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荣格的原型理论来看先秦文学
一、荣格与他的原型理论
荣格(Carl.G.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荣格受弗洛伊德影响走上精神分析的道路,还曾和这位精神分析的鼻祖一道创立了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但随后二人在学术上产生分歧并最终导致彼此的分道扬镳,这以后荣格将自己的精神分析称为分析心理学,成为这一学说的创立者。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主要是建立在“集体无意识”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是荣格学说的核心。
荣格认为所谓的“集体无意识”是指人们的活动并不仅仅像弗洛伊德所说的一样全部源于“个人无意识”,事实上在人的潜意识里还存在着一种印记,这种印记是一个种族在长期活动中积淀下来的,类似于遗传基因的“记忆”。
它烙印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并且是不会为个人获得的。
“集体无意识”的触发需要特定的情境,只有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之下,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才会被触发——才会表现出来。
而“集体无意识”一旦被表现出来就成为荣格所称的原型(在神话研究中被称为“母题”,在本文中作者将它与“人的一般本性”等同起来讨论)。
在这儿,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荣格原型理论的构成,因为这将成为我们讨论的依据。
荣格在探讨了原型的来源后,提出了原型的四种表现形式(当然原型并不止这四种),它们分别是人格面具(personality)、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和阴影(shadow)。
人格面具,类似于社会学上的“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目的在于迎合别人活着社会对他的期望。
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
荣格将人格面具成为心灵的“外貌”,而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成为心灵的“内貌”。
阿尼玛是指男性心灵中倾向于女性的心理,而阿尼姆斯则是指女性心灵中潜藏的男性心理。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平衡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这二者在日常生活中是不被当事人察觉的——“它们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它们才会被激发出来”,当然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这种情境可能就是他所创作的作品。
事实上,阿尼玛理论在文学上得到印证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比如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花间词派,花间词派的创作以闺阁词占绝大多数,而这些词作的作者多数是男性,他们从女性的角度去写闺情,其中的佳作惟妙惟肖的描画出了女性的细微心理,当然产生这类词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男权社会,男性把持着言语权力,所以较少女性作家的创作,所以需要男性站在女性角度去进行创作,但就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来说,不得不说也有阿尼玛的显现。
在先秦文学中也有这么一位作家的阿尼玛影响了他的创作,我们将在后面再做讨论。
荣格提出的最后一种原型的表现形式——阴影,类似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概念,阴影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是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
以上就是荣格提出的原型的四种表现形式,同时荣格也提出只有当一种与特定原型相对应的情境出现时,这种原型才会被激发,像本能的冲动一样表现出来。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从四种表现形式中的人格面具和阿尼玛两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一下先秦文学中的一些现象。
二、原型理论对先秦文学的应用
在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对先秦文学中的某些现象进行阐释之前,我们需要先对这一理论做一定的处理以方便我们的阐释。
首先我们引进两个概念:“人的一般本性”和“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这两个概念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本性分为超越了时代的不受具体历史条件限制的一般的本性和经过时代异化了的随时代变化了的本性,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后者之中多少会体现出一些前者,但后者却是与前者不同的,因为它还受了时代历史条件的影响。
为了方便我们的阐述,作者将“人的一般本性”与荣格原型理论中的“集体无意识”对应起来,将“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与“人格面具”对应起来。
当然要做这样的对应,我们应该找出它们能够等同的依据。
从马克思等人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一般本性”是一种超越了时代的潜藏于人心中为人类所共有的欲望与追求(当然对于马克思而言这种本性主要是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超越时代性、潜藏性和集体所有这三个方面来说,在这里将“人的一般本性”同“集体无意识”对应起来应该是可以的(可能“集体无意识”中的欲望远大于马克思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就人类的活动规律看至少应该是包含着这一追求的)。
同理,人的一般本性会为了适应特定时代具体历史条件的需要而发生异化成为“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而在第一部分我们讲到的“人格面具”的定义与之颇为相似——都是为了迎合某一需要而发生异化,因此将这二者对应起来也应该是可以的。
将原型理论做了上述处理后,我们来将它应用到先秦文学中去,首先我们讨论一下“人格面具”理论对先秦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这里将狭义的先秦文学作为讨论对象,也就是说我们探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社会剧烈动荡,使得个人所受的束缚减少,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情境之下,人们潜藏于心的“集体无意识”得到唤醒,可能追求个性自由的欲望是其中之一。
然而也是在这样一个转型期,生产力低下,人们仍然依赖于群体劳作来维持生存,这样一种生存方式需要群体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在这里个体追求自由的欲望与保障群体利益之间发生冲突,在这样一种情境之下“人格面具”的原型出现,体现在文学上就是大量迎合社会需要的体现社会群体价值的文学内容出现,比如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内容,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欲望,孔子等人也不例外,只是“人格面具”使得他们为了群体利益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本性。
通过克制自己的本性以迎合社会的需要的内容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比比皆是,不独要求严格纲常伦理的儒家,法家著作中的严刑峻法,道家著作中的“自然”实际上都是为了迎合当时社会需要(建立或者维护一种统治秩序)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
再比如《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其中人们常称赞它的抒情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淫”的,换个角度看这种“中和”的抒情方式不正体现出当时的人对本性的克制,对社会那样一种群体价值的迎合吗?在群体价值处于极高地位的时代,个体的本性甚至于基本的感情的表达都是不能太过强烈的。
不得不说《诗经》的这样一种抒情方式,是诗人们戴着“人格面具”进行创作的结果。
现在我们将用原型理论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阿尼玛来分析一下先秦著名诗人屈原的创作。
屈原作为中国第一个抒情诗人,他的《离骚》、《九章》等作品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在这儿作者希望能从阿尼玛理论这个角度来解释一下这些作品。
如前所述阿尼玛是指男性心灵里偏向于女性的心理,当然这种原型是潜藏于内的,不被人察觉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之内才可能被激发出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男性作家是会把他的阿尼玛无意识的流露在他的作品中的。
众所周知,屈原《离骚》中常为人所称道又常为人所不解的是贯穿全篇的“香草美人”“污物丑女”的譬喻,屈原将自己比作美人,将奸邪比作丑女,仅从美女与丑女的容貌之别来喻品行之别似乎也说得通。
但通篇将自己比作女子,且对女子的容貌、体态、心理做了极
其细致入微的描写用阿尼玛影响创作来解释似乎就更说的通。
尤其在《九歌·山鬼》篇中表现得就更明显了,“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将一个女鬼等待情人久等不来的那种情态、心理摹画得逼真细腻,这不是一个男性作家靠观察得来的结果,而是受阿尼玛的作用他内心真切体验过而得的句子。
当然如前所说阿尼玛影响男性作家创作的例子并不少,但在先秦屈原算是比较突出的以一位吧。
三、结束语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荣格原型理论的分析,将之与马克思的“一般人性”和“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性”相结合,运用“人格面具”理论简要解释了先秦文学中大量通过压抑个性以维护群体利益的内容出现的原因,同时尝试用“阿尼玛”
理论去阐释屈原作品中反复出现将自己比作女性的原因。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自其产生后就一直对社会学、文学的研究产生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荣格本人对中国文化也是推崇备至,衷心希望日后能有更多的用荣格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领域问题的研究而不仅仅局限在将其用于神话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