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北民歌-----黄土高原上的激情呐喊(作者:高春风)摘要:提起陕北民歌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家喻户晓,我们最熟悉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走西口》等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代代相传,至今却毫不逊色,这不禁给人们以深思:陕北民歌代代相传越唱越火其魅力何在?陕北民歌是生长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他是陕北黄土高原上世世代代生活着的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一曲曲粗狂洒脱的歌声,表达了陕北人的直率、坦荡,唱出了陕北人的喜怒哀乐、苦乐爱憎,在他们的歌声中我们听到了忧愁、痛苦、哀伤,更听到了幸福、喜悦和期盼。
这大概就是陕北民歌就唱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吧。
陕北,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地处中国北部,是/view/6776.htm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其地貌沟壑纵横,梁峁交错,自然环境及其特殊、极其恶劣,陕北民歌就是在这极其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应允而生的,他的歌声也正如陕北那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一曲高歌则回肠荡气,梦幻萦绕。
陕北民歌的历史渊源:陕北民歌的流传范围:大概流传于榆林境内及“三边”(陕北定边、靖边、南边)的山梁、沟洼、田野、村落及“商路”(过去陕北人为生活所迫而出口打工或经商,其交通工具就是骡子、驴等牲畜,商人们赶着牲畜驮着商品在路上行走时的吟唱),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他们用拦羊嗓子放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商路之歌。
陕北民歌的历史可追源到古代巫歌、祭祀秧歌调和婚丧喜事及酒曲(酒曲是陕北喜事喝酒时唱的,分为请客曲、起酒曲、劝酒曲、辞酒曲、散酒曲和对酒曲)、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是几个民间艺人组合成一个简单的乐队对古代流传故事的叙说,一般为4-6人,其中有1人弹三弦,1-2人拉二胡,一人打竹板及铜锣,一人吹竹笛,其中有一人则为主唱,主要唱段是对故事人物形象的描述和对现实生活的讲述)并与古来有之的春节“闹红火”的习俗紧密关联,如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乐舞百戏和秧歌的内容,可见当时陕北歌舞已经盛行,民歌必然随之滥觞。
约20世纪30年代以前,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与习俗,在耕地、赶脚、放牧、喝酒、过节、盖房、祝寿、婚丧嫁娶、庙会等生活场景里,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出来的,逐步形成了高亢、豪放、粗犷、悠扬的风格,寄口头传唱而流行,靠集体编创而繁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
1935年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陕北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出现了以信天游为主的“红色陕北民歌”此时陕北民歌主要反映的是对共产党的歌颂,对红军的情深意长、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内容,形成革命历史民歌。
1942年兴起的大生产运动和新秧歌运动,对陕北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大生产运动中,佳县、绥德、米脂、清涧等革命老区人民,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的号召,大规模、有组织的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地较多的延安地区,开梢林、垦荒地,其中许多人以后就定居延安各地。
移民们将许多民歌和民间艺术带到延安。
如《东方红》原名《移民歌》,歌中唱到“佳县移民走延安,一定要开老南山,不过几年再来看,尽是一片米粮川”。
再如横山说书艺人韩起祥到延安后,说新书、唱工农,受到毛主席赞扬。
陕北民歌经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采集和改编,出现了《东方红》、《翻身道情》、《绣金匾》、《拥军秧歌》等一批响誉全国的陕北民歌。
有人说陕北民歌“唱红了天”,这是指《东方红》唱出了时代的心声,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敬爱毛主席,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求解放,建设新中国的决心。
有人说陕北民歌“唱出了一个新天地”,这是指《翻身道情》以鲜明的特色,将陕北民歌的影响力、感染力演绎到了极致,“大家团结闹翻身”成了引领当时时代的共识,陕北人民唱着《东方红》和《翻身道情》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
这一时期除了革命民歌,我延安市又有了《三十里铺》、《赶牲灵》、《黄河船夫曲》、《跑旱船》、《五哥放羊》等许多精曲陕北民歌相继问世。
1952年中央歌舞团在绥德县数千名歌手中精选了三十多人,组建了陕北民歌合唱队,使陕北民歌有了国家级演唱团体,让陕北民歌不仅唱响了中国大江南北,而且享誉国际舞台,这在我国民歌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至文革前,榆林各地民歌演唱活动非常活跃,以至许多村镇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歌村”,以绥德为中心,各地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他们有的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有的被音乐院校聘请任教,有的以后成为专家、教授。
陕北民歌的曲目,有的被改编为民歌管弦乐曲,有的被改编为电影音乐,有的成为音乐院校的教材。
总之,1935年以后至1965年是陕北民歌的红盛期。
陕北民歌旋律来源的推测:陕北民歌是一本史记,记载着陕北人民的生活、爱情、民俗风情、喜怒哀乐和社会变迁,他是陕北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世世代代陕北人的劳动结晶,歌曲旋律犹如陕北的大山一样,高低起伏,悠扬婉转、豪放的风格、高亢的气韵、真挚的情感和率真的语言,构成了陕北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陕北民歌的旋律题材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劳动号子,简称“号子”,在陕北民歌中有各种各样的劳动号子,典型的如:打夯歌、船工号子、拉纤歌等等。
这些号子都是在特定的劳动中形成的,所以有喊有唱,旋律稳健,节奏明快,强弱音排列整齐,调式不拘,根据嗓音定调,在记谱中常见的有宫、商、徵调式为主,音乐构成多为单乐句和上、下乐句两种。
我们熟悉的船工号子《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曲调虽然有四个乐句组成,但前三句都属于原型重复,所以都看为上句,第四句为下句。
劳动号子大都是一人领唱然后众人和(也称为一领众和),领唱者唱出歌词内容,众人“哎噢哟嗬呀呼”回应。
劳动号子因为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唱的,所以音乐一般不好改写,大多根据原基调,在旋律节奏稍有变化中创作,但也不是绝对的,像《解放区十唱》(四六年呀么呼咳……)就是根据劳动号子改写的。
山歌,包括山曲和爬山调等,是劳动人民群众在田间劳动、山上放牧、赶路,减轻劳累、抒发情感,随口唱的一种歌曲。
曲调高亢舒展,爽朗质朴,节奏自由,委婉动听。
它多数是反映爱情生活的,在过去的陕北,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在感情上是非常保守的,青年男女虽有爱慕之意却受着封建思想的统治,面对面却不能相互倾诉,但是他们不甘心就这样失去,于是他们用自己高亢的旋律来表达他们的爱意,用那撕心裂肺呐喊来表达他们对封建思想统治的不满,他们敢于对封建社会发起挑战,在他们的声音中我们能感受到旋律情感丰富、自然、轻重缓急明显,如《兰花花》、《这么好的妹子见不上面》、《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等把感情用旋律表达得淋漓尽致,无不感人。
山歌的音乐结构是上、下句,上句为引喻,下句为点“睛”,多是上句旋律上行,下句旋律下行,加上曲调音域宽广,上下滑音,装饰音多,起伏较大,调式宫、商、角、徵、羽任用,节奏自由,所以婉转悦耳,不容易记谱。
因为音乐结构单一,所以上下句一般不重复,而是个别小节的原形重复和变形重复。
它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因为在特定的环境中演唱,所以不带表演和不用乐器,但也有带竹笛的随唱而吹。
因为山歌音域特宽,所以在高音部分也用假嗓子唱,达到极好的效果。
小调,亦称“小曲”,是一种短小的抒情歌曲。
它句法整齐,旋律优美、流畅、细腻,节奏富有变化。
虽因地处晋蒙宁边界,有“混”的感觉,但不像信天游带有即兴式和自由的性质,而是在山歌的基础上进化来的。
小调大都是完整的叙事民歌,段落也就多,为了避免多次的重复而完整地表达意思,自然就形成由上下两句式变为起承转合的四句式,并在乐段后面加上“哎嗨哟呀”等衬词,便于曲调再次重复,更完美地表达意思,抒发感情和形成小调的高潮。
调式宫、商、角、徵、羽都用,唯商、角、羽调颇多。
像《五歌放羊》、《绣荷包》、《走西口》就是起承转合四句式,《拥军秧歌》就是四句式加衬词而重复的小调。
小调的演唱比山歌文雅且有一定的约束,演唱时可以带表演的性质,而且用民乐伴奏。
它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轮唱、齐唱等。
榆林小曲、酒曲都归于此类。
陕北民歌歌词来源的推测:我们说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爱憎都用歌声来表达,在那粗狂、高亢的曲调下有这细腻、真实的歌词,就像陕北那连绵起伏的大山上有着各种树木花草的衬托,陕北民歌中歌词质朴、纯净,真实,表达的都是真实的情感、生活,所以在陕北有:“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
”的说法,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
陕北民歌中无论是山歌、号子还是小调,其歌词的创作者都是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把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感情经历用声音诉说出来,再配上相应的曲调便形成了歌词,大概分为以下几种创作形式:(一) 模仿旋律填词:在历史上陕北是一个与少数民族融和的地方,各个民族的相互迁移融和使得少数民族的歌曲传入陕北,陕北的劳动人民听到少数民族的民族民歌曲调后在劳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感添加上新的歌词就成立一首新的歌曲,所以在陕北民歌中有的山歌带有蒙古族爬山调的风味。
(二)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创作歌词:在陕北民歌中描写爱情的歌曲是陕北民歌的主体,旧社会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不能自主,他们只好用歌声来表达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追求。
例如《走西口》,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从前陕北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男人成群结伙到外省给人揽工,即‘走西口”。
丈夫临走之前,妻子多方叮咛,娓娓动听,情意绵绵,抒情色彩极浓,因为交通不便而且一出口就不知何时再能回来,于是根据自己这种生离死别的真实感受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走西口》:走路你走大路,莫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儿多,拉活解忧愁。
住店你住大店,不要住小店。
小店里贼娃子多,操心把你偷。
睡觉你睡中间,不要睡两边。
操心那挖墙贼,挖到你跟前。
喝水你喝长流水,不要喝泉水。
泉水里蛇摆尾,操心喝坏你。
吃烟你自打火,不要和人家对火。
梢林里绿林响马,操心那蒙汗药。
……“走西口”的人一去经年不回,家里的妻子想起丈夫时,或手摇纺车,边摇边唱,或立于门前,低吟浅唱,抒发他们对远方亲人的眷恋之情:豌豆开花一点红,拿针缝衣想哥哥。
想哥哥想得见不上面,口含冰糖也像苦黄连。
大河没水养不住鱼,妹子离不开哥哥你。
一对百灵子钻天飞,多会儿盼得见上你。
……我们从这两首歌曲的歌词中可以看出:在歌词的字里行间中无不流漏出主人公对丈夫即将出口的那种叮嘱、担心、依依不舍和丈夫走后对丈夫那种无比怀念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陕北民歌歌词创作的另一种手法。
(三)对真实生活的描述:民歌来源于生活,陕北民歌亦如此,旧时陕北非常贫穷落后,自然条件极其恶略,人们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面对恶略的自认环境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劳动人民不仅没有退缩没有被打倒而且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抗争,他们用歌声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在这种社会现实下陕北劳动人民创作出了无数描写社会现实的陕北民歌,如《揽工调》,《老天爷杀人不眨眼》,等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满受的牛马苦吃的是猪狗饭掌柜的打烂瓷两头都有用窟窿套烟筒底子当尿盆说这是好使用伙计打烂瓷挨头子受背兴看你做的算个甚真是个丧门神着不得下雨着不得刮风刮风下雨不得安身若要安身等得人睡定等得人睡定半夜二三更掌柜的在房里连叫几声咱家里黑洞洞狗日的说大天明人家都起身你还在家中灯草骨头懒断了筋急忙穿上衣天还没有明打开后门安顿后人子子孙孙再不要揽工天还没有明死罪直受尽这首《揽工调》描写的就是穷苦的劳动人民为生活所迫给人家揽工时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而创作的,描写了生活的饥寒交迫,描写了当时给地主打工所受的罪,也描写了对后代的期望,永远不要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