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制约原则在我国的体现
权力制约原则在我国 宪法中的体现
•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 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 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是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资本主义 国家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和社会主义 国家的权力监督原则。
第一,权力监督原则在我国宪法中 中的体现。
1.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分 工和范围。
另外我们也应该优化权力运行配置。按照分 工制衡原则,对政府部门中过于集中且容易被滥 用的权力进行适当分解,特别是对行使权力的重 要部位和关键环节实行分工制衡,形成制约,防 止因权力过分集中又不受制衡而产生权力腐败。 对处于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的公务人员,按照公 务员条例规定,在宏观上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和回 避制度,使“关系网”、“感情投资”无法产生 利益效应。
3.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
人民
监督权
国家机关
• 宪法规定了我国公民所享有的一系列基本权利 和自由,这些基本权利和自由,实际上同时就 是国家机关的义务。判断和衡量国家机关工作 的基本标准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和自由有无得到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同时, 公民行使某些基本权利和自由本身就是对国家 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全 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国家主席是国家 最高代表;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 关,是最高行政机关;中央军委是领导全国武装 力量的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 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以此可以看出我国宪法 对我国国家机关的职能进行了分工,要求各个国 家机关各司其职,互相配合。
• (二)健全党内民主,优化权力配置,以民主 制约权力。 健全党内民主是勤政廉政建设的可靠方法。 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必须由 集体研究决定,决不能由个人说了算。进一步提 高民主生活会质量,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重 点。要认真落实人民民主基本制度,比如: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等, 使之发挥更直接更具影响力的监督制约作用。
• (三)建立“社会权力监视网”,用公开和全 社会的力量制约权力。 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可以化腐朽为神 奇。所有党和国家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应实行政 务公开。内容包括:公开重大决策的程序和结果; 公开事关群众利害的热点问题,如领导干部收入、 家庭财产及个人申报等其他重大事项;公开干部 选拔、使用、奖惩、培养情况;公开民主评议领 导干部的结果;公开本单位的财政收支状况,等 等。 另外我们也应该加大新闻媒体对滥用职权、 以权谋私等不法行为曝光的广度和深度,还要健 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新闻工作者的保护力度, 解除新闻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 该种监督为上对下的单向监督,即权力机关监 督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不能监督权力 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
政 府
法 院
检 察 院
(2)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监
督关系。 • 第127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 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 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 第132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 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 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 第13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 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 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 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 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 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 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 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 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 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3.舆论监督环境差强人意,社会监督作用相对 有限。 • 社会舆论监督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舆 论工具,对掌握公共权力的党政机关及其公务 员所实施的监督。舆论工具的运用能帮助广大 人民群众了解公共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 活动,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促使行政机关沿 着正确的轨道运用权力,它是一种最廉价、最 广泛,也最有威慑力的监督方式。 • 但是目前我国的舆论环境差强人意,其监督作 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权力监督与制约体制, 是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必然需要,也是我们国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需要,更是我 们党保持先进性的必然需要。我们应该用与时俱 进的思想去完善我国的权力监督与制约体制,只 有这样,我国的权力监督与制约体制才能更好更 健康地运行,也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服务。
2.我国行政机关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 行政机关的监督分为一般行政机关的监督和专 门行政机关的监督。前者存在着下级行政机关 对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以及平级行政机关之间 的监督却没有受到重视,也未发挥真正的作用。 后者因其自身的权威性及独立性不足,在面临 各种各样利益关系的影响,权衡各种利益过程 中,也很难真正履行监督行政权的使命。
• 主要原因有: • 首先,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新闻媒体大都依 附于党政机关,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体进行比较 严格的新闻管制,新闻媒体不具备独立发言人 的资格,较为重大的批评、监督等都必须通过 主管部门的审批,这使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 用的成效大打折扣。 • 其次,舆论监督法规不健全,对新闻工作者保 护力度不够,这也影响了舆论监督的成效。 • 再次,一些地区、部门、单位及某些工作人员 对舆论监督理解不够,重视不够,配合不够, 有的还利用权力干涉舆论监督,从而使舆论监 督的作用很难发挥出来。
三、完善我国权力监督原则的措施
• (一)建全国家的监管法律制度,用法律制约 权力。 我们应该健全法律机制,以法制制约权力。 只有健全法律机制,才能使权力制约与监督有法 可依。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具体 规范和明确各制约与监督主体的地位、职责、权 限,以及制约监督活动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等。 要加快权力立法进程,主要是修改已过时的、不 再适应当前实际的权力监督法规,提升那些运行 良好、效能较高的法规、规章,把那些比较成熟 的经验和做法以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形式固定下 来,以确保权力监督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
审判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的监督 审判机关
审判权
行政机关
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之间的监督
检察机关
公诉权,法律监督权
审判机关
(审判权独立行使)
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监督
检察机关
公诉权,法律监督权
行政机关
二、我国权力监督原则存在的问题
1.我国权力机关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人大作为我国的权力机关,宪法赋予了其对政 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的权力。 但是权力机关监督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 于人大对政府及法院和检察院的监督只是在会 议期间进行审议和质询,而对日常的政府行为 的监督就显得鞭长莫及。二是权力机关的监督 主体独立性欠缺。
4.国家机关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
(1)人民代表大会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 • 宪法第3条,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 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 监督; • 宪法第62条规定,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 全有权罢免中华人民共和 国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 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 书长,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 其他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 检察院检察长。
2.人民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人民作为主权主体, 享有对国家权力的绝对监督。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第三条: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 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 第二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 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 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努力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