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全稿2)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全稿2)
课堂教学改革的立论点:
实现学生真实、真正 的发展
一、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视 角与研究问题的根本转换
从传统走向现代: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讨论“一堂好课的 标准” 90年代: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进入21世纪,研究主题:对课堂教学教与学 的行为分析,探讨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是 如何实现发展的
研究的问题:
数学课程文化的内涵、特征
审美体验
理性思考
实践创造 关键问题是:确定性与解释性关系
数学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
多元文化背景下数学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
(三)研究学生,实施有效的 发展性教学策略
一个案例:课上提问次数越多越好吗?
对一堂几何课的观察: 提问:105个问题 记忆性问题74.3% 推理性问题21.0% 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的“结构性 问题” 学生齐答 占41.9% 教师鼓励、赞赏 占74.3%, 打断学生或消极批评 占13.3% 提问无停顿86.7% 练习:由低到高,小步,多练,勤反馈 7道题 31分钟(67%左右) 语言互动分析: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方式
游长城 (第一稿)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我们来到了八达岭长城, 长城上真热闹! 有人吃力地上山, 有人轻松地下山, 还 有人在照相。 我爬了一半儿就累了, 于是坐在了大石头上休息。 忽然, 我看到一位叔叔由于天气炎热的原因, 买了一块 清爽糖, 但他打开包装却毫不在乎地顺手把包装纸扔 到地上。我马上严肃地走过去说:“叔叔, 您这样一来做 是不对的。一, 您这样一来做破坏了环境卫生, 大家应 该保护环境, 爱护着美丽的花园。二, 您这样一来做太 对不起清洁工人们了, 人家辛辛苦苦保持卫生, 到您这 里还破坏。所以您不应该这样做。” 那位叔叔说“对 不起, 我错了。” 于是叔叔把纸捡了起来, 扔进了果 箱。 我觉得知错就是好人。
验、解释和假设 3.学习情境、先前经验以及学习群体, 是促进学习的基本条件
学习的本质
第一,满足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⑴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需要 ⑵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需要 ⑶增强体魄及提高文化修养的需要 第二,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积极参与教学 实践活动主动构建的过程,能动的改造过程 第三,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 改革的几点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 裴娣娜
引言一: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 面对的三个挑战性背景
1 .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城市化建设的 推进,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终身学 习以及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要求;
2.多元文化与多种价值取向并存化
价值选择;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 现代教学的教学观
建构性学习过程
研究三个问题: (1) 学习的实质:经验系统的重新 组织、改造和转换 (2) 学习的过程 (3)促进学习的条件
学习情境
先前经验 学习群体 主动构建活动 经验系统变化
几个基本命题
1.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 2.教学的实质在于,创设一定的情境。 支撑、促进学习者主动生成自己的经
1.关于教学的基础性问题
一种看法:基础,就是知识基础,将知识 基础窄化为在各门学科中需要背诵与考核 的知识点。
另一种看法: 批判学科知识的预定性、封 闭性,认为应从文本学习转向体验学习。 争论的关键:要确立什么样的知识观。
2.关于课堂教学面向生活实际问题
争论点: 课堂教学面向生活实际的定位问题。
多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价值观并存
理想的价值取向与日常生活层次的价 值取向并存; 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并存;
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极端个人主义价
值取向并存。
3.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
计划的实施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
求。
引言二:
从学生的两篇作文所想到的
一个高二的学生对作文的评析
…… 以上是我对《人生境界》两篇文章的比较。但我 有一点想请教老师: 今天杨老师教我们写文章要真实,要站在自己的角 度去写,不要去胡编乱造。我理解就是不要为文章而 写文章。但我们真的能达到这一步吗?其实我们都愿 意写出我们的内心感受,写出我们真正的认识。但作 文的要求,批卷的要求,考试的要求却往往竭制了我 们。在作一篇文章前,我们必须看清要求,在我们准 备说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时又出于批卷的要求,分数 的高低打消了念头。 我们现在的学习说句实话就是为 了高考。
核心内涵 理解与交流 批判性思考 审美体验 关键的问题是:规范性与表述性关系 研究问题 (1)语文学科的文化学特征分析 (2)多元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3)理解与交流方式和途径 (4)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 (5)审美体验的方式与途径
数学学科课程文化研究
数学的文化性
(1)数学的科学、逻辑语言 (2)基本的思维方式,重要的思想方法 (作为一种计数文化以思维为特征) (3)理性的艺术和理性的精神 坚持探索、富于创新的独立人格 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的批判精神 富于灵感、敢于挑战权威的怀疑精神 (4)广泛的渗透性和无限的发展性,相对的独 立性和自律性
4.评课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
理想标准
目标:学生会学习、会创造
现实标准(基本
标准):
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
学科特色
四、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 基本思路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现代教学的 教学观 (二)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 科学性与人文性、社会性相结合 (三)研究学生,实施有效的发展性教学策略 (四)体现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五)研究课堂教学,进行教与学的行 为分析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1.理论基础考察——合作交往与学生发展 2. 合作学习的目标定位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 在合作交往中发展学生主体性 3.合作意识和合作的行为表现 集中表现为社会交往意识、社会角色规范和 社会交往技能 (1)倾听(尊重与信任) (2)交流(理解与沟通) (3)协作(互助与竞争) (4)分享(体验与反思)
1.“课程文化”核心概念的界定 2.课程文化的内涵(课程文化的存在形态) (1)多元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 (2)现代学校课程内容文化 “仁爱与情感” “和谐” “价值与信念” (3)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课 程实施文化 3.语文、数学学科课程文化研究(课堂教学,应 体现不同学科的文化性)
语文学科课程文化研究
正是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抽
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 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等诸 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课堂教学成 为一个完整的认识与发展过程。
现代学习观:
学习的选择性 学习的实践性 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的社会性 学习的创新性
(二)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 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学习的基本结构要素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的反思与评价
学习策略与方法
学习条件
学生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接受性学习:
(1)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 (2)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 (4)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
探究性学习:
(1)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 为主要任务 (2)以解决问题为主题 (3)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 非指导性 (4) 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
真实性的学习过程,是否只在与现实生活 联系中才存在?
学习文本教材,是否就是以学生在头脑中 “复制”教材为目标,只有面向生活实际 才是教学的起点?
3.关于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是传统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 应被批判,还是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 探究性学习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还是 学习方式“之一”?
4.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及基本过程
(1)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接受的与探 究的
(2)主体参与的基本过程
兴趣──分析──创意──操作──评价
5.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度分析 学生高的参与度,一是能动性,二是全面性 6.主体有效参与的基本条件 (1)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 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 (2)创设问题的情境 (3)引导思路,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有较高的 思维活动的质和量 (4)注意个别差异,尤其是对那些主体参与度低 的学生 (5)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不断 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7.课堂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的现状调查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接受性与探究性两种 学习方式,各有自身的基本特点,不能取 代。
三、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理论与 实践问题
理论探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
观点分歧: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特殊认识过程 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过程 是“对话”、“交流”、“沟通”,特殊的人际 交往活动过程
2.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基础知识的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 方法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与人文统一 知识的综合与整合
3.如何体现发展性教学策略
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与实践策略) 合作学习(交往意识、角色规范与交往 策略) 差异发展(理性分析与主动建构策略) 体验成功(反思、评价与创造策略)
2.体现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
基础性 发展性(建构性、生成性,差异性) 开放性 文化性
3.现代课堂教学构建的若干基本问题
(教师主导)学生有效参与问题 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群体与个体关系(差异发展) 课堂内容人文与科学结合问题 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动态的教育资源)
1.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价值取向
2.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1)教学面向生活实际,加强实 践性问题 (2)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问题 (3)学科内容的整合和综合问题
3.课堂教学策略、模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