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小麦)小麦栽培技术一.高产小麦的土壤条件(一)实现高产的土壤指标小麦适应性广,各种土壤均可种植.但要达到高产、稳产,必须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高产麦田的耕作层深度一般为20cm以上,土壤容重1.2g/cm3左右,孔隙度为50-55%(其中非毛管孔隙:15-20%),水气比例:1.0:0.9—1.0 ,有机质含量:砂壤土1.2%以上;粘土2.5%左右,其中易分解的有机质要占50%以上,土壤含氮量0.1%以上,小麦生长期间水解N70mg/kg左右,速效P含量> 15mg/kg,速效K含量大于120mg/kg,土地平整,地面坡降小于0.1%-0.3%,有利灌排,土壤PH6.8-7.0左右。
(二)麦田整地方法整地质量直接影响到播种质量,麦田整地质量要求达到深、透、细、平和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整地方法因地而异,有的地区冬春干旱,要注意抗旱保墒;有的地区雨水多,要防止烂耕烂种。
1、稻茬麦田整地稻茬田含水高,质地粘重,宜耕期短,耕整难度大,必须在水稻生育中后期,加强水分管理,在稻田四周开挖排水沟。
在水稻收获前适时干田,一般在水稻收割前10天左右停止上水,收稻时土壤表土发白,脚踩不下陷,耕出的土块易散碎时为宜耕期,立即进行随耕随耙随播种。
早中稻收后距小麦播种有较充裕时间,应进行耕翻晒垡,使土壤风化,改善理化性状,播种前,应再浅耕,耙碎作畦。
机耕整地可采用旋─耕─旋的方法,先旋耕灭茬,后用铧犁耕翻,再用旋耕犁碎垡。
晚茬稻收割迟,种麦季节紧,必须边收割边耕边耙,边播种。
南方麦区稻茬麦面积大,为克服稻田整地费工、缓解稻麦两熟季节紧、劳力紧张的矛盾,近年来发展了稻茬少、免耕种麦技术和反旋灭茬秸秆还田技术。
少免耕种麦减少了耕作程序,比耕翻种麦省工节本,有利于适时播种。
免耕麦田表土平整,播种深度一致,小麦出苗快而整齐,出苗率高,有利苗期早发,前期干物质积累较快。
但少,免耕种麦杂草较严重,肥料施得浅,易流失,根系在土壤0-10cm分布比例大,在土壤下层根量比例小,在生长中后期,易出现早衰现象。
因此,少、免耕种麦必须推广应用综合配套技术,在播前要施用高效低毒除草剂,减轻草害;在人工或机械条播后,要开沟覆土,消灭露籽;针对少免耕麦的吸肥特性,应施足基肥,早施苗肥,增施有机肥,化肥深施,平稳促进和适当增施拔节孕穗肥预防早衰。
目前各地少、免耕种麦的方法有稻板茬撒播、条播、点播和免耕机条播等几种方式。
2、旱茬麦田整地>>TOP<<前期为玉米高梁等早熟作物,收获后采用秸秆还田反旋灭茬机旋耕灭茬,及时深耕耙地,并注意蓄水保墒,播种时墒情好,则浅耕、随耙随播种,墒情不足,及早耙地,抢墒播种,播后镇压。
若前茬为甘薯、大豆等晚秋作物,收获迟,季节紧,应边收边耕,随耙随播,播后镇压保墒。
棉麦两熟麦田,需加强棉田后期管理,促棉花早熟,尽早清茬,抢时抢墒,随耕随耙随播种,或在棉花行间套播。
绿肥茬,要在小麦播种前20-30天耕翻掩青、顺犁沟翻压,做到不漏翻、不冒青。
二.小麦需肥特性与合理施肥(一)小麦的需肥特性小麦对N、P、K三要素的吸收量因品种、气候、生产条件、产量水平、土壤和栽培措施不同而有差异。
综合各地资料分析,小麦每生产100kg 籽粒和相应的茎叶,约需吸收N3kg左右;P2O51.0-1.5kg,K2O:3-4kg。
冬小麦一生中对N、P、K吸收有两个高峰。
对N的第一个吸收高峰在分蘖至越冬始期,吸收量占总量的20%左右,越冬期间吸收量仅占总量5%左右,返青后N的吸收量有所增加,拔节-开花期出现第二个吸收高峰,吸收量占总量30-40%,开花后对N仍有少量吸收。
小麦对P、K吸收在分蘖-越冬始期出现第一个峰值,占总吸收量10%左右,至拔节期P吸收量占一生30%左右,K达50%左右。
拔节至开花期出现第二个吸收高峰,吸P量达总吸收量的40%,吸K量占总吸收量50%。
开花后P吸收量仍达20%,K则停止。
>>TOP<<近年研究表明,增加拔节至开花期N、P、K的吸收比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量。
(二)施肥量的确定目前生产上多采用以产量定施肥量方法,小麦产量指标确定后,根据小麦吸肥量、土壤基础肥力、肥料种类、数量和当季利用率及气候等条件综合确定。
其计算方法是:计划产量肥料计划产量对养分吸收量(kg/公顷)-土壤当季养分供给量(kg/公顷)需要量(kg/公顷) =───────────────────────────肥料中营养元素含量(%)×当季利用率(%)根据现有研究:一般每生产100kg小麦需施N4-5kg左右;4500 kg/公顷产量水平需施氮180-220公斤左右,6000 kg/公顷产量水平需施氮240-270公斤左右,7500 kg/公顷产量水平需施氮270-300公斤左右,弱筋小麦应适当降低施N量。
注意增施P、K肥,N:P2O5:K2O 应达1:0.4-0.6:0.4-0.6。
(三)肥料的运筹原则>>TOP<<1、肥料对器官促进效应据原江苏农学院不同叶龄期施氮效应期试验(1977-1978)结果:速效N肥作基肥施用,2/0叶期开始得力,3/0、4/0、5/0叶期显著得力,6/0叶期效应开始下降,7/0叶期效应显著下降;不同叶龄期追施适量速效氮肥,对叶片促进效应关系是:n叶露尖施肥,(n+1)叶期效应开始,(n+2)-(n+3)叶期为显著效应期,(n+4)叶期效应开始下降,(n+5)叶期效应显著下降;不同叶龄期施氮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是:穗数随追肥叶龄期推迟而下降,每穗平均粒数和粒重则随追肥叶龄期推迟而上升,迟到孕穗初期适量追肥仍有增粒增重的效果,产量以用作基肥、苗肥、拔节孕穗肥增产效果显著,腊肥和返青肥虽较对照增产,但肥料报酬率低。
2、肥料运筹原则根据小麦需肥特性,肥料运筹应掌握,在冬前分蘖期有适量的速效N、P、K供应,以满足第一个吸肥高峰对养分的需要,促进分蘖、发根、培育壮苗,越冬至返青期间是小麦一生中需肥较少时期,应适当控制肥料供应以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培育高光效群体,拔节─开花是一生中吸肥的最高峰,施肥最大效率期,必需适当增加肥料供应量,以巩固分蘖成穗、培育壮杆,促花、保花,争取穗大粒多,抽穗开花以后,要维持适量的N、P营养,延长产量物质生长期的叶面积持续期,提高后期光合生产量,保证籽粒灌浆,提高粒重。
在确定肥料运筹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小麦专用类型、肥料对器官的促进效应、以及地力、苗情、天气状况等因素。
根据各地高产经验,中筋、强筋小麦生产中N肥可采用基肥:追肥为5:5的运筹方式,追肥主要用作拔节孕穗肥,少量在苗期施用或作平衡肥,弱筋小麦宜采用基肥:追肥7:3的运筹方式,以实现优质高产。
晚茬麦采用独秆栽培法的群体,N肥基肥:追肥可采用3-4:6-7,以保穗数、攻大穗。
秸秆还田量大的麦田基肥中N肥用量需适当增加。
磷钾肥提倡50-70%基施;30-50%在倒4叶-倒5叶追施。
>>TOP<< 三.小麦需水特性与灌排技术正常生长的小麦,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含水量约为60-80%,保持小麦植株光合、蒸腾、吸收、运输等功能所需的水分平衡,防止水分亏缺,是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和获得高产的基础。
(一)小麦需水特性1、小麦的耗水量小麦耗水量包括一生中直接用于正常生理活动、保持植株体内水分平衡的生理需水和为小麦高产创造良好体外环境的生态需水两部分所消耗的总水量,它包括株间土壤蒸发、植株蒸腾、地下渗漏及植株中所含的水分,小麦一生中总耗水量约为400-600mm,即4000-6000M3/公顷,其中植株蒸腾占60-70%。
小麦每生产1kg籽粒需要耗水约800-1000kg。
小麦一生耗水量多少受气候、土壤、栽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2、小麦不同生育时期耗水量播种至越冬阶段:苗龄小、群体叶面积小,气温较低,小麦生理生态需水均较少,阶段耗水占总耗水15%左右;越冬期间,气温低,麦苗生长缓慢,耗水仅占一生5%左右;返青后,温度回升,麦苗生长加快,耗水增加,耗水10%左右;拔节至抽穗,小麦旺盛生长,耗水量急剧增加,占总耗水量30%左右;抽穗至成熟,气温高,麦株体积大,生理生态需水均增加,耗水达40%左右。
>>TOP<<孕穗期是需水临界期,缺水则不孕小穗和小花增多;抽穗至开花,是小麦平均日耗水量最多时期,缺水则可孕小花不实率增加;籽粒灌浆期缺水,则引起早衰,粒重下降。
3、各生育期适宜土壤水分小麦生理需水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土壤水分状况直接影响根系吸水,而大气因子则通过影响植株蒸腾速率间接影响根系吸水,因此,在小麦生育期间应保持土壤适宜的含水量,以保证小麦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
播种至出苗,土壤含水量以占田间持水量的70-75%为宜,低于60%出苗不整齐,低于40%不能出苗,高于80%易造成烂耕烂种;出苗至越冬阶段,以占田间持水量的70-75%为宜,低于60%地上部遇低温易受冻,分蘖不发生,低于40%则分蘖节因干冻而死亡;返青至拔节,70%为宜,低于60%虽能控制无效分蘖发生,但返青迟缓,分蘖成穗下降;拔节至抽穗,70-80%为宜,有利于巩固分蘖成穗,形成大穗,低于60%虽无效分蘖加速死亡,但退化小穗、小花数增多(尤孕穗期);抽穗至乳熟末期,70-75%为宜,既要防止大气干旱,造成可孕小花结实率下降,影响每穗粒数,又要防止田间湿度过大,造成渍水烂根,影响粒重。
腊熟末期,植株开始衰老,土壤水分以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为宜。
>>TOP<< (二).灌溉与排水技术1、灌水抗旱技术小麦灌溉时要掌握看天看地看苗的原则。
看天,就是看当时当地的天气变化和降水量的多少,决定是否灌水。
如天气干旱,土壤水分不足,气温高,蒸发量大,又是小麦耗水量多的生长时期,就要及时灌水。
小麦抽穗后干旱,虽然需要灌水,但遇到有风的天气,高产麦田灌水易引起倒伏,就应适当提早或推迟灌水,如遇寒流、霜冻、或干热风,为了防止低温冻害和干热风危害,要提早灌水。
看地,就是看土壤墒情、土质和地形、地势,一般在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要进行灌溉。
保水力强的粘土地、地下水位高的低洼地要少灌。
保水力差的砂土地、地下水位低的高岗地,灌水次数要多些,丘陵山地,要先浇阳坡地后浇阴坡地。
看苗,就是要看麦苗所处的生育时期、植株的外部形态和长势、群体的大小及单茎绿叶数的多少等,如群体小、麦苗正处在有效分蘖期遇到干旱,要及时灌,以水调肥,以肥促长;如麦苗处在无效分蘖期,群体大、长势旺,虽遇到干旱,为控制群体过大,减少无效分蘖,就要少灌水或不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