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的审美特征

建筑的审美特征

建筑的审美特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这虽是一种比喻,但它形象地揭示了建筑形象的一种审美意蕴,钱钟书先生说:“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正由于音乐同建筑有颇多类似之处,所以人们对建筑的音乐效果早有认识,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诗人歌德认为:“建筑是一种僵化的音乐。

”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以古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之美为例,说明由于台基、柱身、檐部的体积、长短以及间距比例的差异,形成庄重、秀美、富丽等不同的美学特征,就类同于音乐中的颂歌、抒情曲和多声部合唱。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从数的概念中领悟到美的事物包括音乐艺术都是“依靠数的关系”而存在的,即依靠数的比例关系而构成和谐整一之美。

我国先秦《国语?楚语上》说:“夫力。

黑格尔对建筑与音乐作了具体比较:“音乐尽管和建筑是对立的,却也有一种亲属关系。

”其“对立”指两者的物质材料不同,建筑材料是具有三度空间的庞大体积,“而音乐则运用脱离空间物质的声响及其音质的差异和只占时间的流转运动作为材料”;再者,音乐与建筑两者形象存在形态的不同,“建筑用持久的象征形式来建立它的巨大的结构,以借外在器官的观照,而迅速消逝的声音世界却通过耳朵直接渗透到心灵的深处,引起灵魂的同情共鸣”。

这是黑格尔对二者“对立”的分析说明。

但他又指出两者具有“亲属关系”,即音乐形象和建筑形象都具有“节奏”和“旋律”,具有数的比例关系。

以建筑来说,建筑形体的大小错落、高低变化,布局的主从倚正、疏密呼应,线条的刚健柔和,质感的粗糙细腻,与环境的组合关系等等,都贯穿着一种数的比例,正是这种比例关系,使建筑形象富于节奏感、和谐有致,给审建筑是“立体的画”。

这同样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马克思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人们在遵循实用功能原则的同时,也遵循美的原则来设计建筑,其中就包括采用绘画艺术手段来构筑建筑形象。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就中国园林建筑指出:“中国园林就是一幅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这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特点。


中国许多园林建筑,无论是建筑形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布局等,都明显受到中国古代画论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画以线造型,注重白描、散点透视、虚实相映等手法技巧;而中国的造园手法同样讲究虚实、透漏、因借和景移;其布局安排亦讲究虚虚实实,疏密有致,注意主从、显隐、争让、润枯、连隔等特点。

再如中国园林在空间量上,追求以有限之景寓无限之情,以有限的建筑空间表现无限的人生情趣。

在园林建筑的用色上,也常常借鉴中国画的原理,一般都追求崇高、淡雅、古朴而忌浓艳绚丽体,建筑借鉴立体派绘画的这一追求,形成建筑具有内部和外部两个空间及其相互交流,并在时间的行进中,使建筑空间显现出不尽相同的形象。

这正是建筑是“立体的画”的比喻的依据,当然这一比喻旨在说明在审美境界的追求与创造上,建筑与绘画尤其是立体派绘画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建筑是“无声的诗”。

这一比喻揭示了建筑形象的诗情美。

从形象上看,有些诗的文字书写形式为“楼梯诗”、“宝塔诗”就颇像某些建筑形象;从内在结构上说,诗与建筑也有某种类似之处,如横向排列,层层递进,空间组合等结构,诗与建筑就明显表现出一种内在联系。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乐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画面结构难道不使人想起某些建筑结构吗?
建筑的诗意美,更重要的是指从审美的心理上找到两者的某种对应关系,欣赏一首诗,一座建筑,似乎可以得到某种诗的情趣。

建筑形象与诗的联系,在许多文人创作中可以找到实证,或者在建筑物上题诗作对,或在创作中直接描写建筑物,如《阿房宫赋》、《滕王阁序》、《醉翁亭记》等名篇佳作,就直接描写了建筑物的形象美。

至于在建筑物上题诗作对就举不胜举了。

诗与建筑的这种联系并非是一种偶合,而首先在于建筑师在设计时将某种诗情画意融进形象中,从而引发墨客骚人的诗情画意,并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地将它点染出来,可见,诗与建筑确实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