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特色及校园文化

学校特色及校园文化

学校特色及校园文化教材阅读辅导本讲内容,是整合了教材第六、七章的内容而重新组织的。

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省略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省略了教材的部分内容。

省略部分有:第六章第五节关于"学校创建特色的一般过程"的问题,第七章第一节关于"为什么要关注学校文化"的问题。

各章节中一些更加具体问题的省略,不一一列举,请学员们对照讲义的内容。

凡是省略部分,不列入考试范围。

二、关于调整和拓展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结合学校管理实际以及引进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调整和拓展。

1、关于创建学校特色的外部条件(见教材P.162)a.把教材中"经济体制改革为学校创建特色注入了活力"调整为"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提供了社会土壤";b.在教材提出的两个外部条件之外,我们增加了一个条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普及基础教育,为学校创建特色提供了发展动力";c.为了便于学员们理解和记忆,我们以相近的句型结构统一了三个外部条件的表述方式:"......提供了社会土壤"、"......提供了政策保障"、"......提供了发展动力"。

2、关于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问题(见教材P.173)为了更好对应于"目标优化模式"、"内容优化模式"、"方法优化模式",我们把教材中的"系统优化模式"调整为"管理优化模式",从而构成了"目标"、"内容"、"方法"、"管理"的系统。

3、对教材中第七章的处理(见教材P.178)在教学中,我们把教材中原来共四节的内容,整合为"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等两个问题。

4、关于校园文化的"制度形态"问题(见教材P.182)我们把教材中"法令的"、"道德的"、"行政的"的表述方法,调整为"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管理体系"的表述方法。

5、优化校园环境--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与隐形的人文素质培育(见教材P.199)根据校园环境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把校园环境建设区分为"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与"隐性的人文素质培养"两个方面。

显性的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绿化、环境卫生、文化设施等,隐性的校园环境建设包括人际关系、心理环境、工作情态等。

隐性的环境情景,更深入和深刻地影响着师生们的工作和学习,而又更容易为人们所忽略。

三、教材中的图示和案例,在学习中要特别关注教材中,对"学校文化的构成",作者以"图示"的直观方式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揭示得很清楚(见教材P.182《图7-1》),请学员们在学习中要深入分析领会《图示》的内容。

为了能够更具体地说明问题,作者引用了不少案例辅助理论的说明。

教材中凡是以"楷体"字体标列出来的内容,需要认真阅读、领会。

内容学习辅导在学习本讲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理解和掌握的基本内容1、学校特色的基本特征。

(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2、学校创建特色所需要的内部条件。

包括:a.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长(校长的个性特征)b.要有一支"教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群体特征)c.要有一种有利于特色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文化特征)d.要有一套保障特色建设的设施设备(办学条件的硬件特征)3、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

(目标优化模式,内容优化模式,方法优化模式,管理优化模式)4、校园文化的构成。

(包含"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范畴,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校园文化的结构系统,见教材P.182《图7-1》。

)5、校园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6、校园环境建设的显性方面(物质文化建设)与隐性方面(人文素质培育)。

二、要识记的基本概念1、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

2、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

3、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三、要思考的几个问题1、学校为什么要创建特色?2、如何理解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3、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指哪些人?他们之间具有什么角色差别?要点讲解本讲要点,共有六个问题:一、学校为什么要创建自身的办学特色二、学校特色的涵义和特征三、创建学校特色的条件四、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五、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六、校园文化建设一、学校为什么要创建自身的办学特色(一)是时代的召唤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社会变革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挑战。

(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学校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战略。

(二)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制改革,产生了多种办学体制,多种办学模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特色决定着学校的身价和地位,是学校的生命。

(三)是办学规律的体现丰富多样的物种,构成了万物竞生的大千世界。

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肤色语言的差异,构成了异趣纷呈的人类社会。

所属类型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办学目标不同,管理模式不同,决定着学校不同的办学实践方式。

"千校一面"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形成特色,是自我优化的必然选择。

二、学校特色的涵义和特征(一)学校特色的涵义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

(二)学校特色的基本特征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与个性之中,个性的优化丰富这共性。

人有我优,人无我有。

2、独特性和优质性的统一。

"特色"的讨论前提:必须具有优质性。

"优质性"的标志:科学的,先进的,成功的。

3、独特性和稳定性的统一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淀积而成。

三、创建学校特色的条件(一)外部条件1、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为学校创建特色提供了社会土壤。

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人才规格,培养模式2、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学校创建特色提供了政策保障。

行政部门简政放权学校评估制度改革树立办学效益观念3、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普及基础教育,为创建学校特色提供了发展动力。

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增长了对教育的需求"教育消费"观念的形成强化了"消费选择"的社会性行为学校创建特色提供了"消费选择"的现实可能(二)内部条件1、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长(校长的个性特征)2、要有一支"教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群体特征)3、要有一种有利于特色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文化特征)4、要有一套保障特色建设的设施设备(办学条件的硬件特征)四、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一)目标优化模式遵照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依据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校的育人目标,达到优化全局、形成学校特色的目的。

(华师附中"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广州执信中学的"崇德瀹智",等)(二)内容优化模式抓住教育内容的某一方面作为"突破口",对学校实行整体优化,形成鲜明的特色。

(广州市109中的"美育特色",韶关南雄市原南雄二中的"德育特色")(三)方法优化模式教育思想特色。

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上的、高层次的、带有指导性的方法。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涌现了不少促进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知教育"、"美乐教育"等。

教研教改特色。

教研教改本身包含着对方法的实验研究和改革创新,可以分为"整体启动"和"单项启动"不同类型。

如"整体改革试验特色"、"反刍教学法"、"四分(分程度、级,分学习组,分学课与习课,分读、做、改、比四步骤)"等。

(四)管理优化模式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如"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

五、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一)如何理解"校园文化"1、校园文化的内涵所谓"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

2、校园文化的构成包含"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范畴。

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

校园文化的结构系统(见教材P.182《图7-1》):制度形态--校规: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管理体系精神形态--校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物质形态--校貌:生态环境,师生形象,校舍构筑3、校园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亚文化"现象(社会文化在校园内的反映)具有"综合性"(历史的综合,校内外的综合,代际间的综合)具有"对立统整性"具有"计划性"、"目的性"4、校园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二)学校特色就是校园主流文化的现实载体1、校园主流文化的表现形态制度形态--校规: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管理体系精神形态--校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物质形态--校貌:生态环境,师生形象,校舍构筑2、学校特色就是对校园主流文化某些方面的凸现或强化将学校的制度、精神、物质等文化形态特征体现在办学的目标追求之中(目标优化模式),通过强化某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或选择优化某些方法,表现学校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特征(内容优化模式,方法优化模式),将校规、校魂、校貌的精神特质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模式之中(管理优化模式),以达至优化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行为特征,提高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效益和质量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