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南接青海,西邻新疆,北界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42%。
辖肃州区和玉门、敦煌2个县级市,金塔、安西、肃北、阿克塞4个县,共有76个农村乡镇、522个行政村,有汉、回、蒙古、哈萨克、裕固等26个民族,总人口近百万人。
历史文化悠久。
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大约4000年前,这里已有先民游牧,繁衍生息。
西汉时期,汉武帝曾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因霍去病有功,汉武帝钦赐御酒奖赏,霍去病将酒倒入泉中与将士共饮,酒泉故而得名。
霍去病大败匈奴后,西汉王朝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修长城、设亭障,对河西实行有效统治,酒泉从而成为汉朝经营河西、开拓西域的重要基地和战略前哨。
西汉、魏、晋、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延伸、扩展和繁荣,这里成为与西方经济、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中转站,创造了以敦煌莫高窟为主体,包括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等在内的敦煌艺术,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敦煌莫高窟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单位,1991年又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自然资源富集。
酒泉市以三大资源著称。
一是水土光热资源丰富。
全市现有耕地面积168万亩,草原6689万亩,宜农宜林宜牧荒地478万亩,年均日照时数3400小时,有黑河、疏勒河、哈尔腾河3大水系,年径流量33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29.5亿立方米,建有大中小水库73座,历史上就是一个开发较早的灌溉农业区,素有"戈壁绿洲"之称。
目前已培育形成粮食、棉花、设施农业、啤酒原料、制种和草畜乳六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啤酒原料生产基地、最好的制种基地以及全省重要的优质棉集中产区和养殖业基地。
二是矿产资源富集。
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全市已探明的5个成矿带有矿点572处,构成矿床92处、矿种48类,均分布在走廊南北的山脉中。
钨矿储量居全国第二,铬铁矿、石棉储量居全国第三,菱镁储量居全省第一,黄金开采量居全省首位,新探明的玉门青西油田储量达1亿吨。
境内有27座水电站、4座火电厂和1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54.34千瓦,年发电量29亿度。
初步培育形成了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矿产品采选冶炼、轻工医药和电力工业等六大工业体系,成为全国和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石油化工基地和矿产品采选加工基地。
三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全市境内留存着大量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胜迹,有包括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榆林窟在内的古代石窟寺7个,锁阳城、桥湾城、阳关、玉门关等古代城关遗址27个,保存完好的汉长城13段,烽燧100余座,已查明的文物景点达1153个,其中国家级文物景点14处、省级208处,目前已开发利用98处。
莫高窟、榆林窟举世闻名,鸣沙山、月牙泉独具神韵,阳关、玉门关、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蜚声中外,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雄宏壮阔,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旅游观光者,属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旅游地段。
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西部名城"评选活动中,酒泉以其厚重的历史、现代的文明荣获"最具人气的西部名城"殊荣。
区位优势独特。
境内分布有玉门石油管理局、青海石油基地、核工业404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28家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和众多科研机构,兰新铁路、国道312线横贯东西,国道215线通达南北,敦煌机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机场和下河清机场及临近的嘉峪关机场与全国部分城市通航,通讯网络覆盖全境,信息交流四通八达。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位居全省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061元(1337美元),位居全省第四。
第一产业增加值25亿元,增长8.59%;第二产业增加值45.95亿元,增长11.48%;第三产业增加值35.68亿元,增长9.78%,三次产业比例为23.4:43.1:33.5。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6%,其中市县属固定资产投资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01%。
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7%,占GDP的比重为10.4%。
城镇居民人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82元,比上年增长9.1%,位居全省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24元,比上年增加236元,增长6.4%,位居全省第一。
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全省排名第三位。
全年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86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6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全市农村增加值达到39.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全年全市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1亿元,比上年增长3.6%。
全市进出口贸易总值21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进口364万美元,增长66.9%;出口1792万美元,增长51.6%。
全市引进利用国外资金2913.73万美元,增长1.5%。
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62项,落实到位资金5.77亿元,其中,引进资金4.92亿元,增长17.3%。
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8.3%;其中,海外游客2.8万人次,下降62.3%。
实现旅游收入3.4亿元,下降5.6%。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8.63亿元,比年初增加23.43亿元,增长15.1%。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7.19亿元,比年初增加12.24亿元,增长18.84%。
2004年,按照省委、省政府"两高举一加强"的战略方针,全市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发展抓项目建设,改革抓体制完善,保证抓党的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第一要务的思想,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工业强市战略和城市化战略,加大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115亿元,增长8%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57亿元,增长10%。
财政收入11亿元,增长6%。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000万美元,增长39%,其中出口2500万美元,增长4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00元,净增300元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净增200元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5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在项目建设上,今年计划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98项,计划完成投资62.18亿元,其中:续建项目46项,当年计划投资34亿元;新开工项目52项,当年计划投资28.18亿元。
在98个重点项目中,农林水利项目17项,当年计划投资8.21亿元;工交能源项目63项,当年计划投资46.39亿元;社会发展项目9项,当年计划投资1.69亿元;城建及其它项目9项,当年计划投资5.88亿元。
计划开工建设百万元以上的项目265项,当年计划投资64.2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98项,当年计划投资20.97亿元;新建项目167项,当年计划投资43.28亿元。
肃州区区情概况【地理位置】肃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段,酒泉市东部,东经98度12分--99度18分,北纬39度10分--39度59分之间。
肃州区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设郡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全境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84公里,总面积3386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农村有6镇12乡,164个行政村,1334个村民小组。
城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32个社区居委会。
【人口】有汉、回、裕固等15个民族,总人口35.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已突破15万人,农村人口20.1万。
【农业】全区总耕地面积63万亩,可开发利用的宜农、宜林、宜牧荒地120万亩,水利资源丰富,光热充足,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果品、瓜类等190多个品种,尤其是甜菜、洋葱、大蒜、西瓜、苹果、锦丰梨等产品,品质好产量高,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是全国500个商品粮生产大县之一、全国第二大对外制种和洋葱生产基地,每年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也是甘肃省畜产品的主要产区。
【工商业】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造纸、印刷、化工、机电、电器、食品、酿造、针织、服装、五金、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工艺美术、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为主的较为完备的地方工业体系。
1992年以来,先后投资建成了十大市场、十大宾馆饭店、十大专业批发市场和五条商业街,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建设】先后拓宽改造了76条城区道路,打通了西关路、环城路,开发了酒泉公园、北郊公园、市政广场、夜光杯广场等休闲景点,市容市貌等到了明显的改观。
【旅游业】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已发现的文物古迹多达266处,其中全国独一无二的汉、晋、唐古墓群就达184外,特别是长流2000多年的酒泉古泉、独具特色的明代钟鼓楼、东晋壁画和西河滩四坝文化遗址已闻名全国,是旅游观光的胜地。
【经济】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5亿元,同比增长10.1%;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亿元,增长10.5%;农业增加值达到7.7亿元,增长5.8%;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6.85亿元,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8亿元,增长38.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15亿元,增长0.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80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15元,净增210元;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96亿元,同比增长9.15%。
金塔县县情概况【地理位置】金塔县位于河西走廊北段、酒泉市东北部,与内蒙古额济纳旗相接。
总面积为l.88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80万亩,现有耕地40万亩,可垦荒地130万亩。
讨赖河、黑河两大水系贯穿全境,南北环山,内居平川地带,是镶嵌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一颗"绿色明珠"。
【行政区划】全县辖4镇9乡,123个行政村,694个村民小组,城市辖6个社区居委会。
【人口】总人口13.9万,其中农业人口11.2万。
【农业】农业发展具有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年日照时数达3193.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9.5毫米,适宜种植各类旱作农作物。
现有耕地面积40万亩,可垦荒地130万亩,其中宜农面积30万亩,宜林面积100万亩。
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讨赖河流经全境,境内有鸳鸯池、解放村、大墩门、红沙墩等大小水库14座,总库容量达1.8亿立方米,可基本满足金塔、鼎新两大绿洲的农业灌溉需求。
农产品有小麦、棉花、甜菜、玉米、籽瓜、豆类、孜然、蔬菜、饲草等90多个品种,所产棉花色泽好、纤维长、品质优、产量高而闻名于全国,最高年产量达60万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