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九年级下语文中考预测试题(一)(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10分)一、积累与运用(28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kè( )尽职守yí( )笑大方断壁残yuán ( ) zhì( )手可热2、根据要求默写下列诗文。
(每题1分,共6分)(1)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2),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抒发抗金报国,收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词句是,。
(4)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现诗人不凡抱负的诗句是:,。
(5)人生路上难免遇到挫折,这时我们总喜欢用李白《行路难》中的“,。
”来激励自己执着地追求理想。
(6)杜甫晚年漂泊荆湘,写下了《登岳阳楼》一诗,“,”两句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他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回想往日的艰辛,怎能不沾沾自喜....呢?B、李女士勇敢地站出来,在媒体上现身说法....自己的遭遇,提醒广大市民不要因为贪小便宜而上骗子的当。
C、假装买主,拨打墙上的电话号码,公安人员按图索骥....,几经周折,终于破获了一个特大的贩假、造假的团伙。
D、这个饭店服务质量之差是有口皆碑....的,但因别无分店,只好在这里吃饭了。
4、下面一段话有多处语病,请从中找出2处并加以修改。
(2分)(1)国家教委、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患者已超过5000万,北京市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年年递增,居全国首位。
(2)为什么近视发展居高不下?(3)医学界眼科专家明确指出,根本原因是:青少年及家长对近视眼的防治未能高度重视,科学防治方法不多所造成。
(4)目前治疗近视方法繁多,家长不知如何选择。
(5)广大青少年近视患者及家长迫切希望科学、有效、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
(6)国家教委、卫生部对此十分关注,支持组织医学专家、科技人员研制治疗青少年近视新办法。
第____句:修改意见:__ ______________ ______ 第____句:修改意见:__ ______________ ______ 5、从内容和特色两方面简要评析下面的对联。
(3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评析: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宿云梦馆欧阳修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
(2分)答:(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3分)答:7、探究题:根据下列提供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6分)国际金融危机逐步侵蚀着世界实体经济,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融危机当头,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增长,稳就业。
”中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小宝表示,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会使新增就业岗位增幅下滑和企业现有岗位流失,会使企业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缩小劳动者的就业空间。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也使得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就业岗位减少,就业人数不断上升,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其影响将由外而内、由小到大地逐步波及许多领域,就业困难也将从农民工向城镇职工蔓延。
与此同时,中国内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会日益突出。
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不加以重视,到明年年底将有可能出现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
专家分析,中国的大学生产生就业难除了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外,教育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不一致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同时,高校盲目扩招和扩招时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
也有专家指出,目前,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择业观念以及用人单位“学历至上”思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存在诸多问题。
(1)从材料看,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产生哪些影响?(3分)(2)结合材料,说说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3分)二、阅读与理解(5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3分)短期气候预测:帮你“听风便知雨”①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吧?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五天内的气温、温度、风力等“一切尽在掌握”,大大便利了日常起居。
但是,想不想在酷夏里知道这个冬天冷不冷?想不想在寒冬中预知到明年夏天发不发洪水?——那就要靠“短期气候预测”了。
②A中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1000亿元,死亡人数年均6000人以上。
同时,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靠天吃饭”,气象预测工作尤显重要。
因此,刚刚过去的5年里,一个关于气候预测的“九五”攻关项目,引来全国105个单位、400多名科研人员为之奔忙,这个项目,就是“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
③“短期气候预测”,是相较“长期气候预测”而言,后者做的是未来50年、100年的气候分析,难度极高。
而“短期”,也不像天气预报时段那么“短”,它的时间概念不是“日”,而论“月”、“季”、“半年”、“一年”。
它所要承担的是,帮助国家决策部门了解掌握未来数月里或一年里的气候变迁,减免不必要的人财物损失。
④B例如,预测即将来临的冬天何时更冷,石油开采部门由此决定油井需要何时封井,稍有迟缓,冰就会像刀子般把油管割裂;天气冷到何种程度,便可预知某些海湾会不会结冰,破冰船之类的交通运输工具要不要及早调度;而农业部门也可根据预测的气候冷暖,提前选择明年播种的作物品种。
甚至于,明年的空调产量乃至于扇子、饮料产量,相关行业都会随时看“短期气候预测”的“脸色”行事。
农业、水利、交通、工业等等,短期气候预测的作用无处不在,说它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绝非夸张。
⑤短期气候预测,印度做了百余年,日本、俄罗斯做了七八十年,与之相比,中国这方面的“资历”同样不算短。
1958年,我国首次发布“长期气候预报”,这就是“短期气候预测”的前身,40多年来经验积累了不少,但一直到90年代,我国始终处于各地零散研究的状态,而从未将之“业务化”,换句话说,完整的预测系统尚未建立。
⑥科研的每一点进展都不会是来自一两个人的一蹴而就。
预测系统包括全球各国的各种气候资料收集齐全,随之建立一个包括预报大气、海洋与大气耦合模式、中国及邻近区域地区细化、厄尔尼诺系统预报等繁杂的模式系统……这一切,意味着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5年奋战,终使“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大功告成。
⑦作为“九五”重中之重的科技项目,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曾在“1988抗洪年”准确预报了长江、松花江洪水以及2000年的汛期。
目前,该系统在国家气候中心用于年、月、季节、年及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业务试报。
⑧与天气预报相比,短期气候预测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
凭啥判断下一个季是热是冷、是旱是涝?即便掌握征兆、周密演算,也还可能要面对一些不可预知的变数。
⑨1988年大洪水之所以能准确预报,正缘于一些重要征兆被我们及时抓住:1997年冬天,青藏高原大雪频频,与此同时,“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光顾我国。
科学家通过系统中众多模式对其进行了繁杂的演算,从而判定,第二年有洪水。
这套系统主攻的是汛期预报,每年4月间都会向有关决策部门通报当年夏天汛情预报结果。
对于今夏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
⑩气象变幻莫测,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不断进步。
8、本文围绕着“短期气候预测”,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根据第③段的内容,给“短期气候预测”下一个定义。
(3分)答:10、文中有A、B两处划线句,请任选一处指出它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分)答:选处11、文中说:“对于今年夏天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
”“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不断进步。
”透过这些话,你对气象学研究的本身或说明文写作产生了怎样的认识?(不少于50字)(4分)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12分)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陈思和(1)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
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
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
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
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2)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
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
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
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3)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
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
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
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
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
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