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的成语典故牛,在历史上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趣闻佳话、成语典故。
像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牛鬼蛇神、庖丁解牛、挂牛头卖马肉等成语都为人们熟知。
饭牛而歌。
宁戚在喂牛时唱歌,引起春秋霸主之一齐桓公的注意,因此受到重用的故事,一向以佳话流传。
屈原在《离骚》中歌而咏之:“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汉代王逸注曰:“宁戚,卫人;该,备也。
宁戚修德不用。
退而商贾,宿齐之东门外。
桓公夜出,宁戚方饭(喂)牛,叩角而商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适至干。
从昏放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
”后人常用此故事为贤才落魄或君臣遇合之典,如李白诗“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李咸用诗“谁听宁戚敲牛角,月落星稀一曲歌”等。
火牛阵。
齐国名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创造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据《史记·田单列传》记载:战国时期,燕将乐毅率兵伐齐,很快便席卷了齐国大地,只剩莒和即墨两座城没有被攻陷。
后来齐用反间计,乐毅被解除兵权,前去赵国。
田单守墨城,看到燕军放松警惕,便于城中聚积千余头牛,在它们身上披起画有五色龙形花纹的彩衣,在牛角绑上利刀,在牛尾上束起芦苇,浇以油脂,然后点着芦苇,牛怕烧便愤怒冲出城来,五千壮士紧随其后,城上士兵击鼓呐喊助威,所触皆死,锐不可当,燕军一败涂地。
刘宽让牛。
东汉刘宽,以仁厚谦和著称。
“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故而“海内称为长者”。
累官至大尉,勤于职守。
他的最有名的故事是“让牛”,被范晔写进《后汉书》。
说的是一次刘宽乘牛车外出,走在路上,有人丢了牛,认定眼前拉车的牛就是自己的。
刘宽并不争辩,下车步行而归。
过了些时候,丢牛者得到了自己的牛,便把刘宽的牛送了回来,叩头谢罪说:“真是对不起您这位长者,请责罚我吧!”刘宽说:“物有相似,事会出错,亏你能把牛送还,为什么要谢罪呢?”此事一经传开,州里都佩服刘宽的宽厚仁慈。
吴牛喘月。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有这样一则故事:晋人满奋,字武秋,官至尚书令。
一次他在晋武帝身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实际上很严实,但看起来却像透风似的。
见此情景,满奋面现难色。
晋武帝笑着问他为什么犯难,满奋回答说:“臣好比吴地的牛,一看见月亮就喘起来了。
”原来吴地(今江淮一带)的牛,多为水牛,最为怕热,太阳一晒它就发喘。
久而久之,一旦看见月亮,便误以为是太阳,也喘息不停。
对于这一典故,诗人们极感兴趣,时有吟咏。
如李峤诗“在吴频喘月,奔楚屡惊风”,李白诗“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等。
挂角读书。
据新旧《唐书》记载:隋末李密年轻时,听说包恺在缑山,欲前往寻之。
于是便骑牛外出,挂《汉书》于牛角,一面手握牛鞭,一面翻书阅读。
恰巧被越国公杨素在路上看到了,催马紧随其后问道:“何处书生,如此好学?”李密认识杨素,乃下牛再拜,自报姓名。
杨素问所读何书,李密回答说是《项羽传》。
杨素与之交谈,很是惊叹。
从此,李密“挂角读书”便流传开来,乃至与悬梁、刺骨、囊萤、映雪、负薪等被写进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妇孺皆知。
骑牛过关。
道教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关,被尹喜发现,行弟子礼,拜其为师。
后来老子离开函谷关入秦,遍游秦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后隐居于扶风一带讲学,传播道教思想,他写的《道德经》,成为了道教的经典。
老子死后葬槐里,就是现在陕西周至县东南的终南山麓。
弦高贩牛。
郑国的弦高干的是长途贩运牛的生意。
他赶着牛走在路上,正遇见一支打算偷袭郑国的秦国军队。
弦高急中生智,把贩运的牛献给秦军主帅,说是奉郑国国君之命前来劳军,秦军主帅以为阴谋败露,便撤兵而回。
牛衣对泣。
西汉时有个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
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
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
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
他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读书,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
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
终于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
“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
九牛一毛。
汉朝名将李陵带后讨伐匈奴,不幸战败投降。
汉武帝听说后大骂李陵叛国。
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赎罪的机会,汉武帝听到不同意见非常生气,把司马迁关入大牢,处以残酷的腐刑。
司马迁本想自杀,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
”司马迁坚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含辛茹苦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世著,留芳千古。
对牛弹琴。
说的是古时有个音乐家叫公明仪,擅长弹琴。
有一天,他看到一头十分健壮的牛在低头吃草,就地给牛弹琴一曲清趣抒情的《清角之操》,但是,牛一个劲地吃草,不理他,公明仪细揣摩领悟到了,不是牛没有听到琴声,而这种曲子太高雅,它根本听不进去。
仲文断牛。
讲的是南北朝后周时,有个聪明的少年叫于仲文。
这天,村子里的任姓和杜姓人家各丢了一头牛。
两户人家派人去找,但只找回了一头牛。
任家、杜家都说这牛是他们家的,告到州里,州官无法断案,有人建议请于仲文来帮助处理此案,于仲文叫人用鞭子狠命地抽打那头牛,他在一旁冷眼观察,见任家的人很心疼,而杜家的人蛮不在乎。
他随即向州官说明了看法。
接着,让两家都把自家的牛群赶来,把被打的牛放开,只见那牛直奔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立即宣布,那头牛是任家的。
2.“丑牛”及其典故谈及牛,看家首先想到的多是鲁迅笔下之“俯首甘为儒子牛”和"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等词句。
说到底,千百年来人们对牛的评价和印象多是憨厚、诚实和任劳任怨。
实际上,历史上关于牛的典故真可谓汗“牛”充栋。
换个角度看牛,亦颇为有趣。
这里且摘几则,权为谈笑即可。
十二生肖大家都背得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论衡·物势》中载:"寅,木也,其禽,虎也。
戌,土也,其禽,犬也。
……午,马也。
子,鼠刀。
酉,鸡也。
卯,兔也。
……亥,豕也。
未,羊也。
丑,牛也。
……巳,蛇也。
申,猴也。
"关于“丑牛",看家且不可望文生义。
清代刘献的《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中称,“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
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所以称之为丑牛。
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
南朝·陈·诗人沈炯,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其言亦是有趣。
曰:“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诸子百家中论及牛的著名例子是亚圣孟老夫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孟子借皇帝怜悯一只祭祀前将被宰杀的例子说事,进而推广到他把这种爱护动物的心推广到爱护人民上,就可以王天下了。
有名的典故就是“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再说五代时一位才子皇帝,前蜀的后主王衍。
大概一天,这位才子兴致甚高,就顺口称赞原野上一头正在埋头食草的头很肥。
于是他身边的一位伶人就是明星立刻作了一首咏牛的诗。
“曾遭宁戚鞭敲角,又被田单火燎身;闲向斜阳嚼枯草,近来问喘更无人”。
这四句中,有三句典故。
“曾遭宁戚鞭敲角”来自“宁戚饭牛”,出自《文选》卷十九公绥《啸赋》唐李善注引《吕氏春秋》:“宁戚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
桓公郊迎之,夜至关门。
宁戚饭牛,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
桓公闻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
” 牛对宁戚的升达真是起了作用的,他后来成为齐国的名相功臣。
田单利用火牛收复失国的故事大家应该熟悉,牛的功劳确实很大。
第三个典故是丙吉问喘的故事。
汉代名相丙吉一次外出巡视,碰上一宗杀人事件,他没有理会;而后看到一头牛在路边吐舌急喘,立即停下来刨根问底。
随从不解,问为何人命关天之事不管,却关心牛喘。
他说,路上杀人,自有地方官吏去管,不必我去过问;而牛喘气异常,则可能发生牛瘟或其他与民生疾苦有关的问题,这些事地方官往往又不太注意,因此我要查问清楚。
为颂扬为政者的风范,绢本水墨《宋人问喘图》记载描述了这个故事。
3.“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不相及” ,比喻毫不相干的事情。
出自于《左传.僖公四年》。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进攻楚国,楚成王(公元前682?———前626)知道了消息,觉得齐国是毫无道理的侵略,一边集合大军准备迎战,同时也决定派大夫屈完迎上前去质问齐国。
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就是源于这一次交战前的唇枪舌剑。
据《左传·僖公四年》载:“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凭借各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国溃败后,接着又进攻楚国,楚成王派屈完为使者,对齐军说,你们居住在大老远的北方,我们楚国在遥远的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像马和牛与同类发生相诱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没想到你们竟然进入我们楚国的领地,这是为什么?“风”在这里是作动词讲的,意思是“放逸、走失”,一说是兽类雌雄相诱叫“风”,因马与牛不同类,不会相诱。
这里是形容齐楚两地相距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境内。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解释,《古文观止》:牛走顺风,马走逆风,喻齐楚不相干也。
后世则以“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牛”等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楚大夫屈完质问齐军后,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也历数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等“罪状”,向屈完逞威风,并威胁说:“你看,我们联军这么强大,你们怎么能抵挡得了?”不料屈完不卑不亢地答:“……要是凭武力的话,我们楚国以方城(楚长城)作城墙,用汉水作濠沟,你们就是再来更多的军队,也未必打得进来。
”屈完一席话,把素以善辩著称的管仲也驳得无话可说,齐军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就撤兵回国了。
“风马牛不相及”是后世使用得非常广泛的一则成语,汤显祖《南柯记》第二十九曲:“太子,君处江北,妾处江南,风马牛不相及也。
”邹韬奋《揭穿妨害民主政治的几种论调》:“其实民主政治与‘散漫无政府状态’是风马牛不相及,乃是一种极寻常的常识。
”4.“吹牛(皮)”的由来“吹牛(皮)”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一个俗语,今义是指“说大话,夸口”。
那么,这一俗语及其用法是怎么来的呢?据专家考证,“吹牛(皮)”一词起源于我国的黄河上游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