“需,须也, 遇雨不进止须也,从雨而。”《易》曰:“云上 于天,需。”《周易》中的“需”卦,乾上坎下,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 其义不穷困矣。”。所以,儒,含有不穷困、不 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之意。 儒家的儒,正是这种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 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君子儒,而非小人儒。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 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Ⅰ 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 107 5. “知命” 尽人事而待天命
孔子被隐者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回复说: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㈡ 、孔子的天命观 1、天(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 《论语.阳货》说:“子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
子夏曰:“商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先进》说“颜渊死。子曰:噫,天丧 予!天丧予!”。
㈡ 、孔子的天命观
2、命
《宪问》说:“公伯寮诉子路 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子曰: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 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 何!” 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 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 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 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它们在人类 能控制的范围之外。
七个大诸侯国和少数几个小诸侯国。
百姓渴求和平,万民献计献策,中国的士族阶层 崭露头角,不断献上治国方略,成为“万民师”、 “王者师” ,从而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
㈠.百家之别 司马谈与六家 :
阴阳家 儒家 墨家 名家 法家 道德家
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
㈠.百家之别 刘歆与十家:
儒家的四个阶段:
先秦子学 汉唐经学 宋明理学 明清实学
先秦子学
一、孔子:圣人、至圣先师
㈠ 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年),生于鲁国,祖先是宋国 贵族、商朝王室的后代。其父叔梁纥(ge),武士, 晚年娶颜氏女征在为妾。《史记》说:“纥与颜氏 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出生不久,其父去世,其 母颜氏带孔子离开陬(zuo)邑,回到曲阜。颜氏年轻 守寡,对孔子教育很严。孔16-17岁时,孔母颜氏去 世。孔子虚心好学、知书达理,创办私学。51岁时 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之宰、大司寇,夹谷之会后, 摄行相事 。54岁开始周游列国14年。前479年周历4 月11日,英哲溘然长逝,享年73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