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叙事与教学反思

教育叙事与教学反思

教学叙事
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
在一次公开课时我发现有一位平时从不举手的学生M举手了,我有些奇怪,但还是让他起来发言。

但M站起来后一脸的羞愧和慌张,根本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我让他坐下,没有批评这位学生,心里有些纳闷,这位学生为什么这次举手了呢?举手为什么不知道答案呢?学生站起来之后的羞愧和慌张是否对这位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呢?
下课后我把M叫到办公室。

我安慰学生说,今天你举手了,这很好,这说明你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当时究竟是怎么考虑那个问题的呢?
没想到M说:“其实我根本不知道答案。

我不希望被同学看不起,所以我举手了,希望能够侥幸地蒙混过去。

可是老师偏点我回答。

”所以我举手了,希望能够侥幸地蒙混过去。

可是老师偏点我回答。

”我当时听了很感动,犹豫了一阵子,我对那位学生说:这样吧,我们做一个约定,以后每次上课你都积极举手,如果不知道答案,你就举你的右手。

如果知道答案,你就举起左手。

你一旦举左手,我就点你起来回答问题。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学生M果然开始每节课都举手。

同学们最初都觉得有些奇怪,但时间长了,同学们开始渐渐相信M是学习高手有一段时间我做过统计,M举左手的次数为25次,举右手的次数为10次。

但自从我找他谈话,把我统计的他举左右手的次数告诉他之后,他举右手的次数越来越少。

M在日记中写到:“后来考上大学后老师来送我,他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别让自卑打倒你的自信,换只手高举你的自信。

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他让我举右手并且少举右手只是为了让我超越自己,换只手高举自己的自信,赢自己一把啊!在人生的道路上免不了遇到对手和困难,但如果不能举左手,那么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起自己的右手’……”
叙事研究
教学叙事的写作要求
反思研究
教学反思的写作要求
教学反思
标题:学生究竟需要什么?
教育内容:对学生出的黑板报进行评判
反思者:上海市建平世纪中学庄越
情景再现
一个星期一的上午,翻开高二年级(4)班学生的随笔作业。

倪清的那篇标题叫做《“鞭子”与“糖”》的短文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

作为语文教师,几乎是立刻就发生了兴趣,抱着几分兴奋、急切的心情想看完全篇。

可是,目光所及,却让我坐立不安起来。

原来,他写的是最近一期他们班的黑板报。

我于是清晰地记起:那天上课打预备铃的时候,我走进教室,快速地看完新鲜出炉的黑板报,便不假思索地说:“这期板报有五个错别字,怎么又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下课改了!”然后就正常上课了。

倪清写到:“其实我们的每期黑板报都是为语文庄老师和班主任金老师两人出的。

”我揪出的那几个错别字竟然使他“本来提得很高的兴致一下子坠了楼。

而且伤得很重,也别指望伤愈复原了。

……要知道一个默默奉献着的人有时候真的需要一点赞扬和肯定。

”而后,班主任金老师的“蒙娜莉莎般淡淡的微笑”如“妙手回春”般给了他无比的自信,恰如“一瓶跌打酒”,疗治了我“刻下的伤痕”。

更为可贵的是,倪清在事后的反思把两位老师放到了“真诚而崇高”的位置上,并用学生特有的纯洁借纸笔向我们表达了感谢。

这感谢的分量沉重极了!我必须面对自己:难道我真的值得感谢?真的配得上这“崇高”二字吗?
教师反思
在读了学生的这篇随笔之后,我始终深思着这么一个问题: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他们的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真正了解?
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教师“居高临下”的地位几乎是约定俗成了的。

长期的学校生活使绝大多数学生面对教师的时候是尊敬而又畏惧的,尤其是对自己喜欢甚至崇拜的教师,学生们的敬畏之情就更明显了。

这种良好的情感使他们努力地表现自己,希望在教师面前得到肯定、得到赞许、得到褒奖。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是一种非常本能的心理需求,更是一种纯洁而美好的情感。

如果能有一个积极的环境施以影响、加以保护,这种情感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
动力作用,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其实,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是懂得理解学生的,而师生间的这种理解,又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的。

教师必须时刻将学生放在眼里,放在心上,才能用适当的教育行为实施教学活动,才能使教育的意义有效地体现。

这里所说的尊重,包括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爱好、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尊重学生的习惯与表现等等;并且,这种尊重必须是真诚的,外显的,能够让所有学生共同感知的,这样的教育才是公平的。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对学生劳动的尊重和欣赏,更是忽略了“课堂”这个时刻充满教育情境的特殊场合的作用。

命令式地口吻极大地刺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实在是不该啊!
于是,笔者又进一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教师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当代教育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研究者、学习者。

在这种现代教师观的引领下,从素质教育的推行到“二期课改”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然而,放下了文件和理论,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真正地转变了观念和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真正地俯下身子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与耐心的倾听者了呢?无论如何,角色的转变终究还是源自于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任何言行都是一种教育行为,它将对学生产生无法预计的影响。

毕竟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的作用和影响力是决不可忽视的。

记得当时的我在批改作业时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虽有些自负,但对教师的尊敬始终能令你认真地完成工作并作适时的反省,摆正了作为学生的位置。

……”如今回想起来,这番话依旧“居高临下”,不可侵犯。

学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那么作为教师的我呢?我是否在课堂里、在他的练习本上扮演了正确的角色?学生能够适时地反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呢?我是在经历了多少次现实的难题之后才让自己静下心来审视自己?
所幸的是,班主任金老师的鼓励和欣赏帮助学生建立了自信,也弥补了我工作上的差误;所幸的是,学生能够真诚坦白地写出这篇随笔与我作及时的沟通,也给了我认真反省的机会,并且促使我首先做一个谦虚的学习者:向同行学习改善教学的方法,向学生学习反思工作的态度。

想必这篇学生随笔也已
成为一条“鞭子”,带给我清醒;它也成为一颗“糖”,让我细品之后感受到师生之间真诚的可贵!
决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安妮有迟到的习惯。

我多次找安妮谈心,建议她养成雷厉风行的好习惯,但她仍然常常迟到。

那天早晨安妮又迟到了,我让她站在教室外面。

大概5分钟后,我怕校长看见,便让她进教室。

进来后她走到自己的座位想坐下,我说“谁让你坐下, ,再站一会。

”她流泪了,但顺从地站在自己的座位前,并拿出书和大家一起读。

直到早读结束,她总共站了1 5分钟。

两节课后,她来向我请假,说头昏,想回家休息。

我很吃惊,问她是不是因为早晨站得久了。

她说不是,平时就头昏,是老毛病了。

第二天,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请假,说安妮病了,需要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息。

我开始感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可能安妮当时已经病了,可我竟罚她站了那么久。

我问她母亲安妮究竟是什么病,她母亲含糊地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病,就是……”
她不明说,可能有什么苦衷,我也就没有往深处问。

过了两个星期,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说安妮的病情比较重,得休学治疗。

我在吃惊的同时,内心深处暗暗庆幸总算甩掉了一个包袱!
半年之后,安妮返校复学,降到了下一个年级学习。

在校园里遇到我时,她总是羞怯而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喊“李老师好!”,
几个月后开始期中考试,那天刚考完最后一科,有学生来告诉我:“李老师,安妮今天早晨……死了……”我不禁一颤,手中刚收上来的一叠试卷滑落到地上。

20分钟后,我和几十个学生赶到殡仪馆。

安妮的母亲迎上来,用哭哑了的声音对我说:“您这么忙还赶来,感谢您和同学们了。

”我心情沉重地说:“太突然了,根本没想到。


安妮的母亲流泪说:“安妮6岁就患上了白血病,当时区生说她最多能活3年。

为了她有个宁静美好的生活,我一直没有告诉她,乜没有告诉任何人。

在许多人的关心下,她奇迹般地活8年。

谢谢您啊,李老师。

安妮在最后几天,还在说她想念李老师,想同学们。

她复学后一直不喜欢新的班级,多次说她想回到原来的班级。

可是,她就这么……”
安妮的母亲的话让我心如刀绞。

在安妮纯真的心灵中,尚不知道她所想念的“李老师”曾为她降到另外一个班而暗暗高兴!我忍不住哭起来。

这是我参加教育工作至今,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因愧对学生而流泪。

当天晚工,我含泪写下一篇近五千字的文章《你永远14岁一一写给安妮》。

第二天,我含泪在班上为学生朗读,表达我悲痛的哀思和沉重的负罪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