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复句分析
第四章 语法
第八节 歧义分析
1 一、词汇歧义、语用歧义和句法歧义
2
二、句法歧义的主要类型
3
三、歧义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4
四、歧义的消除
一、词汇歧义、语用歧义和句法歧义
? 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可以作出不同解释的现象。 ? 歧义现象分类: A. 词汇歧义
“张三租李四一间房” → 租来还是租给? B. 语用歧义
第九节 复句1一、复句概说2二、联合复句
3
三、偏正复句
4
四、多重复句
5
五、紧缩复句
一、复句概说
(一)复句的定义 (二)复句的关系类别
(一)复句的定义
?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密切相关、结构上互不 包含的分句构成的语言单位。 ? 复句与单句的区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句法结构 → 单句 VS 复句 2. 关联词语 → 复句最重要的形式标记,作用:显示、选示、强化 3. 停顿→ 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形式标志。复句的分句之间一 般要有停顿,书面上大都用逗号、分号或冒号来表示。但 并非绝对。如紧缩复句无停顿,例句: 你去我就去。
各种因素的综合运用决定了歧义能否从可能变为现实。
四、歧义的消除
(一)层次分析法 (二)变换分析法 (三)语义特征分析法 (四)语义指向分析法 (五)语境分化法
(一)层次分析法
? 适用于那些因内部结构层次差异而造成的歧义现象。 例如: 1. 告 别 山 区 的 青 年
└————————┘ └——┘ 偏正 └——┘ └—————————┘ 动宾 2. 准 备 了 一 个 星 期 的 干 粮 └——┘ └—————————┘ 动宾 └——————————┘ └——┘ 偏正
(二)复句的关系类别
1. 复句的分类原则 → 要以语义关系为分类依据,以关联词语为分类标准。 → 分类原则必须具有同一性和彻底性,分类结果必须具有 切实性和全面性。 ? 复句的关系分类存在较大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 为分类基础的复句语义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概括来 说,复句的语义关系至少能分出两大层次:
B.这个人(都)不认识谁 (移位) 4. 河边种着树→ A.河边正在种树 B.树种在了河边
(三)语义特征分析法
? 语义特征分析法是根据组合关系中语法单位的区别性语 义特征来进行句法分析的方法。它往往通过对比相关句法 结构中某类词的区别性语义特征来说明造成歧义句法格式 的原因。举例分析说明: 1. “处所词+V+着+N” 格式 2. “V+了+时量+了” 格式 ? 语义特征分析法不仅对歧义句式进行了分化,而且也使 我们认识到歧义出现的原因,将形式和意义结合在一起进 行分析,深化了句法格式的研究。
→“咬死了∕猎人的狗” 同类的又有:
告别山区的青年 没有必要的批评(是有害的) 赠荷兰图书 撞倒妹妹的自行车 看了三天了 运了一个月的煤 放大了一点儿 骑好车(很重要) 新职工宿舍 两个工厂的工人 弟弟和妹妹的同学 关于韩寒的评论
(二)由语法结构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 含义:这类歧义是指同一种线性序列、同一种组合层次具 有多种结构关系。 ? 举例:“经济困难”→ 偏正结构 / 主谓结构;
(四)语义指向分析法
? 何谓语义指向?→ 语义上的直接 关联性 砍光了 砍累了 砍钝了 砍坏了
? 语义指向分析法 举例运用:A. 我们在飞机上看三峡
B. 她在头发上别了一朵花 A句的“在飞机上”指向施事“我们”,而不能是受事 “三峡”。 B句的“在屋顶”既可以指向施事“我”,也可以指向 受事“小王”,还可以指向动词“发现” → B为歧义句, 造成歧义的原因跟我们的生活常识和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差一点儿没结婚” → 结没结? C. 句法歧义
“通知的人还没来” → 谁没来?
二、句法歧义的主要类型
(一)由层次构造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二)由语法结构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三)由语义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一)由层次构造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 含义:这类歧义是指同一种线性序列具有多种组合层次和 构造。如果不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它的组合层次便不明确。 ? 举例:“咬死了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狗”
一是事理关系或逻辑关系, 二是心理关系或认识关系。
(二)复句的关系类别
2. 复句的分类结果 Step One. 按结构关系,先分出联合与偏正两大类; Step Two. 按语义差别,再在联合复句内部细分出并列、连 贯、递进等,在偏正复句内部细分出因果、目的、条件等。 ? 联合复句与偏正复句的差别在于:
其中“通知的人”既可以理解成通知这个动作的发出者
(施事);也可以理解成通知这个动作的接受者(受事)。
同类的如:
相信的是傻瓜
开刀的是她
王老师已经问了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汽车运走了
鸡不吃了
鲁迅的书(很丰富) 母亲的回忆(令人难忘)
三、歧义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 形成歧义的原因:语言结构有限而意义可以多种。 ? 歧义产生的条件: 1. 可能性→ 线性组合序列或者说句法格式为歧义的发生提供 了可能性。 2. 现实性→ 同一个线性序列,能进入其中的聚合成分是有差 异的,当这些不同的聚合成分组合成语言单位时,也会具有 差异。
(二)变换分析法
? 适用于那些层次相同而结构关系不明确或语义关系不明 确的歧义现象。 常用手段有添加、删除、移位、替换等。 例如: 1. 煮 鸡 蛋
└┘ └—┘ 偏正(添加“的”:煮的鸡蛋) └┘ └—┘ 动宾(添加“了”:煮了鸡蛋) 2. 通知的人→ A.他们通知的人 B.通知他们的人 (添加) 3.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A.谁都不认识这个人
“我们工人”→ 偏正结构 / 复指结构; “学习文件”→ 偏正结构 / 述宾结构。 同类的如:
食堂卫生教学规范 他们学校你们领导 修订方案表演节目 烤红薯煮鸡蛋
(三)由语义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 含义:这类歧义是指同一种线性序列、同一种组合层次、
同一种句法关系具有多种语义关系。
? 举例:“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五)语境分析法
? 通常所说的歧义都是作为一种抽象格式而存在的,如果 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常常不再出现歧义。 ? 换个特定的词语。例如: A. 去通知的人还没有来。(“人”是施事) B. 被通知的人还没有来。(“人”是受事) ? 说话的双方、场景、身份等具体语境对说话内容的影响 和限制作用。例如:
在学校食堂里,学生对食堂师傅说“我要煮鸡蛋”,这 里的“煮鸡蛋”指“用煮的方式做好的鸡蛋”,而不是 “我要去煮鸡蛋”。