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升学习自信心

提升学习自信心

让学生在尝试成功中提升学习自信心
自然课作为一门以科学探究、培养科学兴趣为主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成功性。

课的实施过程,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在现实的教学情景中不断地尝试、探究、提升学习自信心的教育过程。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误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对探究学习认识不足。

从而无法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无法让学生尝试成功,从而使学生缺乏探究的自信心。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跨越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自信心,积极地投入到讨论、探究、学习等活动中从而使得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呢?下面通过案例进行初步地探讨。

《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腐烂》单元中的一课。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探究土壤,让学生认识土壤里除了有沙和黏土,还有水、空气,以及动植物的残骸、微生物等。

本节课,观察、探究是重要的手段,同时借助实验的方法,教师如何在学生尝试探究学习前设计活动,如何在学生尝试探究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土壤,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壤里的各种物质,同时在尝试探究后的评价也是重要的环节。

案例:
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出示土壤标本(里面有土壤和土壤里各种小动物),提供放大镜,组织学生小组观察,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成分,观察、探究的同时并做好记录。

本课内容设计中我以作业单的方式贯穿全课的,让每为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讨论、记录等手段填写实验作业单。

作业单内容:1、观察土壤,将你的发现的内容写在或画在下面表格里。

2、你曾经在土壤里还见到过什么?写在或画在的表格里。

在课中我发现,喜欢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土壤里的小动物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随着学生的发现,课堂学生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老师,蚯蚓!”,“老师,鼠妇!”,“老师,蚂蚁!”……学生很兴奋。

在巡视中,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除了小动物,还有什么?学生好像没听到似得,记录单里,记的全是小动物的名称和小动物的画。

在课堂交流时,小组发现的都是土壤里的形形色色的小动物,我不断的提示,土壤里除了小动物,还有其他什么物质?他们最多再说一些泥土,《土壤里有什么》一课俨然成了研究“土壤里有什么小动物”?对于最常见的黏土和沙,学生视而不见!至于水分和空气,学生根本没有注意,都是我讲给学生听的。

导致学生只是认识到了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而土
壤里的基本成分:黏土、沙、空气和水以及腐殖质,都没有理解,虽然有我后面的讲解,但是,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地观察、探究的结果很失望,对他们以后的探究自信心也带来了一定的打击。

(课后自己反思了一下,认为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在作业单的设计中明显有问题,如果观察时借助多种方法,必要时要借助小实验,让土壤里的成分清楚的显示在学生的眼前。

同时,学生尝试观察土壤的成分这一活动中,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观察方法太单一,只是用眼睛看,如果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嗅、摸、看等,再加上实验的方法,也许就不是这样的效果了。

如果刻意追求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问题,随意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而不引领学生探究所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评价,就容易导致探究活动中的放任自流或形式化。

而缺少知识点的定向探究,也往往给学生带来无成就感的无效尝试探究,只能激发科学探究的“有趣”而不能激发探究的“兴趣”。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对教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决定在其他班中用不同的方法再试一次。


换了一个班级,我把学生的观察分为课前和课中尝试观察:1、课前组织部分学生采集土壤标本。

学校花坛里的土壤,里面有较多的小动物,还有一些小植物,分小组观察土壤标本,看看土壤里有什么。

用文字和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过程中的发现。

记录单:观察土壤标本,将发现记录在表格中。

2、课中观察:提供(操场角落采集,为土壤的基本成分,没有动植物)土壤标本。

两人一小组,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尝试观察并思考。

1、闻一闻,土壤有什么气味?2、捏一捏土壤,有什么感觉?用纸巾包裹一些土壤,捏一捏,看到了什么? 3、观察探究土壤结构,土壤缝隙里面藏着什么?小组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里放入土壤,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小组实验:土壤在水里的分层实验,看看土壤融合在水里分成了几层?分析土壤里还有什么?这次授课,比上次效果要好。

通过两次尝试观察,第一次观察,借助肉眼和放大镜,通过仔细的观察学生了解到了土壤里有很多小动物,土壤为小动物、植物提供生存空间,是一些动植物的家。

第二次观察,通过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同时结合学生实验,一杯沉淀的泥沙水,让土壤分层,让一些直接看不到的物质显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到土壤中的黏土、沙这些基本的物质,还有水分、空气,还嗅到了土壤有一股霉烂的气味。

学生不但清晰的了解了土壤的组成,还在不断的动手尝试探究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在教师和同学的赞许声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解开了一个个土壤组成秘密,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自然科学的自信心。

(通过第二次尝试,看到学生通过这节课,收获不小。

不仅了解了土壤,而且还知道了一些自主观察探究的方法。

平时课中教师介入过多,留给学生思考和尝试的空间不够,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的气氛不够浓厚,往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

如果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尝试、课中正确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的尝试学习,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如何做这个实验,这样可能会更好。

当学生通过自我尝试获取成功后教师更应该及时给与合理的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热情,让成功者在赞扬声中获取更多的自信。


反思:
观察、尝试、探究学习是小学自然课中特别强调的学习方式。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一些活动,失去了探究学习的灵魂。

学生认真按照教师制订的方案进行“观察、探究”,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紧紧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最后生成教师想要的结论。

这样的结果违背了教育的主题。

在每堂课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尝试学习的能力。

从小培养儿童“试一试”的精神,长此以往就能逐渐形成学生敢于尝试、敢于探索的精神,有利于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开辟一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时间能独立思考问题、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

在这片天地里,给予每一个学生与之相适应的指导和帮助,再加上教师注意情感教育、适当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援助,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多一些尝试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尝试探究活动,像科学家一样去尝试,去研究,去获得成功,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