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基处理检测报告范本

地基处理检测报告范本

XXXXXXXXXXXXXX地基处理检测报告
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
检测报告
工程名称:XXXXXX地基处理检测
检测地点:XXXXXXXXXXXX
检测日期: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
2013年06月14日
目录
1 工程概况 (1)
2 工程地质概况 (1)
3 试验目的 (3)
4 试验范围 (3)
5 检测依据 (4)
6 检测方法 (4)
6.1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4)
6.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5)
7 检测结果 (5)
7.1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结果 (5)
7.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 (5)
8 检测结论 (6)
附1:检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2: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综合成果图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3: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曲线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工程概况
XXXXXXXXX我检测单位于2013年6月6日至6月7日对该场地随机抽取的11个检测点(3个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点;8个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点,检测深度自基底至以下5.0m)进行现场检测。

试验点布置见附1“检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本次试验期间,场地及周边无振动、电磁干扰等影响,满足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静载荷试验的场地环境要求。

2 工程地质概况
本次勘察查明,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主要由耕土、粉土、粉砂和圆砾构成,现分述如下:
①耕土:灰色,层厚0.3~1.4m,主要成分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含大量植物根系及塑料薄膜。

松散~稍密,稍湿~很湿(勘察时融雪)。

②粉土:黄褐色,灰色,埋深0.3~3.3m,层厚0.5~6.0m,含少量植物根系,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弱。

可塑,松散~稍密,稍湿~很湿。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00kPa。

②-1粉质粘土:灰色,黄褐色,埋深在0.4~2.4m,层厚0.4~2.5m,呈透镜体或薄层分布,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可塑,稍湿~很湿。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00kPa。

②-2细砂:黄褐色,灰色,埋深0.3~6.5m,层厚0.3~3.0m,稍密~中密,稍湿~湿。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00kPa。

②-3圆砾:青灰色,埋深2.1~2.8m,层厚0.4~1.1m,颗粒磨圆度较好,呈圆状-亚圆状。

一般粒径2~30mm,最大粒径250mm,骨架颗粒基本连续接触,以细砂、中砂充填。

该层呈透镜体分布,中密~密实,稍湿。

地基
承载力特征值f ak=250kPa。

②-4中砂:青灰色,埋深3.6m ,层厚1.9m,该层呈透镜体分布。

颗粒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大小均匀,中密,稍湿。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 ak=120kPa。

③粉砂:灰色、黄褐色,埋深在1.0~6.0m,层厚0.3~4.9m,且局部地段与粉土层互层。

稍密,稍湿。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00kPa。

③-1粉土:黄褐色,灰色,埋深2.0~5.0m,层厚0.3~2.8m,呈透镜体或薄层分布,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弱。

松散,湿~稍湿。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10kPa。

③-2细砂:黄褐色,灰色,埋深1.3~5.9m ,层厚0.4~4.1m,松散~中密,稍湿。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30kPa。

③-4中砂:青灰色,埋深4.0~5.0m ,层厚0.3~0.8m,该层呈透镜体分布。

颗粒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大小均匀,中密,稍湿。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50kPa。

④圆砾:青灰色,埋深1.8~8.0m,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最大揭露厚度22m。

颗粒磨圆度较好,呈圆状-亚圆状。

一般粒径2~40mm,最大粒径80mm,骨架颗粒基本连续接触,以细砂、中砂充填,局部地段夹砂土、粉土薄层。

稍密~密实,湿~饱和。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250kPa。

④-1粉土:黄褐色,灰色,埋深4.3~10.9m,层厚0.3~1.8m,呈透镜体或薄层分布,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弱。

稍密~中密,稍湿~饱和。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20kPa。

④-2细砂:青灰色,埋深在3.5~17.0m,局部地段呈透镜体分布,在AZK25~AZK27钻孔附近,深度20m以下分布细砂层,且钻进2m,未揭露地层,
颗粒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大小均匀。

松散~中密,稍湿~饱和。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30kPa。

④-3粉砂:灰色、黄褐色,埋深在6.0~6.2m,层厚1.2~1.4m,且局部地段与粉土互层。

中密,稍湿。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50kPa。

④-4粉质粘土:灰色,黄褐色,埋深6.4~12.3m,层厚0.4~0.8m,呈透镜体或薄层分布,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可塑,稍湿。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30kPa。

④-5中砂:青灰色,埋深6.5~12.3m ,层厚0.3~0.4m,该层呈窝状透镜体分布。

颗粒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大小均匀。

中密,湿~饱和。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20kPa。

本次勘察期间场地地下水水位埋深约7.7m,受附近场区农田灌溉抽取地下水及区域降雨、融雪补给影响,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较大,地下水丰水期一般在10月底至次年5月底,丰水期地下水水位埋深6m左右,地下水枯水期一般在5月底至10月底,枯水期地下水位埋深约8~9m,水位年变化幅度2~3m。

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由大气降水、农田灌溉和地下径流补给为主,以地面蒸发和地下径流的方式排泄。

其它有关勘察资料详见勘察报告。

3 试验目的
检测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定处理后换填圆砾层的密实度。

4 试验范围
本次地基处理检测只对本场地自基底至以下5.0m深度范围检测。

5 检测依据
①《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②《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③《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④业主提供的勘察、设计文件及相关资料。

6 检测方法
6.1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采用JCQ-302手动液压分级加荷载荷仪。

载荷仪承压板形状为圆形,面积为1.0m2,油压分级加荷,3个载荷试验点(ZH01、ZH02、ZH03)共分8级加荷,分级荷载为预计最大加荷的1/8,每级加荷增量75kPa,最终荷载为600kPa;利用位移传感器观测沉降,沉降精度达到0.01mm,稳定标准为连续两小时沉降量每小时不超过0.1mm。

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例规定:
①当p-s曲线上有较明显的拐点时,拐点所对应的压力为比例界限,比例界限压力值即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②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③当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可取s/d =0.01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荷量的一半。

土的变形模量应根据p-s曲线的初始直线段,可按均质各向同性半无限弹性介质的弹性理论计算。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变形模量E0(MPa),可按下式计算:
E0=I0(1-μ2)pd/s
式中 I0————刚性承压板的形状系数,圆形承压板取0.785;方形承
压板取0.886;
μ————土的泊松比(碎石土取0.27,砂土取0.30,粉土取0.35,
粉质粘土取0.38,粘土取0.42);
d ————承压板直径或边长(m);
p ————p-s曲线线性段的压力(kPa);
s ————与p对应的沉降(mm)。

6.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对处理后的圆砾层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采用车载63.5kg动探仪,记录每贯入10cm所需锤击数N63.5,经过校正判定地基土(圆砾)密实度。

7 检测结果
7.1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结果
编制静载试验结果数据汇总表并绘制p-s、s-lgt曲线(见附2)。

3个试验点(ZH01、ZH02、ZH03)的p-s曲线均属于渐进型的缓变形光滑曲线,不存在明显的比例界限,且最大荷载时没有呈现破坏趋势。

取s/d=0.01(d为圆形压板的直径)对应的荷载,其值均超过最大加荷量的一半,因此取最大加荷量的一半(即300kPa)作为各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平板载荷试验成果统计表(表一)
7.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表二)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表4.1.8条规定,由上述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可知,圆砾层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点锤击数N63.5=16~30击/10cm,平均击数25.35击/10cm,密实度为中密~密实。

8 检测结论
所测3个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点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均为300kPa,满足设计要求;圆砾层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点锤击数N63.5=16~30击/10cm,平均锤击数N63.5=25.35击/10cm,密实度为中密~密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