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及作用,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通过对都江堰与长城的讨论,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比较,逐渐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事物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了解今天大江截流的方法借鉴了李冰在江中作堰的方法,也从李冰的工程维修制度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编钟的构成。

教学难点: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教学方法:活动法,启发法,谈话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

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都江堰的修建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水利方面的最高成就,证明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创造力。

编钟的出土充分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并形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具有开创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不仅产生了空前繁荣的文化气息,与此同时在科技与艺术领域也出现了辉煌灿烂的智慧之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味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吧!讲授新课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请同学们分组将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老师注意听并适时补充、讲解、引导。

关于主体工程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1、什么叫“堰”——挡水堤坝。

2、为什么要修都江堰?因为修都江堰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

3、为什么叫都江堰?名称由来:都江堰古名叫“湔(jiān)堰”,因境内有湔水汇入岷江而得名。

蜀汉时湔堰属都安县,因此又叫“都安堰”,都江堰这个名称是南宋以后才有的。

4、都江堰修建时间、所处位置、修建主持人。

时间:战国时期(约前256—前251年,即距今2200多年)位置: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修建主持人:李冰父子5、主体工程及各自作用:第一步,宝瓶口——引水工程;第二步,分水鱼嘴——分水工程;第三步,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

6、主体工程设计的巧妙。

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自动引水分流、调节两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需要,又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一大奇观。

关于修建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1、为什么要修宝瓶口,遇到什么问题,是如何克服的?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每当春夏,山洪江水奔腾而下,但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了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

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爆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

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

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2、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怎样在江中修坚固的堰堤,为什么分水鱼嘴要有弯度?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

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浪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堤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

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

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

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

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

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堤终于建成。

由于大堤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水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

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今。

请大家设想,分水鱼嘴修成什么形状好呢?教师提示:设想鱼嘴两边如果修成直的,会是什么情况?(水流湍急,冲毁堤坝。

)如果修成弯的,有一定弧度,又会怎么样?——减缓水流速度、使江水流向宝瓶口)都江堰工程修到这,西涝东旱的问题已解决,工程似乎可以完工了,但为何还要修飞沙堰?3、为什么还要修飞沙堰,堰的高度有讲究吗?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漩涡,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关于维修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1、引言。

两千多年来,随着时光流逝,中国乃至世界上许多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有的湮没于黄沙,有的早已废弃。

如: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的古老灌渠早已变为沙漠,古罗马帝国的人工渠道也早已荒废,唯有都江堰历久不衰,永葆青春,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灌溉农田达上千万亩。

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什么原因使都江堰历久不衰?其奥秘何在?(除了合理的位置、科学巧妙的设计和牢固的修建这些因素外,还与长期的维修是分不开的!)2、维修的原则。

深淘滩,低作堰。

3、维修都江堰的具体做法。

为了充分发挥都江堰的功效,保障都江堰工程的质量,李冰还建立了维修制度。

每年进行维修,以除掉江中淤积的泥沙,对工程的薄弱环节和损坏部分进行修筑。

时间选择在每年的10月底霜降时节进行维修,因为这时岷江的流水量最小,最容易控制。

李冰就抓住这一时期,组织民工进行抢修。

首先在鱼嘴西侧用一种称为“杩槎(màchá)”的截流装置【“杩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截流装置,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脚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

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将外江水截流,使江水全部注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里淤积的泥沙。

一般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维修完毕。

这时再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床,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维修工程。

在维修过程中,李冰还总结了维修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维修的六字口诀,这就是“深淘滩,低做堰”。

意思是说在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时要尽量淘深些,以免河谷比较浅,流水量太小,难以满足灌溉的需要;而修筑飞沙堰时,堰顶则尽量要修筑得低一些,以便在洪水季节能够泄出比较多的水量,保证在玉垒山东岸的成都平原不出现洪水灾难,使人民免除水患,过上安定的生活。

关于作用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1、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造福了当地的人民。

2、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类,至今可灌溉土地千万亩,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

所以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在2000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古代文化遗产”名录。

3、都江堰地点选择恰当,工程布局合理,配套严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当时条件那么艰苦,而人们还能造出规模这么大、效益这么好的工程,真伟大!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重在疏导,体现了古代先民战胜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的能力。

我们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

4、从都江堰化水害为水利,我们应该明白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如果人类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护,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所以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分力,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老师:由于都江堰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巧妙,不仅使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为荣,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赞赏,许多外宾参观了都江堰后情不自禁地说:都江堰是中华民族勤奋智慧的象征,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这样伟大的水利工程,不愧为文明古国!【过渡】秦国及后来的秦朝有三大工程:都江堰、长城、灵渠。

我们知道,长城也是很伟大的,那么,都江堰与长城相比到底哪个更伟大?请同学们议论一下,并推选出代表来发言。

请注意:回答的同学要求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略)老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老师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老师认为都江堰伟大,长城也很伟大,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定论。

大家激烈的讨论,说明了两者各有千秋,两者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更说明了我国先民的高度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我国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除了在都江堰和长城上体现出来外,在音乐方面也可充分地体现出来。

神奇的编钟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着一种以编钟和鼓为主要乐器的音乐表演形式,被称作“钟鼓之乐”,代表着其发展水平的便是编钟。

而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最具代表性。

教师:多媒体展示《编钟图》看图找出编钟的神奇之处(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重量2、5吨;木架支撑音色一个钟敲出两个音时间历时2400年之久教师总结:至今人们还能用它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