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病毒
传染源: 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者: 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得病,1~5 岁小儿发病者最多。近年来,小儿普遍 服用疫苗,故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
感染特征: 1、病毒在肠道中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 2、不同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临床综合征,同
一种病毒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疾病;
3、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亦可通过呼吸道; 4、感染过程中形成病毒血症
主要疾病类型: 1、脊髓灰质炎 2、无菌性脑膜炎、脑炎 3、疱疹性咽峡炎 4、手足口病 5、流行性胸痛 6、心肌炎和心包炎 7、眼病(70型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潜伏期一般为7~14日。按症状轻重及有 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 痪型及瘫痪型。
无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 经系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颈背强 直、肌痉挛、皮肤感觉过敏等。脑脊液 检查结果符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压力 增高。
瘫痪型 : 约占感染者的0.1~2%,其特 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 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 变,导致肌肉瘫痪,
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血清中最 早出现特异性IgM,2周后出现IgG和IgA。 保护性中和抗体,可维持终身。病后对 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二次发病者罕 见。
肠道感染病毒
种类多:小RNA病毒科:人类肠道病毒 呼肠病毒科: 轮状病毒属 肠道腺病毒 杯状病毒 星状病毒
第一节 肠道病毒
包括:
脊髓灰质炎病毒(1,2,3型) 柯萨奇病毒(A,B组)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抗原性都不一样,目前共有67个血 清型,D、C抗原为型特异性抗原;
➢肠道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
免疫性: 感染后产生型特异性抗体IgM,IgG
和SIgA,对同型有保护作用,其中SIgA 最重要
微生物学检查: 1、检测病毒或病毒抗原 2、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RT-PCR) 3、细胞培养------非临床常用方法
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严密消毒可能污染的物品; 2、治疗主要及时输液,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口服减毒活疫苗 :各加服Ⅰ、Ⅱ、Ⅲ型 三价糖丸1粒,每次间隔1个月。以凉开 水送服;切忌用热水,以免将病毒杀死 而失败。4足岁时加强免疫。服完后,免 疫力基本可维持终生。
缺点:VAPP
脊髓灰质炎死活苗的比较
项
疫苗
目
:
活疫苗
( OPV)
死 疫 苗 ( IPV)
接种方法 口服糖丸
肌肉注射
抗体产生 血清抗体、分泌抗体 血清抗体
细胞免疫 间接免疫
稳定性 付作用
有 能通过接种者粪便 排毒免疫更多人群
差 ,不 易 保 存
极少数引起疫苗相关 脊髓灰质炎
无 无
易保存 无
免疫效果 更好
好
第2节 轮状病毒
1、双链RNA病毒(分节段基因),双层衣壳, 无包膜;
2、共11个基因片段,分别编码6个结构蛋 白和5个非结构蛋白
质失衡; 3、特异性减毒活疫苗正在研究中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人类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及免疫性
2. 简述肠道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3. 试述肠道病毒所致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疾病。 4. 解释轮状病毒
3、VP7、VP4为重要的中和抗原;
4、根据内衣壳VP6的抗原性,轮状病毒可 分7个组,A~~C组HRV可致人类腹泻;
5、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耐酸碱 (PH3.5~~10)
轮状病毒
×150000
A组HRV致病特点:(一般为自限性) ①6月~2岁婴幼儿; ②粪-口途径; ③秋冬季多见; ④严重胃肠炎(秋冬季腹泻)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 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 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 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 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 和抗体。
顿挫型(轻型):约占4~8%,病毒侵 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 性,可出现①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 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 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②胃肠 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 部不适等;③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 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迅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