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林园林城市生态学概念

南林园林城市生态学概念

城市生态学概念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起源: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尤其是基础生态学,是生物学的基础的学科之一。

3.生态学发展四个阶段:①萌芽阶段——17世纪以前,观察描述为主(鸠占鹊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4节气等),个体特征。

②初创阶段——19世纪,个体、种群2个层次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标志性著作有二:1895年丹麦植物学家E.Warming《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不久德国植物地理学家 A.F.W.Schimper 《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

③形成阶段——20世纪前半叶。

④发展阶段——20世纪后半叶以后。

4.形成阶段的特点:1 地植物学或植物群落学的理论、方法和学术派别的产生、完善和发展已到了极成熟阶段,并在植物群落研究中也有了很多重大进展。

4 基本的生物生态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6 生态学专门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的涌现。

5.发展阶段的特点:吸收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及先进科学技术成就,从而拓宽了生态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同时生态学向其它学科领域扩散或渗透,促进了生态时代的产生,以至生态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

6.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7.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城市是一个高度集聚与高度稀缺的统一体。

二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错误认识。

8.城市的稀缺性:指城市在多个自然环境因素方面的稀缺与紧缺特征。

如城市中动植物、水、光、清洁空气、能源、土地及分解者微生物等。

9.城市绿地:市中最具良好生态效益和观赏、游憩功能的地块是生长成片绿色植物的绿地。

园林上来说: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10.生物:在自然界中由活质所构成的,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的物质,并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外界发生能量与物质的交换11.环境:指围绕生物生存及活动空间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12.环境问题:广义上:是因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上:只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13.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阶段:1.自人类出现直至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2.从工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的近现代环境问题阶段3.此后的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14.生物多样性减少:1 ) 物种多样性减少2 ) 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3 ) 遗传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后果:(1 ) 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 ) 影响人类食物来源;(3 ) 影响人类对疾病斗争(人类 60 %药品依赖野生植物);(4 ) 影响生产原料供给。

15.城市环境问题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16.生物圈:在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的界面上优越的环境条件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具有再生能力的物质部分。

17.五大自然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18.生态因子:自然环境是由很多性质不同的自然因素(环境因子)所构成。

生态学中一般将自然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综合体则称为生态环境或生境。

19.生态因子的性质,划分为以下五大类: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理因子5)人为因子其中地理因子是间接影响植物分布和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

20.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1)●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补偿性2)●因子作用的阶段性规律。

3)●限制因子(这种作用叫限制作用4)●最小量定律 5●“耐性定律6”。

21.限制因子:也称为影响植物生长、生存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另一方面含义是就因子本身而言,主导因子的变化,能引起植物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如空气因子由静风变为暴风时引起温度和湿度等的变化22 耐性定律:环境中一个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该植物的忍耐限度则会影响该植物的生存。

Shelford23.最小量定律: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中最缺少的元素(微量元素)决定该植物的产量。

Liebig2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5.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或植物性生产,和次级生产或称动物性生产两个过程。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这两个过程彼此联系但又独立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26.能量流动过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能量形式的转变(由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二是能量的转移(能量由植物转移到动物、微生物身上),三是能量的利用,即能量提供了各类生物成长、繁衍之需,四是能量的耗散,即生物的呼吸及排泄皆耗去了总能量的一部分(如生物的呼吸所耗的能量占初级生产量的50%)。

能量流动特点:①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0.14%;②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逆的,其流动方向为太阳能——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微生物;③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掉;④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在4.5%~17%之间,平均约10%。

这即是著名的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1942)。

这一定律证明了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并非百分之百,因而食物链的营养级不能无限增加。

27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各种营养物质经过分解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利用的形式归还环境中重复利用,周而复始地循环的这个过程。

28.(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层次①生物个体层次的物质循环②生态系统层次(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③生物圈层次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气相循环、液相循环和固相循环29.信息传递的形势:①物理信息:由声音、光、颜色等构成②化学信息:由生物代谢产物,尤其是分泌的各种激素组成的化学物质③营养信息:食物和养分也是一种信息。

食物网链就是一个营养信息系统。

④行为信息:不同的行为动作传递不同的信息。

30.生态系统是由多样性成分所构成,它们之间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连锁关系,使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我反馈调节的能力。

反馈分为正反馈与负反馈。

负反馈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加剧。

31.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组成成分的多样性;能量流及物质流的连续性;发展的阶段性和稳定性。

32.城市化:指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城市数目增加,工业规模与产值增加。

居民生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等。

33.城市环境:一般泛指城市境域内围绕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非物质环境则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34.城市生态系统: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自然与人工复合的生态系统。

35.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1.空间结构2.社会结构(人口,社会和智力结构)3.经济结构(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流通系统)4.营养结构36.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及其内部各子系统或各组成成分所具有的作用。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过程中,通过这些过程,将城市的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时间与空间、结构与功能,以人为中心串连起来。

城市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组织社会生产,方便居民生活。

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可以从资源流、货物流和人口流三方面进行研究。

37.城市生态平衡的标志:1 三个效益达到最佳2 城市各子系统协同有序、有计划按比例发展3 城市生活质量不断提高38.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Ii=Wi*P/SIi:对i生活领域的满意程度P:因素的实际状态S:因素的期望状态Wi:权重生活质量: Q=I1+I2+I3+ (I)39.城市生态平衡调控的原则与途径:原则:(1)协同共生(2)循环再生(3)持续自生途径:⑴生态工艺的设计与改造⑵生态关系的规划与协调⑶生态意识的普及与提高40.生态城市的特点: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

41.城市气候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城市覆盖层、城市边界层和市尾烟气层。

42.太阳辐射强度I=I0 P mI为通过m个单位厚度大气层后的辐射强度;I0为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1325.8~1395.6w/m2);P为大气透明系数,P=1表明大气完全透明,P=0为完全不透明,一般情况下大气透明度为0.6-0.7;m为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层厚度,又称大气光学质量,取太阳在天顶时所通过的大气层厚度为1.0。

m=1/sin(h) 如下图:43.城市日照总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小于乡村1 大气污染物多,云雾多, 透明度小;2 热岛效应所引起的对流云经常出现44.城市热量平衡特点:与郊区相比,城市热量平衡的“收入”中有较多的人为热。

而“支出“中的各分量中有如下特点:1.显热交换:大2.潜热交换:小3.城市的贮热量:大4.热平流量:忽略5.光合集能:少45.城市热岛:城市热量平衡特征表明城市往往有更多的热量,使城市在广阔的郊区和农村中成为一个热量较多的孤岛地区。

城市热岛的强度则以城市热岛中心位置的气温与同时间同高度近郊气温的差值表示,即Tu-r也可以同一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气温的前后对比,在热岛效应最明显时,热岛中心位于建筑群最密、人口最密集的市中心。

46.城市降水量较多的影响因素有:1.凝结核效应2.热岛效应3.阻障效应4.城市内及周边有较大面积水体第一,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由于有热岛效应, 空气层结不稳定, 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 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城市中还有一定量的人为水汽和人工管道供应的水分), 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

第二, 城市阻滞效应。

城市因有高高低低的建筑物, 其粗糙度比附近郊区平原大。

它不仅能引起机械湍流, 而且对移动滞缓的降水系统(如静止锋、静止切变、缓进冷锋等)有阻滞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 在城区滞留时间加长, 因而导致城区的降水强度增大, 降水的时间延长。

第三, 城市凝结核效应。

城市因生产和生活强度较大, 空气中尘粒及其它微粒比周围地区多, 为形成降水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

第四,城市内及周边有较大面积水体,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47.城市由于地面一般经人工铺装, 植被覆盖率低, 不透水面积大, 降雨后雨水滞留地面时间短, 地面水分蒸发量及植物蒸腾量均小于郊区。

城市下垫面善于贮存热量, 却不善于贮存水分。

48.城市地表径流有如下基本特点:城市地表径流系数较大;流速快;径流峰值出现较早;城市径流水多经建筑物、道路及各种堆积物表面流入排水道,一般是难以直接利用的污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