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医学名词及其解释
呼吸衰竭
指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造成机体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症
急性呼吸衰竭
指原来呼吸功能正常,因溺水、电击、药物中毒、神经-肌肉疾患、重症肺炎等突发因素导致肺功能的急性衰竭, 如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代表的呼吸衰竭
肺内分流
指混合静脉血未与肺泡气体接触而直接进入动脉循环
电击伤
指一定强度的电流直接接触并通过人体后导致的损伤及功能障碍
淹溺
指被液体介质淹没并造成原发性呼吸功能受损的过程
冻伤
在一定条件下由寒冷作用于人体,引起局部的甚至全身的损伤
烧伤
由火焰、高温固体和强辐射热引起的损伤称为烧伤。常见的有:热烧伤,电烧伤、化学烧伤、放射性损伤。狭义的烧伤是指热液或蒸汽导致的热烧伤
心肺复苏
是基础生命支持的主要内容,是指用人工的办法帮助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尽快建立呼吸与循环,从而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氧供应,为进一步挽救病人的生命打下基础
生命链
由早期通知急救系统,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给予高级心脏生命支持组成
休克
是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后发生的,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降低和机体真毛细血管网内严重灌注衰竭为特征,并导致各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上消化道出血
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或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急性重症胆管炎
由于胆管梗阻和细菌感染,胆管内压力升高,肝脏胆-血屏障受损,大量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造成以肝胆系统损害为主,合并多器官损害的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
高钙血症
血清钙浓度>2.6 mmo1/L(10.5 mg/d1),或离子钙升高>1.2 mmo1/L(4.8 mg/d1),称为高钙血症。确诊前应先除外由高蛋白血症引起的假性高钙血症
代谢性碱中毒
指体内酸丢失过多或者从体外进入碱过多的临床情况,主要生化表现为血 过高,PaCO2增高。临床上常伴有血钾过低,部分可伴有高血压
指原发性PaCO2升高导致pH下降的临床情况。根据发病的快慢可分为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和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开放性气胸
由火器伤或锐器伤造成胸壁缺损创口,胸膜腔与外界大气直接相交通,空气可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形成开放性气胸
连枷胸
严重的闭合性胸部损伤导致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使局部胸壁失去肋骨支撑而塌陷,出现反常呼吸,即吸气时塌陷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称为连枷胸
缺血性脑卒中
指因脑局部供血障碍引起缺血、缺氧所致脑组织坏死、软化,从而产生脑功能缺损的相应临床症状
脑复苏
在心肺复苏的基础上,为减轻心脏骤停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进行的一系列综合性治疗,以达到部分或全部恢复脑组织的功能即称为脑复苏
延续生命支持
指针对原发病或复苏并发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纠正低血压、休克、纠正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防治肾衰竭、改善心肺功能和系统灌注,尤其是脑的灌注,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心脏骤停
任何病人因心脏病或者非心脏病的其他原因, 在未能预计的时刻,心脏突然停止排血,称之为心脏骤停
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的急性并发症,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升血糖激素增加,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射紊乱,临床上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指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等急性损伤24小时后同时或序贯性地出现两个以上系统或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即急性病人因多个器官功能障碍而无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
抽搐
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强烈收缩, 发作形式可以是强直性、阵挛性和混合性等多种形式,临床上具有突然发作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腹痛
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
心肺脑复苏
指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和保护与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是临床医学尤其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脏性猝死
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死亡,在瞬间发生或在产生症状后一小时内发生,病人可以有或没有已知存在的心脏疾病,但死亡的发生或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必须是不可预知的
回归热
指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地交替出现,也称再发热
昏迷
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是高级神经活动高度抑制的表现。临床上将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
咯血
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挤压综合征
外伤后,血液和组织蛋白破坏分解后的有毒代谢产物被吸收入血液,引起外伤后急性肾小管坏死,可引发急性肾衰
中暑
是由于高温环境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或)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和( 或) 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产热和从环境中获得的热量不能与生理性散热达到平衡,致使体内热量积蓄,引起体温升高
呼吸性碱中毒
指由于肺通气过度使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升高的情况,分为急性及慢性呼吸性碱中毒两大类
代谢性酸中毒
是细胞外液H+增加或 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 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按不同的AG值,可分为高AG正常氯型及正常AG(阴离子间隙)高氯型代谢性酸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
急性心肌梗死
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依赖其供血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进而导致心肌组织不可逆性死亡
心力衰竭
指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脑卒中
环甲膜切开
是经皮肤在环甲膜处作一个切口,以确保紧急情况下病人气道畅通的急救技术
气管插管
指将气管导管经鼻或口直接插入器官的过程,目的是建立有效和畅通的气道
同步电复律
也称为复律、同步直流电休克或同步电休克疗法,是终止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一种治疗手段
急救半径
指急救单位执行院外急救服务所覆盖的区域半径,缩小急救半径是急救单位能快速到达现场的重要条件之一
常见医学名词及其解释
医学名词
解 释
发热
指病理性体温升高,由致热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
弛张热
指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常超过1℃,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
间歇热
指体温突然上升后持续几小时又突然下降至正常,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 日后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
脓毒症
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符合两项或两项以上SIRS的体征并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
口咽通气管
是一种辅助通气措施,又称为口咽通气道。仅限无咳嗽和呕吐反射的昏迷病人使用
鼻咽通气管
又称鼻咽通气道。可代替口咽通气管进行辅助通气。可用于清醒或浅昏迷的病人
环甲膜穿刺
是当危及生命的气道梗阻出现时,使用针头紧急从环甲膜穿刺气道的技术
低血容量性休克
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
过敏性休克
是指外界一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累及多脏器的症候群
心源性休克
是由于严重的心脏泵功能障碍,心排出量急剧降低,不能满足器官和组织代谢的需要,而发生周围循环衰竭和严重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胰腺炎
指各种致病因素使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并产生自身消化所引起的急性化学性炎症,临床以急性腹痛、发热伴恶心、呕吐以及血与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一般分为水肿型(间质型)、出血坏死型( 重型) 和化脓型三类
急性肾衰竭
指因肾脏本身或肾外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降低,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等渗性脱水
又称混合性脱水,即水与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因而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外科病人最易发生此种脱水
低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又称缺盐性脱水,以电来自质的丧失为主。与失水相比,电解质的丧失较多,因而细胞渗透压低于正常
高渗性脱水
又称单纯性脱水,以失水为主,电解质丢失相对减少,因而细胞外渗透压高于正常值
水中毒
细胞外液低渗,水分过多,超过机体特别是肾脏代偿的能力,导致细胞内水过多( 细胞内水肿) 并产生一系列症状者称为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