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A 教育现象刚刚萌芽B 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C 教育制度初步形成D 教育活动趋于完善2.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A 汉武帝B 董仲舒C 郑玄D 朱熹3.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A 教育的终身化B 教育的多元化C 教育的民主化D 教育的全民化4.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A “兼爱、非攻”B “弃仁绝义”C “道法自然”D “化性起伪”5.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A 布鲁纳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杨贤江6.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A 小学教育目的B 小学教育目标C 小学教育原则D 小学教育内容7.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A 剩余价值学说B 资本和商品的学说C 劳动学说D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8.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弗洛伊德B 华生C 桑代克D 巴甫洛夫9.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A 差异性B 顺序性C 不平衡性D 阶段性10.小学生的思维()A 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B 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C 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D 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11.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A 未成年公民B 社会公民C 普通受教育者D 青少年儿童12.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A 公正评价权 B 隐私权C 人格尊严权D 名誉权13.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A 平等关系B 上下关系C 道德关系D 教育关系14.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A 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B 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C 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 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15.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A 惟一选择B 内容C 途径D 基础16.《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A 因材施教原则B 循序渐进原则C 巩固性原则D 启发性原则17.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A 讲授法B 讨论法C 谈话法D 指导法18.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A 道德情感B 道德意志C 道德观念D 道德行为19.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A 导向原则B 疏导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教育的一贯性原则2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 建立学生档案C 了解学生D 操行评定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_____ 、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2.教育_____ 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3.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_____ 。
4.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_____ 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5.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_____ 权和公正评价权。
6._____ 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7.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学者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____ 。
8._____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9.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任务的多少,我们把课分为_____ 课和综合课。
10.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
自我教育能力由_____ 、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因素构成。
11.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_____ 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12.集中体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
13.《义务教育法》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_____ 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这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14.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_____ 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5.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活动是个体的_____ 活动,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
16.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划分为_____ 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7._____ 是指一个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
18.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_____ 教育。
19.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____________法。
20.一般来说,学校组织的报告、讲座、集会、比赛、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都属于课外活动形式的_____ 性。
教育学(小学组)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B 2.B 3.C 4.A 5.C 6.A 7.D 8.A 9.D 10.C11.A 12.B 13.A 14.C 15.D 16.B 17.C 18.B 19.B 20.A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职业化2.民主化3.康德4.能动的5.学习6.教科书7.孔子8.教学组织形式9.单一10.自我评价11.宫廷12.理想国13.宪法14.智力15.心理16.基础17.效度18.思想19.榜样20.群众小学数学教师卷2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反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的是()A.前制度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非制度化教育D.正规教育2. 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A.终身教育B.普通教育C.职业教育D.义务教育3.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A.启发式教学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C. 因材施教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4. 西方教育史上,首倡“从做中学”的是()A.布鲁纳B.康德C.杜威D.卢梭5.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6.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文化D.政治经济制度7.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素质教育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C.应试教育D.着名学者的学说8.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A.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9. 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A.人身自由权B.人格尊严权C.身心健康权D.陷私权10.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多样化B.专业化C.单一化D.崇高化11.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12.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思想政治教育 C. 课外活动D.教学13. 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趔,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趔。
”这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因村施教原则14. 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A.了解学生B.融洽的师生关系C.先进的教学设备D.备课15. 受测验长度影响的测验质量指标是()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16.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7.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一致性与连性原则D.因析施教原则18.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社会模仿模式D.说理教育模式19.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作()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20.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A.年龄影响力B.性别影响力C.个性影响力D.学术影响力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的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21.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22.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的_______为标志。
23.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体。
24.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_____________和总的_____________,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25. 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6. 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______________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________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_______关系。
27. 教学大纲一般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
28.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种方式。
29.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