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陕北窑洞

浅谈陕北窑洞

浅谈陕北窑洞摘要:陕北主要指陕西省延安,榆林地区。

陕北窑洞建在黄土高原上,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

同时,窑洞创造了陕北的文化,使得陕北文化有了黄土的深厚,大漠的宽广,和黄河的奔腾。

同时,我相信窑洞在未来的生活中同样会给陕北人民带来巨大的财富。

关键词:窑洞,黄土,土窑,石窑,历史,文化,经济陕北窑洞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名居形式,中华名族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起来的。

早在120万年以前,黄土开始堆积,先民的穴居便在陕北落下了深根,从此,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更是陕北的象征。

一、窑洞的自然基础窑洞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地貌特征的影响,形成了土窑,石窑,砖窑等主要类型,形成多样,千姿百态,如同满天繁星散落在黄土高原的前丘百壑之中。

(一)、黄土高坡形成的条件干燥,黄土,大风造成了这些地区特殊的景观。

春冬季,干燥的气候使得黄土浮于地表,大风又将这些黄土带到空中,使得这些地区更加添加了一些悲壮又豪放的气氛。

光照充足。

由于此地区比较寒冷,庄稼大多是一季的,即春种秋收,冬天便没有了农活。

在冬季温暖的阳光下,一排男女老少蹲在墙角晒太阳,男人抽袋旱烟,女人拉家常,是此地特有的风景线。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道风景线也仅仅偶尔能在农村看到。

窑洞是这个地区典型的住房。

陕北现在还有窑洞,冬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居住。

但是从外形上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居住需要,已被很多人摒弃。

但农村仍有许多窑洞。

(二)、黄土高坡问什么适合修建窑洞来自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这是黄土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

经历过不同的地质年代和气候条件,黄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在早期的干冷气候环境中,黄土高原上的土质还比较疏松,黄土中的胶结物含量也非常少,不具备土壤结构,所以抗侵蚀的强度比较低,一旦遇水就会崩解湿陷。

雨水汇集径流在疏松的黄土地上切割,在黄土高原形成深浅不一的切沟。

到了后来,气候变得温暖潮湿,大量的生物开始在黄土高原生长繁殖,它们促进了黄土高原成壤,并使古壤的有机质与胶结物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黄土具备了较强的抗侵蚀力,这就为古人在黄土层上挖凿窑洞创造了条件。

据介绍,黄土的矿物成分以石英构成的粉砂为主,因而黄土地层构造质地均匀,抗压与抵抗剪切破坏的强度都较高。

在挖掘窑洞之后,仍能保护土体自身的稳定。

黄土的这些特点,正是建造窑洞的优势。

另外,黄土高原的降雨偏少对在当地挖凿窑洞也十分有利。

黄土通常具有湿陷性,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土,遇到雨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但是黄土高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剧烈。

整个黄土高原年均气温是6—14℃,年均降水量只有200—700毫米。

整个黄土高原的降雨量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也就是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和山西南部的半湿润地区,到晋中、陕北、陇东等中部的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就成了半干旱区域,再向西北就成了完全的干旱区。

以陕北的黄土高原为例,这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50—6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6—78%,非常适合建造窑洞。

(三)、窑洞的类型1、土窑土窑是陕北窑洞的原始形态,保留古代穴居的习俗,挖土窑必须选择在向阳山崖上土质坚硬,土脉平行的原生胶土上挖掘,避免在直立,倾斜的土脉和绵黄土地段开挖。

因为土硬则实,土软则虚,虚则易塌陷。

这也是为什么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窑洞。

事实上,土窑是深藏于黄土母体中的婴儿,土窑的载体是黄土,而这黄土更是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堆积,风从遥远的中亚,西亚将黄土带到中国的西北高原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之在100万年以前就有了相当的厚度,慢慢的,形成了陕北这块面积广阔,土层绵厚的黄土地,再加上大量的雨水滋润,使黄土地异常肥沃,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有几十英尺深的多孔表土层,这样形成的黄土本身就具有了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受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土窑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老保证其稳定性。

黄土高原图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又可以起到冬暖夏凉的特点。

但是土窑也有许多的缺点。

例如:光线昏暗,采光不同,空气流通差,土窑内墙壁难以粉刷,土窑面子容易风化雨蚀,山崩土陷易坍塌。

它的坍塌具有一定的毁灭性。

所幸,到了明朝中叶,人们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明初,人们模仿土窑的建筑修建起了石砌窑洞。

2、石窑石窑,就是用石块,灰沙垒砌的拱形窑洞,深7-9米,宽高皆为三米左右的石窑洞。

窑面石料按尺寸凿方凿弧,砌面讲究缝隙横平竖直,窑面整体平整,拱圈圆缓,合平规范标准。

窑顶前加穿廊抱厦,顶戴花墙,尤显大方。

窑口安装大门亮窗,窗棂图案有简有繁,花样多变,什么“朝阳四射式”、“蛇盘九蛋式”、“勾连万字式”、“十二莲灯式”,可由木匠巧妙设计。

小窗加玻璃,也有整个门窗安装里外双层玻璃,即可增加室内明亮度,又可加强保温性,也很美观。

新近出现用铝合金做门窗的新样式新变化,体现出新一代陕北人的富裕和思变的心里。

窑内用白灰粉刷墙面,用磨光的石板砌锅台,围炕沿,显得结实美观。

现今也出现许多用瓷砖铺地板、贴炕围和锅台的新鲜事物,陕北窑洞在原始与现代,实用与美观之间相互交叉,折射出陕北窑洞的无限魅力。

石窑磅礴大气,建筑设计巧妙,施工严密,布局合理,米脂古寨窑洞群则是最好的例子。

米脂杨家沟骥村古寨窑洞群坐落在主沟环抱的峁上,钻过刻有“骥村”和“扶风寨”石匾塞门涵道,经过曲折陡峭的蹬道和泉井窑洞,再分南北两路步入各宅院,最后爬一个陡坡才到峁顶的祠堂。

从峁顶俯视,各个堂号院落尽收眼底。

其理水、削崖和巧妙地运用高低错落的地貌,争得良好窑洞庄园的方位等方面,都处理得非常自然和谐。

而运用对称轴线和主景轴线的转换推移使古典园林理论中的“步异景移”、“峰回路转”的构图手法运用得非常出色。

陕北人在不断改变着窑洞,窑洞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陕北人,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的陕北人,在窑洞的废兴变化中创造出了具有陕北特色的历史,人文。

二、窑洞的历史,人文世事变迁,新旧更迭,陕北一茬又一茬的窑洞以其废兴,记录了陕北人生存发展的历史,更将陕北孕育的特有文化渗透在这无言的物证之中。

漫长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华夏祖先最早的文化思维,炎黄部落的文明之光就在这里开启。

窑洞保留的原始人类的生存方式延续下来,这是亘古如期的颖悟和灿烂。

(一)、历史渊源1、原始六居上古人类的居住,抵御风寒雨雪,保护群落生民不受野兽毒虫侵害,防洪、防湿、防潮、防瘴气是其初衷,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穴居大约始于50万年前至100万年前,是人类发展史上之一大飞跃。

会用火,且会把火种保存起来,也才有可能在天然岩洞中定居下来。

这“天然的石洞”即是原始初民最早的也是本能的居住选择,仍为“仿兽穴居”。

2、人工穴居,半穴居黄土高原既与人类伴生同长,那么,恰在一百万年前,黄土高原的黄土已堆积到相当的厚度,只有裸露的基岩部分有岩洞可供居住,但数量很少。

人工穴居大约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这时人的智力和生产力已经达到利用大型的尖状石器挖掘黄土洞穴的水平。

考古学家推测,远古人类很可能就是利用这样的石质尖状器和硕大石斧开挖洞穴的。

距今七八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发现了多处人类用以居住和藏物的圆形,椭圆形窑穴和筒形半穴居。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经进入了人工半穴居的居住阶段。

人工土穴有和穴居土穴时期一样的圆形者,亦有发展成为椭圆形、方形、长方形者。

3、窑洞的出现土穴窑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

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晚期,黄土高原窑洞不单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内容,而且发育得相当成熟——“吕”字形窑洞居室已经出现。

黄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圆形的半地穴式。

而在陕北,发掘出的穴居遗址已发展到具有内外两室的“套间”性质,呈“吕”字形,石板铺地,料礓石粉抹墙,还建有我国最早的壁炉。

在山西省石楼岔沟有仰韶文化穴居遗存,平面呈方圆形,中央有灶,入口处小,已有了门的雏形。

内蒙古凉城园子沟发现了龙山文化早期穴居聚落遗址,其中横穴28座,3间为一组,已呈“一明一暗”的“套间”雏形。

新石器时代正是恩格斯所说的从母权走向父权,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是“一切文化民族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

此也正是以陕北轩辕黄帝陵为标志的传说中的炎黄时代。

在这无比伟大的“英雄时代”,其“最激烈的革命”表现在中华民族居住方面的穴居文明的突飞猛进,也就不足为怪了。

先民们就这样经历了从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最后酿成了土窑洞的出现。

(二)、窑洞文化1、窑洞之人文化窑洞造型的最大特点是在“中矩”(即方型院落)的背景下以弧形的拱壳“中规”造型,均衡统一,比例适度,以富有韵律感而形成观赏序列。

无论从室内的窑顶或室外的拱头线来看,无不以“圆美”架构之。

如此,“中规”与“中矩”相济,不但使聚落富有变化,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天圆地方”对大自然的认识观念。

所以,从单个的窑洞看,弧形曲线成为审美的主体。

这种审美效果白昼是一种景象,入夜又别有洞天。

入夜,窑洞内通明的灯火透过门窗,柔和的乳白色和橘黄色光线充盈满拱大窗,弧形拱头线和如意格、冰裂格、金钱格、双喜格等窗棂纹样清晰可辨,别是一样风景。

这种刚柔相济的窑脸造型,除了拱窑之外,在其他任何建筑中是看不到的。

窑洞的装饰以耕文化的古拙、淳朴为显著特点。

窑面的装饰,以拱头线分隔为两部分。

拱头线多做简单处理。

石头做成的拱头线以石錾细纹显得稳固、大方;渭北下沉式土窑拱头线多以草泥抹面,做成单边或双边,有的做成狗牙状,配在圭角形或鸡心形的券口上,显得简朴别致。

窑面多种多样,能工巧匠多在窗棂上下工夫,以如意、万字、工字、水纹为基本纹样,以求吉为指归,做出许多花样,一为透光需要,二为美化。

拱头线以上的窑檐多以石料或木料作出石板挑檐、木瓦挑檐、带柱廊檐等多种窑檐式样。

窑洞的细部装饰,从立面到平面,从大门到室内,实际上是一种匠工艺术。

石作、砖作、木作、纸作是主要的几个方面。

石作和砖作从石狮、抱鼓石、石础、影壁,直到立面的拱头线、挑檐、女儿墙等,多精雕细刻成以福、禄、寿为题材的吉祥图案。

木作则集中于门楼举架雕刻、窗棂纹样等方面。

这里所说的纸作是以窗花、窑顶花、炕围画、吊帘、门神等可临时更换的装饰。

每遇春节,红色的对联、窗花等点缀在青灰色的背景间,另是一番景致。

窑洞孕育了陕北人,陕北人独特的性格特点:热情,淳朴,憨厚,善良,老实也都是窑洞的建筑特点给予陕北人的。

2、窑洞之风俗文化(1)、对神灵的敬拜比如从窑洞的选址开始,修建窑洞之前,首先必请阴阳风水先生看地势、定方位、择良辰吉时。

在当地百姓心目中,建造窑洞是一件关于家族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兴土动木之时有许多民俗讲究,甚为郑重.先要相宅,择吉地,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谓“靠山厚”,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宅后临沟无依托者,谓之“背山空”多忌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