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必修四苏轼两首词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 分)A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B .苏轼这两首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其中“乐府”本是音乐行政机关,后来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此处是词的别称。
C .公瑾,是周瑜的字。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
一般说来,古人的名和字在意义上没有联系。
D .周郎,是对周瑜的称呼。
因为周瑜 24 岁时担任中郎将,故人们称他为“周郎”。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樯橹(qiáng) 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B .笺注(qiān) 赤鼻矶(jī)蓑衣(suō) 料峭(qiāo)C .针砭(biǎn) 粗糙(cāo)故垒(lěi)创伤(chuāng)D .萧瑟(sè)刹那(chà) 衰落(shuāi) 早生华发(fā)3.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A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B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C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3 分)A .故垒西边B .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D. 故人西辞黄鹤楼5.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穿空:直插云霄B .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 .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微带暖意D .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放荡不羁B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C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D .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吟咏长啸..... .... ....... . . . .... ..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天然一段风流态度B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C .山头斜照却相迎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D .何妨吟啸且徐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 分)A .回首向来萧瑟处B .一蓑烟雨任平生C .便纵有千种风情D .同行皆狼狈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所用修辞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例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 .一蓑烟雨任平生C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D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10.下列咏史诗所写的历史人物,前后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B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C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D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11.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 分)例:“故国神游”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血色罗裙翻酒污。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2.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3 分)A .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 .“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 .“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 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13.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3 分)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D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4.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下列各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 分)A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B.“羽扇纶巾”,“羽扇”代指诸葛亮,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C.“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D.“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15.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下列各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
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
“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
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做好铺垫。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不如饮酒,人生不要自寻烦恼。
16.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17.对《定风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18.对《定风波》这首词,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
B.“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词人经历风雨后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清新和喜悦之情。
C.“也无风雨也无晴”启示我们:自然界的雨晴实属寻常,人生也会“栉风沐雨”,只要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D.这首词苏轼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拓展运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
(9分)念奴娇中秋①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②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中秋,当时苏轼被贬黄州。
②桂魄:月亮的别称。
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篇凭高远眺,以“见”字领起,写中秋之夜碧空万里、月光飞动等美景。
B.“我醉”三句,借助动作和想象,抒发词人对月狂歌、酒饮酣畅的快乐之情。
C.“今夕不知何夕?”表面上赞中秋月夜之美,其实难掩人生如梦的幽怨郁愤。
D.“水晶”二句,在一声横笛中寄寓了痛苦与欢乐、羁绊与超脱等复杂的情感。
20.词的上阕是如何写出中秋月之皎洁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案CABBC ACADD BCABD D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